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形与意

 狼子村村民 2017-05-24


本文作者为吴式太极拳大师徐致一先生嫡孙,2011918日正式拜徐致一之弟子、著名武术家白玉玺先生为师。



徐致一先生拳照


  自从我爷爷徐致一出版了《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后,就因为他在《盘架子时应当注意的法则》一章中提到了“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武术”,引发了一些武术爱好者对太极拳到底是“重意不重形”还是“重意又重形”的讨论。一些人认为“形”在太极拳中不是很重要,只要注重“意”就可以练成太极拳,故而应以“意”为主要追求。也有人认为因为徐致一先生不是专业授拳,所以对“意”重视而轻“形”。这些认识,都是对我爷爷观点的误解。


  笔者自幼顽皮,没有继承家学,以前对爷爷的“重意不重形”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的理解和明白,还是在师从白玉玺叔叔,决心细攻爷爷所传太极拳之后。


  照着白叔叔的视频自搭架子习练,白叔叔说要按当年爷爷怎么样要求他的来要求我,真是一练才知道爷爷对“形”的要求有多高,一练方知太极拳有多难,才发现爷爷所传的太极拳,在“重意不重形”之前,竞要为“形”下如此多的时间、心力、脑力和体力!白叔叔对我的“手形”、“腿脚走的线路”、“站立”等动作的要求细之又细,而细的目的不是光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能在“推手”阶段产生正确的技击作用。经过白叔叔一段时间的悉心指导和自己学习与练习,对于太极拳的“意”与“形”有了较深的认识,回过头来再细读爷爷的书,自然也使拳练得有了点体会。


  爷爷把学习太极拳分为了三个阶段,即“形”的阶段、有“形”有“意”的阶段、“意”的阶段。并且明确指出:“形”不正确,也就达不到“神明”(王宗岳语)的境界。而只有在“形”得以完全正确,“意”才能发挥出其技击的真正作用。而“重意又重形”必然顾此失彼,在境界上还未能修炼至“太极拳乃无形无相之拳术”。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个关于境界的小故事颇有启迪:一日,国内一位研究哲学的专家在打球时说:“我现在打球已经达到了“意”的最高境界,球随便怎么打都过网而且都在界内”。有人闻后说:“这样的境界不能算高,应该是眼里连‘网’和‘界’都没有了才是最高的境界”!由此联想太极拳所追求的“意”,不是也应该是一种无形无相、物我两忘的境界吗?


  在和白叔叔学拳的过程中,知道了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有技击的作用,这些式所起的作用与其“形”的正确与否密切相关。当然我现在做一些式子虽然也可以产生作用,但这一切还都是产生在静止的学习阶段,而要达到散手对垒的时候有效,就必须要有“动中能守静”之“神明”方可克敌制胜。


  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即:你想产生“意”在某一个式子上,这个式子即“形”的正确技击要领你掌握了吗?如果不掌握,你又如何产生“意”?通过白叔叔传授,他首先要我实现“形”的准确,通过久而久之的练习和想象才会有“意”的想象。比如:“单鞭”的发人要领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打人,原理是什么,明白了道理才会把这个动作做好。再如“起式”,如果不了解这个动作的正确功能,也只能是把手随意挥上而无所事事,又如何有“意”的想象?“搂膝拗步”大概是最容易用“意”去想象的式子,但是,如果这一搂和一掌的“形”没有正确地贯彻,那么想象出来的“意”也失去了原有的东西,从而在技击上也无法达到它应有的威力。所以,许多对爷爷关于“形”与“意”关系解释的误解与断章取义应该在太极拳的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自我反思,由“形”至“意”的过程如同我们在攀登一座布满荆棘的大山,“形”如路,“意”如顶,但愿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到达山顶。


    有一种说法:同一种拳式也是百人百样,许多人把这误解为“形”的随意性。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白叔叔对我说:当年爷爷对他说,盘架子如同书法的正楷,只有正楷练好了将来草书、行书等才会写得好。而太极拳中的“形”练好了,将来的“意”就会随着每个人对太极拳的了解不同、对“意”的感悟不同而就有了不同的味道。


  白叔叔通过教拳,传达了爷爷在研究上的智慧,使我也更了解了爷爷,他当年对白叔叔的偏爱,也在冥冥当中激励着我努力,努力,再努力。

小编微信:AZJSL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