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授课《伤寒论》(第三讲)

 ZHENGNS331 2016-10-12

关键词:《伤寒论》第三讲


历代医学名家,专门为《伤寒论》作注的就有三四百家之多,日本医家对《伤寒论》也备极推崇,喻之为“医魂”。《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程之一,课时较多,学生学习时,一般花的力气也较大,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小编给各位粉丝开设了《伤寒论》小讲堂,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第三讲——“太阳病”第四条,小伙伴儿们,可以在文末留言互相讨论哦!


原 文

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校 勘】


宋本、成本、玉函“阳”字前无“脉”字,今从康平本加“脉”字。玉函“阴弱”作“阴濡弱”,濡即软之意。另玉函“干呕”后无“者”字。宋本、成本、玉函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十二字,但在康平本为旁注,今从康平本自原文中略去,置于词解部分加以说明。《活人书》亦将此十二字作注文,认为其是误混入正文的。


【注 释】


1. 脉阳浮而阴弱——诊脉时轻浅触诊候阳,深沉触诊候阴。阳脉浮则表示体表有邪气,阴脉弱则意味着里即内脏虚弱。
2. 啬啬——为形容恶寒的词语,指因感寒冷而蜷缩身体的状态。啬为吝啬之啬,为封闭而不使之外出之意。
3. 淅淅——同洒淅,为形容恶风的词语。淅淅,指身体遭水洒的样子。
4. 翕翕——聚集之意,形容热聚集于体表的状态。
5. 鼻鸣——如果想到感冒时引起鼻炎而发生鼻鸣则可以理解。森立之认为是喷嚏。
6. 干呕——欲呕的样子,无物吐出。空呕,干哕。
7.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该十二字在康平本为旁注。可以推测到这是“脉阳浮而阴弱”的注释文字。但是,由于宋本、成本、玉函均将该句当作正文,从而引起了混乱。脉阳浮,意味着气盛于上、热聚集于体表;脉阴弱,意味着因为邪气未潜入深,所以汗自然而出。但是,因为这里有“汗自出”一句,所以后世多将本条解释为桂枝汤证为自汗的场合,但在桂枝汤方后,明确写有如果无汗则缩短服药时间,半日内服完一日量。这样一来便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本条并非论述汗自然而出的场合,在桂枝汤证,自汗的场合与无自汗的场合均存在,本条论述的是无自汗的场合,下一条举出了有自汗的例子。


【解 说】


该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证运用桂枝汤时的症状。桂枝汤不仅作为汉方处方的基本而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以桂枝汤为基础形成的加减方数量多、应用范围广、且多为重要方剂。所以,在一开始便提出该方。


那么,读到该条,在我们的头脑里首先浮现的是感冒初期的症状。怕冷、发热、鼻塞等,是最普通的感冒所表现出的症状,但诉干呕者少见。前面的三个症状为表证,但干呕却不能说是表证。


在第二条里,论述了太阳中风为不伴内里变化的、单纯的表证。在该条又举出被认为是内里变化的干呕,这是为什么呢?


平素胃肠弱者,即使是感冒,有时也会诉说干呕。本来,太阳中风出现桂枝汤证的患者,多为平素胃肠弱的人。为了表示像这样表有邪气,内里弱的状态,便使用了脉阳浮而阴弱的表现方法。同时举出干呕,表示里弱者因在表之邪的冲击而引起干呕。

如第二条所述,因为太阳病中风伴随发热,汗自然而出,所以即使在桂枝汤证,也有汗自然而出的场合。但是如果认为无论什么时候不伴有汗出则不能使用桂枝汤,那么,桂枝汤的应用范围会变得狭小,所以桂枝汤的应用没有必要拘泥汗的有无。即使在有汗易出倾向但无汗出的场合,也可以使用桂枝汤。

该条将恶风、恶寒同时列举出来,但两者并非总是以并存的方式存在的。

任何一方单独出现即可。该条是在论述桂枝汤证的总纲,所以并不是说在一个病人身上应该完全具备所述的所有证候。在宋本和成本等,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一句,关于这一句文字,已在校勘部分阐述,其为后人的注文,该条原文叙述的是无汗出的场合。“桂枝汤方”后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字样,便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但如前已述,桂枝汤证也有汗出的场合,将在第五条出现。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