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游泳中打造学海方舟

 变通致久 2016-07-31

在游泳中打造学海方舟

在游泳中打造学海方舟

——如何写论文?

朱老师:

在日常工作中,评职称需要各种论文,平时校长也会检查读书笔记等等,这样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老师到网上去百度一下,东拼西凑地找点材料来应付。我觉得这种行为并不妥当,可是有老教师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我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我很迷惑:研究中需要各种材料,到底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研究时面对学生的那么多问题,面对教育的那么多现象,又该选择怎样的课题着手呢?

老师:

你说的问题,其实是教育科研中的文献检索问题。

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大约有1/3至1/2的时间用于阅读文献资料。

传统文献大致可分书籍、报刊、档案和声像四种类型。

书籍是文献的主体,包括名著要籍、专着论集、辞书手册等。其中名著要籍是在人类文化长河中大浪淘沙后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经典性与代表性,青年教师最好能制订一个系统的读书计划,将古今教育名著仔细咀嚼。辞书手册的资料性较强,尤其是专题性手册、百科全书,往往名词术语规范、资料全面深入,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对于掌握概况很有帮助。因此,手头备一套《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之类的工具书,是十分必要的。

报刊作为连续出版物,其最大的特点是出版周期短,现实感强,内容新颖,能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书籍的滞后性可以通过报刊来加以弥补,所以研究人员必须时刻关注最新出版的报纸与期刊。

档案包括各种教育年鉴、法律法规汇编、统计资料、调查报告、会议文件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声像则指以声音和图像等方式记录教育现象的媒介体。这些资料与文献在教育研究中也具有特殊的价值。

以上四种类型的文献,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了。但文献的类型没有太大的变化。

文献检索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和准备阶段,即明确研究的课题,选择检索的工具与范围;搜索和阅读阶段,即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全部文献,通过选择,对重要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阅读,并以摘抄或心得的方式记录和收集资料;加工和分析阶段,对搜索而来的文献进行再检讨,剔除不可靠的、过时的、价值不大的资料,并对所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纳入自己课题的框架体系之中。

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文献的检索要力求全面系统,尽可能不要遗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重要文献。第二,文献的检索要注意教育圈外的相关资料。第三,文献的检索要特别重视最近的和早期的文献,一般来说,近十年尤其是一、二年的研究成果比较前沿,但早期提出问题的拓荒性、经典性探讨文献,也值得认真研究。第四,文献的检索要尽可能使用一手资料(一次文献),各种文摘、综述或引文,往往有可能断章取义。第五,文献的检索要注意积累,善于分析,在检索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与现在研究课题关系不大,但又十分重要或有趣的文献,应该顺手牵羊,纳入自己的文献库,以备日后使用。对于文献的真伪虚实,也要做一个有心人,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

因此,会做学问的人,其实时时处处都在进行文献检索,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就是这个道理。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是,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网络工具。如知网、学术期刊龙源网等,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网络,毕竟还有许多经典著作没有网络化,平时注意系统收集还是重要的文献积累的路径。

但是,文献检索当然和“天下文章一大抄”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后者只是把已有的资料进行汇集,就像一个原材料拼盘。前者却是收集各种食材后,加工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研究课题的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研究的真正起点。“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者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究竟怎样提出问题呢?基本途径不外乎以下5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问题,二是从学科建设需要提出问题,三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四是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五是从不同学科的交接点中提出问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很多,虽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但究竟如何抉择,许多老师也经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可以从课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重要性”是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比较根本或影响层面比较广的,即课题具有较大的价值;“迫切性”是指问题若不马上解决,将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即课题具有刻不容缓的现实性;“可行性”是指课题的研究是力所能及的,研究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即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当然,上述三个方面的价值与事实判断,不应单凭个人的经验、观察与思考,也应该尽可能集思广益,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与专家的指导。

作为刚刚开始从事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研究课题不应大而无当。研究课题愈大,所需要的知识背景与研究功底也愈深,许多大的问题要耗费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心血。王国维先生曾经用“狮子搏兔用全力”来比喻研究工作要“小题大做”,是很有道理的。例如,一般不要笼统地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这种题目,而可以将其加以若干限定,如“小学”“一年级”“学科”或“地区”等,使研究课题尽可能小一些。“角度要小,挖掘要深”(鲁迅语)。

第二,研究课题的制订要注意收集资料与信息,避免重复劳动。有时课题的内容很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但你的视角与方法并无新意,别人已发表过类似成果,如果对此不予关心,很可能要做无用功。

第三,研究课题的选定要注意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所谓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兴趣,如果选择自己长期思考并积累了大量素材的问题,选择自己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往往容易激发信心与责任感,易于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所谓客观条件,是指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能力等,如中小学由于缺少外文原版资料,要研究国外教育现状或中外教育比较等就有相当的难度。

第四,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刚开始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往往兴趣容易转移,精力容易分散,也不易对同一问题深入下去。一般来说,个人或研究群体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以便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并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最终以课题为基点对外进行辐射,使课题产生更大和更丰富的规模效益。

第五,要注意别人容易忽视的问题,才能早出成果,使成果具有新颖性。

第六,要注意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会在学习中超越,在学习中发现。学习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书刊的过程中,本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权威者的问题,写成商榷性的文章,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当然,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力及其他原因,这种商榷需加慎重一些。

作为一线教师,还可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开始,如记录自己的课堂,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记录学生的个案,对个案进行诊断分析和改进的探索等等。研究的关键是善于积累,积累的材料多了就能够发现规律。

我们必须记住,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而为了切实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过去有句老话,叫作“学海无涯苦作舟”,或者说“学海无涯勤作舟”。现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学海无涯寻方舟”了——作为教育的诺亚方舟,上面一定不能随随便便堆满杂物,而应该切实装载教育所需。所以,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你的朋友:朱永新

(文章选自《致教师》,新教育试验发起人朱永新全新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