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效果观察

 GXF360 2017-06-04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效果观察

魏 俊 李胜文* 肖 莎

(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市 432000)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82例胃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传统手术组和腔镜组各41例,对比其术程、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 随访6个月,比较其肿瘤转移率、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高于腔镜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P<>t=10.542 2,P<>t=5.450,P<0.05)。随访半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转移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率均为2.4%(1 1)。结论="">

【关键词】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

腹腔镜自上世纪90年代初被广泛应用于胆囊切除手术后逐渐在临床推广使用,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凭借其较强的操作性、可视性、微创性而获得广大患者及医师青睐[1]。我们对82例胃肠肿瘤患者中的41例予以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胃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符合《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2]的诊断标准。82例患者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21~72岁,平均(41.6±4.8)岁;肿瘤直径(4.1±1.1)cm;肿瘤类型:直肠腺瘤38例,胃间质瘤44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成传统手术组和腔镜组各41例。传统组年龄21~71岁,平均(41.5±48.8)岁;肿瘤直径(4.2±1.0)cm;肿瘤类型:直肠腺瘤18例,胃间质瘤23例;腔镜组年龄21~72岁,平均(41.6±4.7)岁;肿瘤直径(4.1±1.1)cm;肿瘤类型:直肠腺瘤20例,胃间质瘤2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 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①通过病理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符合相关胃肠良性肿瘤诊断标准者;②相关治疗适应证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术前肿瘤转移者;②胃肠道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其他疾病、功能不全者;④相关治疗禁忌证者;⑤中途退出治疗或随访期失联者;⑥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或语言障碍者;⑦未成年或年龄超过75岁者。

1.4 治疗方法 传统组开腹手术方案:根据病灶位置及类型行开腹手术,具体操作方法参考《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2]中相关规定及要求。腔镜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案:①直肠腺瘤:行全麻,取头低脚高位,常规消毒铺巾;脐环下穿刺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分别于腹腔镜孔右侧直肌外缘、左右髂前上棘内侧处置入套管针;将病灶套在圈套器内收拢并电凝电切除;②胃间质瘤:气管插管全麻,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脐环下穿刺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左侧腋前线肋缘下20 mm处、左/右锁骨中线平脐上20 mm处分别置入套管针,提起肿瘤使用腔镜直线切割闭合器楔形切除胃间质瘤,取出肿瘤。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程、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差异,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水平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记录其肿瘤转移率、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术程分别为(78.4±6.4)min和(80.6±6.8)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分别为(148.6±37.8)mL、(87.6±14.6)mm、(3.4±1.0)d、(7.4±1.5)d和(12.4±2.5)d,均显著高于腔镜组的(29.6±4.9)mL、(21.5±5.6)mm、(1.2±0.6)d、(2.9±0.4)d和(6.4±1.5)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x±s)

组别n术程(min)术中出血量(mL)创口直径(mm)肠功能恢复时间(d)下床活动时间(d)总住院时间(d)传统组4178.4±6.4148.6±37.887.6±14.63.4±1.07.4±1.512.4±2.5腔镜组4180.6±6.829.6±4.921.5±5.61.2±0.62.9±0.46.4±1.5t值1.50919.99127.06712.07918.56113.178P值0.1350.0000.0000.0000.0000.000

2.2 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但传统组上升较腔镜组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IL-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42 2,P<>t=5.450,P<>

2.3 随访情况 随访半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转移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率均为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x±s,ng/L)

时间组别nIL?6IL?8治疗前传统组415.1±1.22.3±0.7腔镜组415.2±1.22.4±0.8治疗后72h传统组41199.6±65.6?59.9±17.3?腔镜组4183.3±26.2?#40.3±15.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传统组治疗后72>#P<>

表3 两组患者肿瘤转移、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n转移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创口感染肠瘘皮下气肿气胸合计传统组410(0.0)1(2.4)32005(12.2)腔镜组410(0.0)1(2.4)00112(4.9)χ2值0.0000.0003.1142.0501.0121.0121.406P值1.0001.0000.0780.1520.3140.3140.236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确诊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延长胃肠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其预后水平,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选取82例胃肠肿瘤患者为受试对象,发现以腹腔镜微创疗法的患者手术创口仅为传统开腹组的1/4,且无术后创口感染发生,恢复期较短,患者基本上可在术后1周内出院,不仅有利于预后,还可节省住院费用,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积极意义。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治疗可凭借其微创、可视优势,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对机体创伤,以此降低术后机体应激反应严重程度、抑制炎症反应发生,对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有利[3]。王京等[4]、吴硕东等[5]也得到类似结论,指出虽腹腔镜手术耗时较传统开腹术长,但两者疗效相近,均具有清晰的手术视野,对肿瘤的清除率较高。本研究证实,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均无肿瘤细胞转移情况,复发率各为2.4%,表明两种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除复发率和转移率外,笔者在此研究中也未发现两种术式在术程对比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手术操作性而言,腹腔镜手术优于开腹手术,但因其需将部分时间用于术前准备及建立气腹上,故整体术程延长。此外,笔者认为医师对腹腔镜操作的熟练程度也是影响术程的关键因素,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同医师操作、样本选择等相关,可扩大样本容量后予以进一步分析。

另外,腹腔镜微创疗法具有较低的手术副损伤风险,在数字化及可视化操作下,医师对正常组织的误伤几率较小,可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快速清除肿瘤组织,有利于其预后。由于微创技术遗留于体表的瘢痕较小,可满足多数年轻女性患者对形体美观度的需求,更适应当前医疗的发展形势,患者接受度更高。洪希周等[6]、刘德林等[7]研究认为,腹腔镜的录像功能全程记录手术步骤,对术后评估及临床资料保存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对胃肠肿瘤患者予以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由于受样本量、随访时间、受试者年龄、体质、耐受状态、手术需求等因素影响,仍有部分结论与其他报道间存在一定差异,可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尽可能排除上述相关干扰因素后,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王 烈,吴火友,王 瑜.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技术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2):804-806.

[2] Jankowski J.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 夏洪兵,陈 平,郑 成,等.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机体炎症指标及白蛋白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2):196-198.

[4] 王 京,张文雷,李佳睿,等.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新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743-4744.

[5] 吴硕东,苏 洋.单孔腹腔镜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现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1,16(6):519-521.

[6] 洪希周,马君俊,臧 潞,等.3D腹腔镜手术系统在胃肠肿瘤根治术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5,42(7):445-449.

[7] 刘德林.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道肿瘤与传统手术的对比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4,12(6):727,729.

作者简介:魏俊(1983~),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胃肠外科。

【中图分类号】R 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575(2016)03-0411-03

DOI:10.11864/j.issn.1673.2016.03.34

(收稿日期:2016-03-03

修回日期:2016-04-30)

*通讯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