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一)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6-11-21


(207~255)

承气汤

阳明病承气汤很容易理解与运用,没有什么疑难。承气汤类都是以阳明腹实为主症,但轻重不同,发热不同。在使用承气汤类方时,一定要恶寒症罢。

1、调胃承气汤

有热轻微,有积食,但不硬。

2、小承气汤

无热,有积食,燥屎已硬。但热不盛,或仅仅微热。

3、大承气汤

大热,大实。很急迫的样子。原文中对这种现象有很多的描述。

以急迫为主要原则。

4 桃核承气汤

少腹淤血且有调胃承气汤的发热轻微,积食症。其症状为其人如狂或发狂等精神状态。

以下为原文:

七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解读:

发汗后,患者出现的两种情况:

1、“恶寒者,虚故也”,恶寒是太阳病未解,当然虚了——被汗了而太阳病症没有解除吗;此时为太阳阳明合病。应先治疗太阳病。

2、“不恶寒但恶热”,在这种状态下,才到阳明病状态;没有大实,故调胃承气汤与之。

九四、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谓胃承气汤。

解读:

患者患太阳病,汗后太阳病未解,可能有三种情况:

1、“脉阴阳俱停”就是汗后,患者的脉象没有变化,则会出现“先振栗,汗出而解”的情况;即患者的太阳病症状在“振栗”后自愈。

2、“但阳脉微”就是患者仅仅有“阳脉微”这个脉象,这个脉象属太阳病。故用发汗。

3、“但阴脉微,下之而解” 就是患者仅仅有“阴脉微”这个脉象,这个脉象属阳阳病,说明“阴脉微”是阳明病里实症,故用下法。

本条以脉定症,对脉理解不深,无法解释。

一〇五、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解读:

   患者的伤寒病经过13天左右的治疗,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的对策:
 1、出现了“谵语”的症状;于是判断其为有里热,指出治疗原则为:当以汤下之。

2、第二段到“非其治也”,指出如果出现了“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的情况是误治,是误用了丸药导致的结果。

3、第三段是调胃承气汤症的适应症:内实,但无大热。

一二三、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解读:

患者的伤寒病经过十余天的治疗,其中也用过攻下的药;出现了“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的症状:

1、如果患者被用过吐下药且“极吐下”的话。可用调胃承气汤试一试。

2、“若不尔者,不可与”。如果用调胃承气后没有效果,不能继续用“调胃承气汤”,说明先前的判断有试探的性质。

3、“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明确提出不是柴胡症,应该是结胸症。

这段论述讲了误下可能导致结胸症。

二〇七、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解读:

此为“正阳阳明”,仅仅有“心烦”的症状,可用“调胃承气汤”试试。

二〇八、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解读:

本条为大小承气汤的使用说明书。很好读懂,恶寒是太阳证的必要条件。所以,见恶寒症,就不能攻下。也是阳明病的原则——“太阳阳明合病”的,必先解外。

二〇九、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解读:
这段也是张仲景老师的谆谆教诲。“潮热”证是使用大承气类方剂的重要条件。但也要细心,此段是用承气汤的使用原则。

二一二、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解读: 

 伤寒,就是感冒了,到了“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阶段就是应大承气汤的适应症,必须用大承气汤了。如果不用的话,会出现严重的情况,如原文;且会出现死症。

原文很容易懂。

二一三、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解读:

为什么用小承气汤?因汗多,没有大热大实。故用小承气。

二一四、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解读:治疗原则。原文很好读懂。

为什么提出“为难治”呢?临床两次使用承气汤,而患者的症状如故“明日又不大便”,可知患者没有里实症。不能使用承气汤类。

二一五、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解读: 治疗原则。原文很好读懂。

二一七、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解读:

此“过经”乃是“太阳病”症状消失的意思。

用大承气汤还得慎重。

二二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解读:此为大承气汤的正治。

二三八、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二三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二四〇、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二四一、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二四二、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解读:

以上几条集中讲述了大承气汤的使用。没有疑难。

二四八、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解读:

“蒸蒸发热”一症讲明了患者已经从太阳病转为阳明病了,故原文道“属胃也”。所以与调胃承气汤。

二四九、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解读:

患者得伤寒病,吐后,说明患者由里实症,但吐后,还遗留有“腹胀满”症,其他症状没有,说明患者属阳性病。于是以“调胃承气汤”。

二五〇、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解读:本条的症状是“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是小承气汤的主治。

二五一、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解读:

本条叙述了三承气汤联合运用。最后才用大承气汤,说明大承气汤的运用很谨慎。没有大热大实症,不用大承气汤;

二五二、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三、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四、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五、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读:

以上几条集中叙述了大承气汤的使用,“急下之”说明一旦出现大承气汤症,一定不要迟疑。

二五六、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读:

1、“必下利”应该是患者有“下利”的症状,由于没有发大热的症状,故称其为“阳明少阳合病”。

2、“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这段是讲脉的。我的理解,“脉的负者,失也”的意思脉症不相符,有阳明症,却没有热像;

3、“脉滑而数者”推导出患者的“有宿食”。故宜大承气汤。

以脉来推测,不好理解。

一〇六、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解读:

    1、第一段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症的治法——血下者愈。

2、下法的前提是“当先解其外”,就是没有了太阳病症。

3、只有阳明病症,且少腹急结者的,用桃核承气汤

总之,就是阳明病,里实且有“其人如狂”症。用桃核承气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比调胃承气汤多了核桃与桂枝。

毛延升

2016-11-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