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把这些理论作为创客教育的依据,你同意吗?

 weiyj114 2017-04-13

原创 | 把这些理论作为创客教育的依据,你同意吗?

2015-11-10 宋Tree 教育技术资讯
创客教育
创客运动与教育的融合,正在慢慢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创客教育强调行动、分享与合作,并注重与新科技手段结合,逐渐发展为跨学科创新力培养的新途径。在创客教育中,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创作者而不是消费者,学校正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创客运动正在创造一种教育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探索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但创客教育背后蕴含着哪些教与学的理论呢?

1
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191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应邀来华讲学,前排右一为杜威,后排右二为陶行知,右四为胡适。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他倡导“从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真实体验中学”,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知行合一。

杜威的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教育实践,把杜威的教育理论“翻了半个跟头”,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无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的“从做中学”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的“教学做合一”,都认为教育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成长,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来获取信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社会中通过实践来学习。我们习以为常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和以说理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强调对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却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想象等心理过程。孤立静止的学科理论学习常导致学生偏重于记忆抽象的图示和原则,而疏于理解所学知识与纷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的联系。创客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开展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完成作品创作,强调了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与“从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2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Jean Lave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情境学习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它所指的是由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组成的“圈子”,而新来者将进入这个圈子并试图从中获得这个圈子中的社会文化实践。二是合法的边缘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所谓合法是指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所谓边缘是指学习者开始只能围绕重要的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然后随着技能的增长,才被允许做重要的工作,进入圈子的核心;所谓参与是指在实际的工作参与中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是存在于实践共同体的实践中,而不是书本中。三是学徒制(Apprenticeship),也就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进行学习。
Etienne Wenger

创客教育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情境学习”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机会。在实践共同体中,围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导师的指导和共同体成员的帮助下,学习者由浅入深不断地解决各种难题,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在不断丰富,这不断推动其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实践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
3
在制作中学习(Learning by Making)
建造主义(Constructionism)
Seymour Papert

建造主义(Constructionism)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LOGO语言的发明人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 教授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的基础上提出。建造主义支持建构主义的观点,即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但也更强调外在作品的建造和学习者分享创意。建造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透过建造外在、可分享的人造物与知识建立个人关系。不仅如此,建造主义亦富含社会建构主义的面向,认为人际间的互动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Seymour Papert 教授一直致力于通过LOGO语言帮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智力建设”的建设者。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头脑风暴:儿童、计算机及充满活力的创意》(Mindstorms:Children,Computers,and Powerful Ideas)中,他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建造主义学习观——“在制作中学习”(Learning by Making)。在他看来,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当孩子们在制作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作品时,如做小机器、编故事、编程序或是作歌时,孩子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西蒙·派珀特把计算机作为帮助学习者形成算法、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锻炼智力的强有力的工具。建造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达给学生们,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心智建构,学习者不仅是去获取创意(Ideas)而且是去开发和实现自己的创意。虽然没有外在作品的创作,学习者仍然可以建构且表达知识,但是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借由外在作品的创作,学习者可以有更互动,以及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事物及想法。Mcgrath认为:Constructionism (Papert)=Constructivism(Piaget)+Construction(LOGO,LEGO )。 也就是西蒙·派珀特的建造主义是涵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再加上能够让学习者主动操作的事物 (如 LOGO程序,或 LEGO 积木)。
在创客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于技术工具和来自导师及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动手制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作品,并在线上社区或线下创客空间或Maker Faire进行展示分享。这极为符合建构主义主张应该让学习者主动地参与一些外在作品的创作,同时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及与他人分享想法,通过制作来学习的理念。
4
联通主义
群体创新空间(Group Innovation Space)
George Siemens

加拿大学者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联通主义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念。从整个学习理论发展过程来看,联通主义是基于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的。在行为主义看来,学习发生在我们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之中。而新联结主义(神经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是神经网络,把学习看成一种基于神经元联结的信息加工过程。联通主义继承了认知科学的新联结主义的某些特性——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但新联结主义仅仅关注学习是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的,而联通主义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
高云峰

在过去的十年里,创新活动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众多的创客开始走出独立的工作坊,聚集到创客空间。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和ICT教育专家高震受西蒙斯联通主义的启发提出了“群体创新空间(Group Innovation Space,GIS)”理论。GIS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物理化学习模型,是一个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的物理空间。GIS有三大设计原则:去中心和去结构化、灵活的空间、为想法视觉化和触摸化提供支持。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GIS,还应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初学者设计的课程、鼓励创新的制度、丰富的项目、各类项目导师、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创新者、负责任的管理者和专业的设备设施操作者等要素。GIS的兴起,改变了世界对于创新者孤独的印象,交流和分享已经在创新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DIY(Do It Yourself)到DIT(Do It Together),集思的开放性让创新产生于不同观点的互动中,更加自如地为新思想和新变革创造机会,这将尤其有利于推动时代进步与技术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