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停止为别人而活,找到自我

 宁静致远悟能 2017-04-04

我问那个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却每次考试前还是把自己折磨得失眠、没胃口的女孩:“谁不允许你失败?”她说:“我自己啊!”我观察到她本应纤细白皙的十根手指,被自己咬得面目全非,有一种触目惊心的疼痛。

“到底谁不允许你失败?”一次咨询中,我又问她这个问题。“这种紧张、疲倦、害怕又有些生气的感觉,最早什么时候有的?”她回忆起了小学时有一次要参加毛笔字的比赛,一张又一张地写,她觉得写得很好,但是老师和妈妈却不满意,她只能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似乎一切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能永无止境地写下去,疲惫、无助、生气、害怕,直到自己麻木了,老师说:“好,就这张吧!”但是她并不觉得这张写得多好,自己的命运似乎并不在自己手中。

“到底谁不允许你失败?”她看看我,垂下头,幽幽地说:“是他们,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妈妈,是他们。”她那个美丽又好强的妈妈,似乎样样都那么光彩照人,高考状元、校花、擅长交际、最年轻的主任医生……她说自己没有妈妈漂亮,也没有妈妈聪明。

妈妈的光芒让女儿黯然失色,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究竟有那么自豪的妈妈,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她们是那么成功,成功到不允许任何失败,任何瑕疵,而讽刺的是,孩子往往会成为那个完美妈妈的不完美!

如果说早年是过分完美的严厉父母,鞭策着孩子更好更优秀,那么当孩子长大后,他们认同父母,包括认同他们对自己的鞭策,内化成了他们心中对自己的鞭策,甚至比幼时的父母还更残忍、更用力!

咨询进行到后来,我再问:“现在,谁不允许你失败?”她沉默了,想了许久,平静地说:“是我自己。”这次的回答虽然还是“我自己”,但显然已经与以前的那个答案,看似内容一模一样,但本质上却完全不同。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意识到虽然今天的种种,受着昨天的影响,但只要她愿意,她可以选择全新的,自由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

放下父母对自己的苛责,停止自己对自己的严苛,让自己真正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真正自由呢?

首先,停止为别人而活。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为父母的期望而活,久而久之便失去自我,长大了也不知道什么是自我意识,事事都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我们哪能凡事达到别人的要求呢,所以你必然活得很累很累,小时候让自己满足父母的要求,长大了,不断地苛求自己去满足他人的期望,丝毫没有把事情的出发点起始于自己的诉求。

当你遇到困难就心烦,想去逃避,唯恐失败,实际上不是在逃避事情本身,而是逃避面对困境的那种无助感,恐惧一旦未能完成难题,将面对各种别人异样的眼光,尤其是父母的失望,害怕会失去父母的爱。

其次,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

自己这一生,究竟要想做什么,这是所有事情的出发点。此刻,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知道吗,当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不存在所谓失败和成功了,成败是非的判断只是给别人看的,而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就跳脱了评判的体系,内心充满宁静,每做一点,幸福都如影随形。

我要……

“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你为我梳妆,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我的情郎,我在他乡,望着月亮。”

《驴得水》中的这首《我要你》吟唱起来的时候,唱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向往,而是唱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最自由而真挚的渴望:金钱、爱情、尊重、正义、教育、事业、自由……过往经历不一样,我们渴求的也会不同,但找到最深的渴望就好比找到一座灯塔,从此找到光和方向。

平凡的你我,渴望的究竟是什么呢?

它不容易参透,却最值得我们花时间每天都去问问自己,至少此刻你可以问问你自己:

我渴望的究竟是什么呢?

本书虽小,结构却十分巧妙,读来扣人心弦。本人两度拜读,皆一口气读完,直如中了魔咒。在故事部分,弗兰克医生曾介绍他个人对“意义治疗”的体会。由于他是在故事行进当中以温和含蓄的笔法引介的,所以读者只有在全书读毕之后,才会领悟到那一段原来别有深意,而不只是集中营里另一个残酷插曲而已。

这个自传式的段落,十分发人深省。读者从中可以窥知:一个人在恍悟到自己“除了这寒伦可笑的一身之外别无余物可供丧失”之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在弗兰克笔下,这种既感叹又超然的心理,最是扣人心弦。

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如果人生真有一点目的,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可是,没有人能告诉别人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得自行寻求,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规定的责任。如果他找到了,则即使受尽屈辱,仍会继续成长。弗兰克特别喜欢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我由衷地向读者推荐这本小书,因为书中戏剧般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类最深切的问题。本书富有文学与哲学的双重价值。

●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西交利物浦大学心理咨询师

● 八年多的个案、团体咨询经验,翻译多本心理学专业书:《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性治疗—客体关系的观点》

● 咨询领域:婚姻情感、家庭关系、焦虑症

● 咨询寄语:“心自有其所在,天堂与地狱,一念之间。”

● 微信公众号:闻老师心理工作室

2017年微信订阅大促隆重进行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