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学名家,专门为《伤寒论》作注的就有三四百家之多,日本医家对《伤寒论》也备极推崇,喻之为“医魂”。《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程之一,课时较多,学生学习时,一般花的力气也较大,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小编给各位粉丝开设了《伤寒论》小讲堂,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第三讲——“太阳病”第四条,小伙伴儿们,可以在文末留言互相讨论哦! 原 文 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宋本、成本、玉函“阳”字前无“脉”字,今从康平本加“脉”字。玉函“阴弱”作“阴濡弱”,濡即软之意。另玉函“干呕”后无“者”字。宋本、成本、玉函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十二字,但在康平本为旁注,今从康平本自原文中略去,置于词解部分加以说明。《活人书》亦将此十二字作注文,认为其是误混入正文的。
1. 脉阳浮而阴弱——诊脉时轻浅触诊候阳,深沉触诊候阴。阳脉浮则表示体表有邪气,阴脉弱则意味着里即内脏虚弱。
该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证运用桂枝汤时的症状。桂枝汤不仅作为汉方处方的基本而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以桂枝汤为基础形成的加减方数量多、应用范围广、且多为重要方剂。所以,在一开始便提出该方。
如第二条所述,因为太阳病中风伴随发热,汗自然而出,所以即使在桂枝汤证,也有汗自然而出的场合。但是如果认为无论什么时候不伴有汗出则不能使用桂枝汤,那么,桂枝汤的应用范围会变得狭小,所以桂枝汤的应用没有必要拘泥汗的有无。即使在有汗易出倾向但无汗出的场合,也可以使用桂枝汤。 该条将恶风、恶寒同时列举出来,但两者并非总是以并存的方式存在的。 任何一方单独出现即可。该条是在论述桂枝汤证的总纲,所以并不是说在一个病人身上应该完全具备所述的所有证候。在宋本和成本等,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一句,关于这一句文字,已在校勘部分阐述,其为后人的注文,该条原文叙述的是无汗出的场合。“桂枝汤方”后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字样,便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但如前已述,桂枝汤证也有汗出的场合,将在第五条出现。 版权声明 |
|
来自: ZHENGNS33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