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15-18章

 liuhuirong 2016-11-29

《中庸》第15章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读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中庸》第16章 无所不在的道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注释】 (1)齐(zha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en),况且。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揜:通“掩”,掩盖。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读解】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12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中庸》第17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 (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2)材,资质,本性。(3)笃:厚,这里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倾覆,摧败。(6)“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

【译文】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读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中庸》第18章 周公制定礼节规定


注释 译文 解读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释】 (1)文王:指周文王,西周开国君主古公亶父的孙子,商末周族的领袖,姓姬名昌,在位五十年,统治期间,国力强盛,晚年自号文王。 (2)王季:古公亶父的儿子,文王之父,名季烈,号称西伯,为殷纣时西方诸候之长。周太王古公亶父卒,季烈嗣立,修太王的遗业,笃于行义,传位于文王。文王之子周武王即位后,追尊季烈为王季。 (3)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姓姬,名发,他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灭掉殷商,建立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丰水东岸)。 (4)父作之:指父亲王季为文王开创了基业。作,开创。 (5)子述之:指儿子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完成统一大业。述,继承。 (6)缵(zuan):继续,继承。大王:即王季之父古公亶父。这里“大”字古读“太”。 (7)绪:事业。这时指前人未竟的功业。《诗经·鲁颂·必宫》:“缵禹之绪。” (8)壹戎衣:即歼灭大殷。因为“壹”同“殪”(yi),歼灭。戎,大。衣,“殷”之误读。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据《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另一说,一披挂战袍就伐纣取胜夺得了天下。 (9)末:老,指周武王的晚年。 (10)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武王同母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诵继位,因年幼,由周公代行国政。故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北),又称“周公”。周公曾帮助武王灭纣,武王卒时,成王尚幼,于是他摄理朝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便与武庚及东方夷族联合反叛。东征之后,周公大规模地分封诸候,并营建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还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尚书》中的《大浩》)《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章中都记载有他的言论。 (11)追王:后代加封先祖以“王”的称号叫追王。王,动词用法,即尊……为王。 (12)达:到,至。诸候:指西周)春秋时天子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诸候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并定期向天子朝贡述职,而且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按礼规定,其所属上卿应由天子任命,但在其封疆内,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国语·周语上》:“诸候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13)及:推及。士:在古代商)西周)春秋时期,士是级别最低的贵族阶层。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其地位次于“士”而高于“工商皂隶”。周王常以庶人作为赏赐臣下的礼物。 (14)期之丧:一周年的守丧期。期,指一整年。丧,丧礼,指处理死者殡殓奠馔和拜跪哭泣的礼节,古为“凶礼之一。

【译文】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葆祭祀不断。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还有许多没来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有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候、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来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读解】 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