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 帖】《洛神赋十三行》的三“不”特点 ■杨仁根

 溥泉老人wfql8c 2017-05-20



《洛神赋十三行》的三“不”特点


■杨仁根


  自从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写下名篇《洛神赋》,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似乎找到了情感寄托之处。“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情感既含蓄又热烈,被曹植表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洛神也被当成了文人们的“知己”,被不断传诵,不停吟咏。

  东晋时,《洛神赋》文已传播甚广,今见有王羲之行书《洛神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顾恺之绘画《洛神赋图》等。后陆续又有如宋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元赵孟頫行书和小楷《洛神赋》四种、明祝允明行书《洛神赋》等传之于世。帝王、文人、书画家们对《洛神赋》的钟爱如此,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二篇这样的文章。

  被誉为“小楷极则”的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因其萧散洒脱、干净爽利、自然奔放、纵情开张等特点,契合了曹植《洛神赋》原文内容中忽焉纵体、足往神留之意境,有想象的空间,又动无常则,是我最喜欢的小楷字帖。临习数百遍后,愈能感觉到它的魅力,也从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故此,我将点滴感受和盘托出,希望与喜欢《洛神赋十三行》的书友交流,以期得到批评指正。

宋刻旧拓剪裱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前人之述备矣,我只谈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的三“不”特点:

  一、纵情开张,自然不羁

  曹植《洛神赋》原文上千字,而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只有250个字。十三行的每一行中,都有一两个字的捺画外拓,自然伸展,没有界格限制。有些字更是纵情任性,百看不厌,如“交”“甫”“慕”等字,上下左右全打开。13个“兮”字姿态各异,自然成趣,尤其第12行的第2个“兮”字极尽开张。而12个“之”字全部分成四个笔画以行书笔意写成,笔断意连,留了空间,自然天成。

  二、疏密相间,长短不拘

  对照字帖整体来看,行距、字距都不统一。行间宽绰处在第3行和第4行之间,字间疏朗处在第9、10、11、12行的中下段部分。而字体的窄扁宽长,交替书写,看似任意而为,却是有意安排。如“右”与“阴”,“无”与“良”,“玉”与“珮”,“之”与“款”,“乍”与“阴”,“鹤”与“立”,“匹”与“兮”等,长长短短,错落摇摆,美哉妙哉。

杨仁根临《洛神赋十三行》小品


  三、劲健爽利,始末不虚

  单看每个字的笔画,干净果断,起、行、收处一气呵成,力道直抵笔画末端,没有一笔飘忽、纤弱;行笔不郁结,横折拐弯处不耸肩;长横、卧钩、捺画有弹性;竖钩斜向左上短促有力。而笔画多者如“灵”“畴”“翳”字不含糊轻率,“攘”“渊”“啸”字笔画密集区的处理显得灵动活泼,耐人寻味。

  对于经典名帖,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常临不辍,玩味千百遍。有书友尝言:“我临十三行已有千遍,再临一千遍又如何?”如果每临皆有所获,我认为《洛神赋十三行》应是值得毕生学习的好帖。

  在临习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时,应该还要注意一些整体感问题。比如,目前流行的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版本很多,皆印制精良。有的为了阅读和版面的安排需要,往往切割了原帖的版本。所以在单字单段临习之余,还应对照《洛神赋十三行》的整体版本学习,从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每一行中字形的大小不一,明显的如第4行的“嗟佳人之信修兮”后的“羌习礼而明”相对小一些,又如第8行中“躯鹤立”后的“立若将”明显偏小;相邻两行间的笔画互相穿插现象,如第8行的“阴”字捺画,第9行中的“长”字横画、“慕”字撇捺画,第12行的“咏”字捺画,等等,越界舒展,无拘无束。了解这些,将有利于我们在创作作品、书写信札笔记时,保持整体气息的完整,处理好上下有起承、左右有呼应等关系。

  我常抚帖想象,一篇完整全文的王献之小楷《洛神赋》作品该是什么样子,会有怎样的柔情绰态,秾纤得衷,修短合度。仅所见到的这“十三行”就已经被称为小楷极则,况全文乎。

  悼良会之永绝兮,思绵绵而增慕。草就此文,已是凌晨两点,夜耿耿而不寐。

杨仁根以《洛神赋十三行》笔意创作的作品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