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由是观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7-04-18

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人人耳熟能详,已经被世界广泛认可,是中国古代文化领先世界的证明。但是四大发明只是技术,相对于技术文化更加重要。中医作为一种技术,其中却包含了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保存的比较完善的。古代学医的大多是一些文化人,抱着惠己及人的态度,古代很多官员自己就可以治疗疾病,东汉末年有一位长沙太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一任长沙太守叫做张机,字仲景。说到中医就不得不提这位伟大的人,世人称之为医圣。同时代名号远播的华佗医术高超,刮骨疗毒、剜腹洗肠、开颅取涎,各个见载于史册。但是只落得个外科鼻祖,可见张仲景医术之高。历代不乏名家辈出,然而终究没有人可以超过仲景。这主要是一部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的缘故。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虽然在理论上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但是没有和临床相联系。自从有了《伤寒杂病论》药物才真正的和病症对上,一方一证,严丝合缝。张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素问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指《黄帝内经?灵枢》,可见仲景是很推崇《黄帝内经》,并把它们列在首位,足以说明《伤寒杂病论》理论来自于《黄帝内经》,其实是把《黄帝内经》的理论引到了临床上。哲学上讲: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必将是理论的唯一去路。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因此《伤寒杂病论》超越了《黄帝内经》,而成为医门第一。后世单凭《伤寒杂病论》济世活人者,不在少说。张仲景因此稳稳居于医门圣人。

《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指的是外来的各种邪气,能让人生病的不正之气;杂病就是各种内伤,七情失调,饮食不均,虫兽,金刃等,因此涵盖了临床上的一切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没有任何一个病人能够脱离《伤寒杂病论》所描述的病。很多人会反对,如果这样说世界上就不会有治不好的疾病了!《黄帝内经》载:病不得治者,未得其术也。你要是有治不好的,一定是研究《伤寒杂病论》没有透彻。

比如喘这一个症候,《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很多个方法治疗,有麻黄汤治疗风寒闭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风邪扰肺的喘;有大承气汤治阳明腑气不通上攻肺的喘;有麻杏甘石汤治外有风寒内有郁热的喘。临床所见不一,岂有一方而可治疗所有喘的事情。虽然喘这一个症对应诸多的方剂,但是一个方剂无不对应着诸多的症状。如桂枝汤的多汗、恶风、妇人妊娠、感冒、疼痛等等不可一一列举。

有人说《伤寒杂病论》字字珠玑,不可更改一个字。其实就是这样的,在条文中有的是“主之”,有的是“宜”,有的是“可与”,通过这些字可以判断出祖师诊病心思之缜密,医家必须胆大心细。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就是主之,而治疗脏无他病的多汗就用了宜,可见当无证可辨,只有多汗这个症状的时候,当下就最好选用桂枝汤,其后出现的各种情况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依法治之。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确立的病之转机,我认为这就是仲景祖师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