分享

上焦宣痹汤治湿热咳嗽一例

 陈鑫医师 2016-07-26
明医公开课第104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叶明军
编辑/牛二   校对/胡编、大头

导读:上焦宣痹汤见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由郁金、通草、射干、淡豆豉、枇杷叶五味组成。功能轻宣肺郁、理气化湿。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叶明军老师运用此方的一则医案。

李某   男    2岁5月  

平素脾气怪,易烦躁,尖叫,面色偏黄
小孩应属肝旺脾虚。

2016年4月26日初诊
一周前开始咳嗽明显,后发热,发热期间咳嗽略轻。在他医处服用中药,两日后热退,热退后,咳嗽频繁3日,服清肺化痰、降气通腑之药后,病无出入。因在服中药,大便每日解一两次,不成形。

昨日咳嗽频繁,查咽喉充血,扁桃体正常,腹部有胀气,舌苔黄厚腻
 
中医诊断:湿温(湿热并重,气分闭郁,肺失宣肃)
      
治法:分消湿热,宣肺开郁
      
处方:上焦宣痹汤加减
 
郁金8g     射干8g      杏仁8g         淡豆豉6g
通草3g     连翘6g      蝉蜕8g         车前草15g     
菖蒲5g     苇茎15g    炙紫菀12g    全瓜蒌12g 
滑石18g   藿香10g    浙贝母10g    白茅根15g   
白蔻10g   炙枇杷叶15g

3付,淡豆豉、藿香、白蔻后下,滑石布包

按:病在肺卫,治当开宣。过用寒凉通降,反使脾胃受伤,肺气郁闭。脾胃受伤,则见腹部胀气,大便一日两次、不成形。肺气郁闭,则有咳嗽加重。方以上焦宣痹汤宣降肺气,化其湿浊,并加藿、蔻、杏、白茅根、滑石等分消湿邪。
     
二诊:4月29日   
药后夜间咳嗽已无,晨起咳嗽数声,白天偶咳,伴有痰鸣。苔黄腻明显改善,大便每日解,偏软,腹部胀气无,咽部稍红。
 
处方:
炙杷叶15g    郁金6g      射干6g      茯苓12g   
炙麻绒10g    杏仁8g      法夏8g      白芍12g
炙紫菀12g    藿梗10g    通草3g      蝉蜕8g
炒栀子6g      连翘8g      钩藤12g    平地木10g
白茅根15g
3付

按:一诊后见效明显。但仍有痰鸣,增祛痰宣肺之品。
 
三诊:5月3日
服药后,咳嗽基本已无,现以调理肝旺脾虚,舌质淡红,苔薄白。

处方以金水六君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熟地12g       麦冬12g        姜半夏8g     新会皮8g
北沙参15g    茯苓12g       生白术12g   生甘草8g
大红枣12g    浮小麦15g   茵陈蒿8g      白芍12g
生龙齿12g    石菖蒲3g
7付

按:湿温病,治宜辛凉宣透、芳香化湿,病在上焦者,宜轻扬宣解;病在中焦者,宜芳香化浊;气阴两伤者,宜佐以益气生津。更当谨记吴鞠通的湿温三禁:滥用温燥,抱薪救火;过用寒凉,中气更伤;滋腻阴柔,邪气留连。因每年气候不同,疾病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医者当根据疾病之表现,找出其共同规律,而后制定出相应的破敌之策!

按:诸症愈后。以金水六君合甘麦大枣汤以滋水柔肝,健脾化湿。
治疗湿温,应始终注意宣畅三焦,三焦通畅则湿开热透。不可用汗、下、润、补诸法,否则湿不去则热不清,变证丛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