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论信

 洪湖玩 2016-09-30

《论语》论信

 

(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22

 

    信,就是诚信,孔子在这一段里指出诚信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不知其可”,这话说得很重,用白话讲就是“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车子怎么能跑呢?輗读泥,軏读月,均指车杠与车衡衔接的销子,如果没有销子,车杠与车衡就会脱节,马拉车杠,联结车体的车衡却滑了出来,车子自然就拉不动了。注意这里的两个“其”字,第一个“其”是代词,第二个“其”是语气词,有加重语气的作用。“何以”就是“以何”;“行之”的“行”本来是不及物动词,在这里用作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行之”就是“使之行”,之,代词,指车。

诚信匮乏是今天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显然无法怪罪我们的祖先,请看孔子是怎么教导我们的, 可悲的是,我们这些不肖子孙自己把孔子的话抛到脑后去了。

(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政”就是政治、政务,“问政”就是问如何为政,如何治理国家。“足食”就是使粮食充足,老百姓可以吃得饱,而且有储备粮。“足兵”就是使兵员充足、武备充实,有一支可以打仗、可以保卫国家的军队。“足”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民信之矣”,如果从字面上看可以翻译成“人民就信任政府了”,但是联系下文来看,这里的意思应当是“使老百姓信任政府”。如果这样解释,那么推测原文就该是“令民信之”或“使民信之”,“矣”字是衍文。事实上,《论语》的诸多版本中就有几个版本“民信之矣”前面的确有“令”或“使”。(参见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83页。)这里的“信”是信任、相信,信任、相信也是从诚信来,政府对民众诚信,民众才会信任政府。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聪明仅次于颜回的一个,下面的提问很有水平,他说万一不能同时顾到这三者,非得放弃一项,那首先放弃哪一样呢?孔子说放弃充足的武备这一项。子贡又问如果还得放弃一项,那么放弃哪一样?孔子说放弃充足的粮食,接着补充说没有充足的粮食,老百姓会饿死,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最可怕的是民众不再信任政府,那么这个政权就立不住,就要崩溃了。

《论语》中论政的地方不少,这一节大概是最重要的,一直到今天都有它的现实意义,值得当政者认真思考。一个政权即使经济搞得不错,武力也强大,但如果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合法性,迟早还是会崩溃。

从以上两段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诚信看得多么重要,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政的根本,没有诚信,这个社会就无法正常运作,人和人也无法正常交往,那么所有其他一切就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曾子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姓曾名参。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通常不叫某子,只有两个例外:曾子和有子(姓有名若),因此有学者认为《论语》的编撰者是曾子和有子的学生。“吾日三省吾身”,“日”是每天的意思,“省(xǐng)”是反省的意思,“三省”是多次反省的意思。古文中有两个数字:三和九,常常用来表示多,而非确指三或九的数量。

曾子在这里说他每天都会从三个方面(注意:这个三方面并非“三省”的“三”)多次地反省自己。第一方面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就是替别人谋划、出主意,甚至办事,“忠”的意思是尽心,可以用于各种对象,后世“忠”的用法往往窄化了,主要用于忠君, 表示死心塌地,与本义已经略有差别。第二方面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相交是否足够诚信。第三方面是“传不习乎”,一般的解释是说老师教过我的东西自己是否时时温习,但也可以解释为我教给学生的东西自己是否足够熟习了,两说都通,也许后者更好,因为这三个句子应是省略了同一个主语“我”。

 

(四)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文”指古代留下的典籍,不是我们今天讲的文学、文章。“行”指操行。“忠”、“信”前面已经说过。这段话是说孔子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教学生的。

 

(五)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9·9 

这一段话里面的“信”其实是“被信”,古文中动词和动词的被动形式常常没有区别,读时要留心。“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意为君子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以后才去役使他们。“未信则以为厉己”一句承前而言,“以为”前省略了“民”字,意为如果还没有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去役使他们,那么老百姓就会认为你是虐待他们。“厉”,伤害、虐待。“信而后谏”,主语是君子,承前省。“谏”的宾语是“君”,在古代是无须说就明白的。“信而后谏”是说要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能进行谏诤。“未信则以为谤己”,如果没有得到君王的信任就去进行谏诤,那么君王就会认为你是在诽谤他。两个“也”字表示语气肯定。 

(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3 

这段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信和义接近,因为其言可复,“可复”,可以复按,可以践约;恭和礼接近,因为能远离耻辱,“远”旧读去声,使动用法;所用的人不失其亲,也就可靠了,“不失其亲”,不错过亲近的人。另外一种解释是:信要近于义,所言之事才可以践约;恭要近于礼,才能远离耻辱;所用的人要不失其亲,才会可靠。

从语法的角度看,第一种解释较合适,“近于”是静态描述,“也”是肯定语气,兼有解释的意思。如果是第二种意思,这段话应当作:“信近(于)义,言可复矣。恭近(于)礼,远耻辱矣。因不失其亲,亦可宗矣。”如果从意义的角度看,则两种解释都合乎孔子的思想,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前者称许“信”、“恭”、“不失其亲”的态度是对的,这合乎孔子主张一个人的言行要“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后者强调信要不违义,恭要不违礼,因要不失其亲,这合乎孔子重义、重礼、重亲的态度。我个人倾向前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