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器: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4)

 青梅煮茶 2016-07-28

十六节龙凤玉挂饰

最能代表这一特色的要数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佩。全器青白色,呈带形,由五组主体构件套扣成一个长龙形的整体,各组均镂雕成龙、凤和璧环形。其形象正面和侧面兼备,两面阴刻为龙凤的嘴、眼、角、羽毛、尾、爪等。主纹表面再以谷纹、弦纹、云纹、斜线纹装饰。全器共雕刻37条龙、7只凤、10条蛇,布局严谨,对称讲究,整体看来玲珑剔透,翻转自如,是一件绝世的作品。此佩出土时卷附于曾侯乙遗体的颔下处,说明原来是从颈部垂于胸前至下腹的挂佩,是墓主生前专享的象征性玉佩。《楚辞·离骚》中提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冠与长佩,是权位与等级的标志之一。我们并未看到其中的威严与狰狞,相反,栩栩如生的图案和富于变化的造型,每个部分的奇思妙想与精雕细琢正显示了楚人对于真玉的喜爱。龙凤本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对于龙凤的崇尚代表了对真善美的挖掘。楚人善于想象,善于通过作品表达浪漫的情感,舒展自由的个性。这使得我们在驻足观赏时,不由得惊叹其中的款款深情。

3.意蕴美。玉器是物质的产物,同时也是精神的产物。当人们需要一种可以寄托心智,代表内心希望与美好的物质载体时,玉器无疑成了这种寄托对象。从楚地玉器鲜活的造型和富于变化的纹饰中可以看出楚人对生命的赞美和弘扬。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古代,生存是楚人面临的一项挑战。因此,一切的努力和创造都可归结为一种生存的努力和创造。因为人们觉得生命可敬、可畏、神奇而难以把握,他们渴望再生、永生,而凤这种传说中的不死鸟,就是再生、永生的代名词。那么在楚地玉器中关于凤的形象的塑造,显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蕴。至于生存的意义,曾侯乙墓中的葬玉值得一提。“事死如事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楚人相信玉可以保护躯体不腐,人死后可以像玉一样千年不朽。这种躯体不朽的思想与庄子的“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之意趣相合,同样激荡着灵魂不死、精神永存的寄托和向往。也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崇拜与敬畏,楚地的玉器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才会热烈却不粗野、艳丽而不流俗。

漆器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楚地漆器是中国漆器艺术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漆器,最能表现楚文化的艺术特色。近几十年来约5000座战国楚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不但使我们领略到楚国漆器艺术的光彩,还引发了对楚文化、楚艺术乃至先秦艺术的重新认识。

春秋时期,楚国漆器艺术尚未形成体系,如赵巷楚墓漆俎上的鹿和虎、龙等合体动物,其构图不讲究比例,线条粗犷而随意,便是一例。但到了战国时,漆器艺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青铜艺术。这体现在多姿多彩的造型、丰富多变的纹样和反映社会生活、神话故事的漆画等方面。尤其各种漆画更能反映楚人的精神和艺术特点。

楚地漆器的一大主题是动物。出现在楚国漆器上的有龙、凤、鹿、虎、马、猪、狗、蛇、蛙、鱼、鸳鸯、鹤、孔雀以及各种合体动物,如镇墓兽等。动物既有做成立体造型的,亦有描绘于器物上作为纹样的。

立体的动物造型有的较为写实,如曾侯乙墓的鸳鸯盒子、望山楚墓出土的座屏等。座屏上雕刻有鹿、鸟、蟒、蛇、蛙等55种动物,形态准确自然。此外,亦有抽象的动物,最具特色的是虎座飞鸟、鹿角虎面或鹿角人面的镇墓兽等合体动物,形态奇特,或鸟身长角,或凸眼长舌。这种抽象的合体动物是楚地漆器艺术的一大特色。

抽象的合体动物形象,最早见于春秋晚期,如当阳赵巷4号楚墓的漆俎的图案。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漆棺、河南信阳长台关的锦瑟上也可看到。战国中期以后仍然流行,乃至西汉时期仍能见到这类怪兽形象,如长沙马王堆的漆棺。这种处理手法在巫觋艺术中十分常见,源远流长,在楚文化中最有特色,而且流风遍及楚的整个疆域,这可能是楚人受土著文化浸染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