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罗恩病

 微风溪韵 2016-09-13
01

  临床病史

  男性,41岁

  主因

  “间断上腹痛1年半”入院。患者一年半来反复出现上腹胀痛,曾服用“美沙拉嗪”治疗后症状缓解,停药后反复发作数次。8天前再次出现腹痛及水样便,每天7-8次。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

  右侧腹部韧伴轻压痛,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9.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1%↑,血红蛋白含量:100g/L↓,血小板计数:473×10^9/L↑。便潜血(+)。

  02

  影像检查

  腹部增强CT冠状位重建图像见图1-3




  03

  解读

  1. 病变累及范围为?

  A. 空肠

  B. 回肠

  C. 结肠

  D. 结肠+回肠

  E. 结肠+空肠

  答案:D

  图1中升结肠管壁全层增厚并明显强化,管腔狭窄显示不清(箭)。图3所示除升结肠外,回肠远段亦可见管壁增厚并明显强化(弯箭)。故答案为D,病变累及结肠及回肠。

  2. 图2中空箭头所指的含混杂气体密度影为?

  A. 升结肠管腔

  B. 升结肠憩室

  C. 肠瘘及肠外脓肿

  D. 肠壁气囊肿

  E. 回肠管腔

  答案:C

  图2中空间头所示为较大的囊状混杂气体密度影,可见厚薄不均的囊壁。其内侧为肠壁增厚的升结肠,且两者间可见管状结构相连。故该囊性结构为肠外结构而非肠壁本身,符合肠瘘及肠外脓肿的形成。

  3. 可能的诊断为?

  A. 克罗恩病

  B. 肠结核

  C. 肠癌

  D. 溃疡性结肠炎

  E. 缺血性肠病

  答案:A

  图1、3所示升结肠、回肠多节段性肠壁增厚,管腔狭窄。图2所示瘘管及肠外脓肿形成。图3中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及肠系膜血管增多,呈“梳齿征”表现(箭头)。综合以上考虑,该疾病诊断为克罗恩病。

  04

  诊断

  超声肠镜

  升结肠肠腔狭窄,粘膜水肿,符合克罗恩病。

  病理

  粘膜慢性炎,间质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粘膜内淋巴滤泡。特殊染色结果:抗酸(-)。

  05讨论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是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复发-缓解的倾向。该病可以发生于自口腔至肛门的消化道任何部位,常呈不连续多节段分布。小肠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其中以回肠末段为著;其次是结肠受累,结肠受累者中有50%病例合并小肠受累。

  该病病因不明,通常认为与感染、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遗传、肠系膜血管异常、饮食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好发于北欧、北美及日本,高发年龄为15-25岁。病理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该阶段仅肠粘膜受累,表现为轻度粘膜增厚以及口疮样溃疡。第二阶段为透壁阶段,表现为肠壁全层增厚。第三阶段为肠外受累阶段,即病变累及到周围肠系膜以及脏器。CT能够敏感地发现第二、三阶段病变。

  克罗恩病的典型CT表现为:多节段性肠壁增厚并明显强化,肠壁增厚的程度通常为1-2cm,肠壁可能为均匀性增厚或分层状增厚(“靶征“),同时出现管腔狭窄。肠周表现为:肠瘘、脓肿、纤维脂肪浸润(受累肠段周围肠系膜呈模糊稍高密度影)、肠系膜血管增多(“梳齿征”)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鉴别诊断包括:

  1)肠癌: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明显强化,但多数呈单发病灶,好发于结肠,小肠癌罕见,且除肠周淋巴结肿大外,不具备克罗恩病的其他肠周表现。

  2)肠结核:好发生于回盲部,和克罗恩病好发部位一致,亦可表现为肠壁增厚等表现。两者主要的鉴别点仍为上述克罗恩病的各种肠外表现。

  3)溃疡型结肠炎:发病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呈连续倒灌性分布,瘘管、肠外脓肿等亦罕见。

  总结

  克罗恩病诊断关键点:

  腹部增强CT对于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当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及肠外结构时。典型的影像特征表现为:肠道多段受累、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肠系膜纤维脂肪浸润、肠系膜血管增多及淋巴结肿大,瘘管及脓肿是克罗恩病较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作者简介:程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中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影像。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多次主持完成院级科学发展基金项目,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