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这30个正在消失的东西,以后有钱也见不到了!我只见过6个,你呢?

 妙语连篇 2016-11-04

潮人说有些东西,估计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曾经习以为常的画面

熟悉的地方

想念的味道

以后会不会再也看不到?

正在消失的味道

1羊霜肠

小贩们吆喝的嗓门总是那么响亮,一声「羊肚开锅!」整条胡同都听得真真儿的,伴随着的还有那股子鲜香的味道一并飘进了各家各户。如今,重庆的毛血旺和南京的鸭血肠仍然走红,而羊霜肠却逐渐消失了,也只有去一些清真食堂才能吃得到了。

2爆米花

炉火上架着黑乎乎像大炮一样的爆米花机,师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着,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诱人的香气让口水喷涌而出。可惜这种儿时美好而有趣的记忆,现在却很难看到了。

3甑儿糕

曾几何时,小贩们挑着甑,走街穿巷,随蒸随卖甑儿糕,成为北京街头一景。现在由于利小又麻烦,街头巷尾已经很难寻到甑儿糕的踪迹了,曾经的老北京味道也仅仅存在于记忆中了。

4苏造肉

从清宫廷之中传出来的一道佳肴,由一位姓苏的厨师所创,故名苏造肉。长条肥肉,看着惶恐,却不腻不油,顿至极烂,味道十分浓厚,搭配着火烧同时,胃里暖暖的,汤浓味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如今的卤煮小肠就源于它,可是苏造肉的身影,却再难寻觅。

5炸三角

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手捧一个大三角,等不急用筷子来通眼儿,直接咬上一小口,散热气的。 外皮焦脆不硬,角馅鲜香。如今,炸三角在胡同小巷已再难寻见,只有少数的老北京人会在自家制作,招待客人食用。

6切糕

卖切糕的一般都会走街串巷在胡同中售卖,叫卖声很特别,「切~~糕~」,音要长,声要亮。随着这一声叫卖,家人早早的拿着瓷盆等在那里,切上两块,够吃上一整天,妈妈每次都只给切上一角,怕吃多了不消化。如今,凉凉的切糕也很少见了,偶尔碰到都会多买上一些。

7炸肉火烧

炸肉火烧老北京人很喜欢的一种小吃,在制法上,回民和汉民有别,馅料不同,各具特色。下锅炸制后,色泽深黄,外酥内软,汁多味美,葱香味浓郁,牛肉馅非常滑嫩。如今,年轻一代的北京人很多都没听过炸肉火烧的名字,老北京的味道就这样渐渐消失不见了……

正在消失的行当8弹棉花

相信很多老北京人一定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那时候,弹棉花的工匠们走街串巷,嘴里吆喝着「弹~棉~花~打被套」,生意应接不暇。现在在北方的少数农村中,也许还存在着这种手艺人,但是在北京已经不多见了。

9瓦匠

老北京的房子大多数都是瓦片房顶,所以这就需要瓦匠师傅的巧手了。听人讲瓦匠一般由小工做起,学习和泥、清砖挖槽、筛沙子、递砖送泥等粗活儿。等到技术熟练,再学习砌砖、抹缝,如此便能登堂入室。

10修钢笔

这是北京最后一位修钢笔的师傅——张广义师傅,他的广义修笔店在东城区东四南大街102号,10平米左右的小店墙上铺满了各个年代张师傅获得的奖状。张师傅的拿手戏是「点笔尖」,就是把比小米粒还小的白金和铱金合成的小圆球,用氩弧焊焊在笔尖上,再一破两半。可惜现在这门手艺,已经濒临失传。

11磨剪刀

小时候经常能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听见「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吆喝声,有的不吆喝,摇动几块铁片,发出「喀嚓嚓」的声音。一听这声儿,就知道磨刀的又来了。随着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刀剪逐渐锋芒毕现。现在这些手艺人已经很少见了。

12修鞋匠

修鞋匠俗除了缝补外,还有钉前后鞋掌、钉偏掌、打虎皮头等,他们用铁锤敲打铁拐子叮当作响来替代吆喝。后来还有专修皮鞋的,身背木箱,走街串巷。如今只有在老胡同里才有了修鞋匠了吧。

13补锅匠

以前补锅匠们走街串户时,总悠悠得吆喝「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奶奶忙着找出破锅烂碗,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

