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桂枝汤临床应用举隅

 123xyz123 2017-04-25

【关键词】  桂枝汤;调和营卫;发热;虚劳;痹证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并有调脾胃、滋化源、调气血、和阴阳的作用[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无论外感或内伤,凡见汗出恶风之要证,均以本方加味治之,每每获效,现举案例介绍如下。

  1  发热

  案例1:患者,女,34岁,2006年3月初诊。形体瘦弱,主因发热、咽喉肿痛2周就诊。曾在某医院给予抗感冒、抗菌消炎等药物治疗,但体温持续在36.8~38 ℃,继而出现头晕,神倦,不思饮食,汗出,心悸,且发热、咽喉肿痛依旧不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前医曾以银翘散加味辛凉解表、利咽止痛、清热解毒,佐以养阴,先后服药10剂不效。再观其态,患者在病室内仍棉被遮身,布帽遮头,精神不振,懒言少语。询其尚有头冷怕风,神倦畏寒。据此,笔者遂考虑此乃卫外不固、营卫不和之证,应舍脉从证,宜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佐以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6 g,大枣5枚,生姜10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水煎服。并嘱患者服药后喝热粥,以助药力,温覆取汗。服1剂自觉神清气爽,继服第2剂后,晨起即可脱帽到户外活动,但仍微恶风寒。再服第3剂,体温恢复正常,诸症俱消,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前医从风热表实证论治,未获效。本例发病初起,应属风邪束表,感受风热。然素体较弱,邪正相搏,营阴受损,外邪不解,卫强营弱,阳气不固而恶风畏寒;营阴不守而汗出、发热。故以调和营卫为主,佐以清热解毒为辅,用桂枝汤发汗止汗,鼓正祛邪,果然药后汗出病退。

  2  虚劳

  案例2:患者,女,58岁,2006年9月初诊。平素体弱多病,常易感冒。终日形寒肢冷,潮热,汗出,恶风,时至6月,仍着棉衣,伴头昏心悸,腰膝酸软,胃纳欠佳,夜寐不安。曾屡服温补、滋阴、清热等药,久治无效,病已数年,缠绵难愈。现舌红,少苔,脉细弱。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宜调和营卫、交通阴阳。方用桂枝汤原方: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大枣5枚,生姜10 g。水煎服。嘱患者温服,喝热粥,覆被取汗,连服2剂,诸证顿消。药已中病,停药,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本案患者体质虚弱,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外感而致内伤及脾胃之气。内不能调养脏腑,外不能充实营卫,气虚则阳亦渐衰,反复不愈,阴阳俱损,而成本病。患者曾服滋阴清热、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等药多剂,均无功效。笔者紧扣汗出、恶风辨证要点,取桂枝汤健脾胃、和阴阳、滋化源、调荣卫,又以热粥助药力,使谷气内充,从脾胃达周身,故如鼓应桴,霍然而愈。

  3  痹证

  案例3:患者,女,46岁,2007年12月初诊。2年前因人流术后,感受风寒,周身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常以上下肢或左右半身为重,或见恶风畏寒、发热汗出,甚则以后背腰膝为主,每至秋冬尤为显著。曾服用祛风通络、除湿散寒、舒经止痛之剂,终未见效。现面色不华,形寒畏冷,二便调,舌淡胖,苔薄滑,脉沉细。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宜调和营卫、祛风散寒。给予桂枝汤加味: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大枣5枚,生姜10 g,葛根20 g,肉苁蓉10 g,杜仲10 g。水煎服。连服2剂,诸证已减大半,唯有下肢畏寒怕冷,于原方加牛膝10 g,引血下行,继服2剂,余证俱消。

  按:患者人流术后,气阴两亏,风邪乘虚而入。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日久损及营阴,阳气浮动,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故证见上下或左右不相协调之关节疼痛。《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故变通仲景之原方,以桂枝汤加味,补虚解肌、调理阴阳、温通经脉,令卫气营血调和,中病则愈。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傅士垣.伤寒论诠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