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译《老子》(一至三章)

 呼吸5256 2017-03-14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道是可以述说和遵循的,不是常说的道路。是可以命名的,却不是一般的名字。无,为天地的开始的样子;有,为万物化生的源头。所以时常虚心想观窥它的奥妙,时常凭借各种手段要看清它的终极边界。有和无是同一个母体出来的但称谓不同,都是神奇微妙非常的复杂,是进入一切美妙的门径。

  展开体会:老子创立了“道”这个全新的概念,先说明这个道是可以述说并遵循的,但与肉眼看得见用来行走的道路不同,也是可以命名的却不是普通的名字。语重声长地指出他所创的“道”这一概念无比重大的意义。下面他用“无”和“有”来展开这个“道”。“无”代表天地出现之前,“有”代表万物的最先形态。所以常常虚怀空心要探究它的奥妙;也常常利用事物去探索它的极限。这是观察和探究的方法:用无观无,用有观有,否则二个不同性质是无法融合深入的。通过观察和探究知道了有和无是出于一,即“道”但分别了名字,那只是为了进一步的展开说明。它们都深奥无比,是进入一切美妙的必经之门。老子先倡立了“道”的概念,这是一,然后将用“无和有”这二者深入剖析其无穷奥秘。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译:人们都知晓美好的原因,是因为丑陋已经存在了,都知道善良的原因,是因为邪恶已经普遍了。所以有和无互为依存,难与易彼此成就,长和短比较而出,高与下相互依靠,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如影相随。所以通达圣明的人,处置事情无主观偏见,行动而不喜欢言语教化,万物自然兴起不作辩讼推躲,出生时不曾拥有,有所作为也不执恃依赖,事情成就而不占为己有,本来就没有拥有过,所以也就不会有失去。

  展开体会 这一章老子用:美与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相对应的事物来衬托无和有,使人明白:天下一切无论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有其二面的辩证关系,不可片面而应该整体完整的看待,事物都是相生相克可以转化的。所以通达明理的人处置事情时不会有任何偏见而厚此薄彼,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也是这个意思。所有个体不仅其自身有二面性,而且与其它个体的关系也是互为依存、彼此效力的。行动是没有言语的教示,言语的作用仅仅是辅助而已。指出了“处”和“行”比言语重要得多。“万物作焉而不辞”——事物自然兴起有其必然性,所以不要轻易评说辩讼。这里的“居”是占居和偏执的意思,没去占有、不死执就不存在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译:不崇尚才德使人民不去争名夺利;不抬举难得的货物使人民安然朴素不至偷盗;不去突显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使人内心不乱。所以明智人士是这样治理的:清空纯洁其内心,满足其生活根本需求,减少其虚幻的野心,增强其体魂。保持人民心中纯朴天真的本性,让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不敢胡作非为。以天地自然那样的运作则没有治理不了的事了。

  展开体会:崇尚才德、标榜稀世珍宝和一切貌视贵重的东西极易引发人们的心机,这样只会扰乱民心,往往得不偿失。统治者及明智的人治理社会和百姓应该是这样的:消除他们心机(一切世俗中染来的机巧伪装),充实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减损他们好高骛远、不守本分的念头,强健他们的身骨。虚心就是谦卑不自大,把自己后天形成的心思意念倒空,回复天真纯真的本质。“实腹”本意是吃饱肚子,引申为有真材实学。人人都谦卑纯朴、安守本分,生活富足而体格强健,即使奸诈之徒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没有其生存的土壤了。象天地这样的施为就没有不能治理的了。无为一一道开创天地的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