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笔记7)

 江山携手 2017-01-02

                 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

    一.歌唱发声的心理"感觉"

    为了更好掌握"深呼吸,高位置"的歌唱方法,用"打哈欠""吸气"的感觉体会"深呼吸"的状态;用"哼鸣""哼唱"的感觉体会"高位置"的方法.沈湘教授指出:"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学唱,光知道方法,自己做不到,那么方法还是老师的,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1.听觉

    用听觉区分声音的三种属性:音高.音量.音色

    歌唱者通过学习和训练必须具备对乐音敏锐的感受和分辨能力.

    对音高的形成是歌唱者的"心"的意志即心理活动所为.而耳的听觉对发音器官.共鸣器官产生出来的音响,有一种"监听"作用."耳朵有一种"超前"的听觉功能,在未唱出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之前,仿佛预先听到了所要唱出的声音的音准高度.母音的音型.音色.声音力度的强弱,这种心理的超前意识,对于发声的音响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就是沈湘教授所说:"思想要走在声音的前面"所包含的内容.

    听觉器官对声音力度的测定,是由三种感觉来衡量的:A.声音振动感的大小;B.声波振动的范围;C.音色的明亮度.

    歌唱者在发声时能感受到声音的三种颜色:A.清晰.明亮的金灿灿的共鸣泛音音色;B.弥漫于共鸣腔内如同柔和的月光似的乳白色的音色;C.共鸣腔内又空又暗的黑灰色.

    歌唱者与观众.在听觉上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特别在高音区,歌唱者感觉在头腔的共鸣空间里只有一个很小的共鸣点在振动.发光,听众听到的却是很响.很大的明亮的头声.歌唱者感觉头腔里更多的是较暗的音色包围着明亮的.集中的小共鸣点;听众却听不到空的暗的音色成分.在学唱的过程中,要尽快适应主.客观的矛盾状态,去掌握主动调节.控制共鸣音响的心理技巧.

    2.内视觉

    对自己唱出的声音,不仅要"听"(内听觉),而且要"看"(内视觉).听着响,"看"着亮.将注意集中在共鸣腔体之内,不但能看到闪光的明亮的音色,而且也应该看到包围着明亮音色的较暗的9空间。这种亮暗适度的“内视感觉”。为声音创造了良好的共鸣空间,并赋予柔美.圆润的艺术气质。

    关于"高位置"的感觉,沈湘教授指出:"高位置的提法,只是个笼统的概念.不是说位置越高越好,往哪高,高到什么程度?所谓高位置,具体的感觉应该是高于位置起音发声.......起音之前,在心里有个水平线的感觉,只要在水平线以上起音,就找到了共鸣的高位置."

    3.触压觉

    声音在共鸣腔体振动时,声波使空气振动刺激了肌肉内壁神经,歌唱者便感觉到声音对腔体内壁产生一种轻微的碰触.振动的感觉,能使"内听觉""内视觉""触压觉"产生综合感受,可以帮助歌唱者判断声音的位置.

    4.静觉与动觉

    当器官发声时,则产生肌肉将腔体膨胀.收缩的运动感觉;一旦形成歌唱的支持力,就应保持腔体扩张状态时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感觉就是相对的静觉.

    在有了静觉后还要在静中求动,用"心"来唱,心理是安静的,以平静的心情应付音乐.语言的各种变化,"以不变(静觉),应万变(动觉)"的内涵;除此之外,还要在动中求静.无论音域.语言.情感如何变化,心态总是平静.松弛;气息总是以控制的稳定状态平静地"下沉";思想要找到腔体里面气息通畅.流动的感觉.

    使劲的地方要产生积极的动觉,放松的地方要有"懒洋洋"的感觉,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二."表象与联想"在歌唱发声中的作用

    良好的声音效果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有机的.密切配合的产物.沈湘教授指出:"歌唱不是力气活儿,光凭劲儿是唱不好的."在声乐学习中头脑要产生某些"表象",然后通过"联想"这一心理过程,去观察和调整自身的"乐器".

    沈湘教授曾经讲:"人的歌唱器官是个`小瓶儿`扣`大瓶儿`的感觉.软口盖后上方的鼻咽腔,像个倒悬的`小圆瓶儿`,`瓶口`朝下,口咽腔像个`槽`,声带像`啤酒瓶儿`的`盖`,从声带往下就像个`大啤酒瓶儿`,横隔膜就是`瓶底儿`".李晋伟先生(沈湘教授的夫人)说:"整个边缘像个`大问号`.将"瓶子""槽""问号"通过"表象与联想"去建立形状相似的歌唱空间.形成"表象与联想"的心理活动,就会出现呼吸与共鸣相连的空间.这是创造呼吸通道和共鸣空间,形成歌唱发声整体共鸣效果最有效的心理技巧.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笔记7)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笔记7)


                                                     

学唱者要运用听觉"记忆表象"将所学的某种唱法的声音效果长期地保留在头脑中,形成所学唱法的那种声音概念.听觉的"记忆表象"是歌唱发声心理听觉的先导.既:歌唱者在未唱出声音之前,好象已经"听"到了应该唱出的那种声音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