14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拉大锯说白了就是木匠学徒,每个木匠学徒的时候都会从拉大锯开始干起,三年学徒两年效力,得先给师傅锯三年木头才能开始正式学手艺。

15剃头匠

这位老师傅就是被誉为「理发界活化石」的「北京最老剃头匠」靖奎老先生(已于2014年去世,101岁),靖老爷子从业80余年,精通理发、按摩、接骨,曾为无数名人理发,90多岁高龄仍不愿「挂刀」。在靖老爷子年轻的时候,理发绝对是门大手艺,除了剃头,按摩、接骨都得会,要不根本算不上个剃头匠。

16箍桶匠

以前结婚用的子孙桶、提桶、脚盆啥的都是实木做的,所以少不了箍桶匠。现在结婚没这些东西了,平时家用也很少用到,老北京的手艺就这样慢慢地开始面临失传了……

正在消失的物件17剃头推子

小时候爷爷家就有这么一个剃头推子,每次剃头的时候总被剃刀齿夹着头发拽得生疼。那会儿总是非常不情愿,有时候还会哇哇大哭。现在这种推子已经很少见了。

18大水缸

小时候这种大水缸几乎家家必备,夏天放好一缸水,拿起水舀子舀一舀子一饮而尽,那爽快简直无法形容。

19风箱

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风箱,黢黑的灶台边上,总有一个风箱作伴,那会还经常帮做饭的奶奶拉风箱,伴随着吧嗒吧嗒声,火苗在灶膛里跳跃,映红了奶奶的脸庞。可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个老物件了。

20锥子

纳鞋底专用的锥子,漂亮的绣花鞋都是妈妈用它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21顶针

小时候妈妈纳鞋底的时候,右手中指总会戴一枚顶针。因为如果不戴的话,手指被针扎出血是常有的事。

22搪瓷杯

以前的家中,脸盆、脚盆、水杯、开水瓶都是搪瓷的。某某结婚成家,从脸盆到水瓶等等日用品,也必是搪瓷无疑。这些搪瓷用品,占据了太多儿时的记忆,虽然锈迹斑斑,却回味悠长。

23簸箕

以前簸箕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具,播出杂物、盛晒物品等都用它。后来有了吹风机、扬场机之后,用的人少了。不过现在农村家里依然都在用。

正在消失的回忆24北京游乐园

北京游乐园1987年开放,对于80后、90后的我们来说,这里留下了整整一个童年的欢声笑语与天真无邪。不幸的是,2010年北游因土地租赁到期而关闭。虽然现在北游又要回来了,但是它将成为一座公益性的休闲公园。即使摩天轮还在,但小时候的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25天秀市场

天秀市场曾是德胜门地区最大的综合市场,从2000年底开业至今已经走过16个年头了,很多北京人印象里,这里商品齐全,关键还物美价濂。但在今年的6月底,这家经营了16年的市场正式停业了。

26三利百货

三利大厦A座的三利百货是北二环内外的老北京人经常购物的地方,在周围很多居民眼里,这是块国营的老招牌。可是在2013年8月,这家有着十几年历史的老牌百货商场也关张了。

27会城门商场

四九城里还在坚持柜台售老国货、老物件的会城门商场于2014年11月30日正式关门,老街坊们想再从街面上淘换点儿老国货,可难找了。

28动批商圈

如果10个北京人跟你说他要去「动物园」,十有八九都不是去看动物,而是去北京动物园周边聚集着的十几家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而如今,动批商圈将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搬迁。

29红桥玩具市场

北京红桥玩具市曾经是北京玩具批发市场的「老大哥」,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红桥玩具市场几乎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当时流行「买玩具,去红桥」口头语,可是2015年10月底却突然传出红桥玩具市场将被关停的消息,不少人感到惋惜不已。

30中关村海龙电子城

中关村海龙电子城曾是一代人的记忆,如果您去过那,一定会记得年轻销售员热情地跟您打招呼。不过以后再去买电子产品,您就甭想了。因为有着17年历史的海龙电子城早已停业数月,这或许是一个时代的谢幕……

这些物

这些景

残留着了无数北京人生活的痕迹

这些如今会勾起回忆的场景

或已经消失

或正在消失

也许您今天看到的东西

就是明天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