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机与临床·下篇·第二章·胎产疾病

 970974642 2017-06-13
    经、带、胎、产是女科四大疾病。月经疾病主要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的异常,带下疾病主要是指阴道分泌物异常的疾病。胎则指怀孕之后发生的疾病,产则指分娩之后发生的疾病。实际上,胎产疾病范围很大,外感内伤疾病凡发生在怀孕、分娩之后,都属于胎、产疾病。不孕属于女科杂病,临床呈高发态势,辨证论治很有优势。

    临床症状确认

    胎前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胎孕本身的疾病,如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胎死腹中、小产等等,另一类是怀孕之后出现的其它异常,如子痫、子肿、子嗽、子晕、子烦、子淋等等。

    妊娠恶阻是最常见的胎前疾病,在怀孕二三月间,出现恶心呕吐,不欲食,伴头晕疲乏,懒动而嗜卧。妊娠腹痛则是指怀孕期间发生的小腹疼痛,有的称之为“胞阻”,要注意和宫外孕相分别,若是突发剧烈腹痛、压痛则有宫外孕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胎漏是怀孕后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胎动不安主要是指怀孕后腰酸腹痛,也可能有阴道出血。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和胎漏的临床症状有类似,胎动不安和胎漏皆有阴道出血,区别点在于有没有腰酸腹痛。《女科经纶》:“胎动与胎漏皆下血,胎动则腹痛,胎漏无腹痛。”胎动和妊娠腹痛皆有腹痛,但妊娠腹痛没有腰酸、阴道出血。现在流产的情况很常见,故当出现胎漏、胎动和妊娠腹痛时,要根据根据病机虚实,安胎以防流产。

    女性胎前和产后的气血变化很大。《女科要略》:“胎前之病,其脉贵实;产后之病,其脉贵虚。”因为分娩出血较多,亡血伤津,或瘀血恶露阻滞,故多大便难、自汗出、头晕。产后疾病,易发危急之症,除了难产,历代医家还总结了“三冲”、“三急”、“三病”等。如《金匮要略》:“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张氏医通》:“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此败血冲心。……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明·王肯堂《肯堂医论》:“产后百病,三者最危,呕吐、盗汗、泄泻是也,三者并见,其命必危,数症并作,治其所急,见二者凶多,一症轻无害。”现在都住院分娩,这样的危急重症门诊基本看不到了。

    临床病机求证

    胎前疾病以安胎为第一。安胎有常法,也有变法,辨证论治的安胎原则,是以证候病机为依据,守其常而应其变。何谓常法?调养脾肾为其常。凡易流产、高龄怀孕、体质虚弱等,可用调养脾肾以防漏胎、小产,保胎儿平安。补脾,白术、党参;补肾,杜仲、桑寄生。有位习惯性流产妇人,服调养脾肾之方二月,后足月顺产一男婴。古人把黄芩、白术称之为安胎圣药,一在健脾,一在清胎热。《明医杂著》:“调理妊娠,在于清热养血。条实黄芩为安胎圣药,清热故也,暑月宜加之。养胎全在脾胃……故白术补脾,为安胎君药。”

    何谓变法?变为随机治疗之变,有热者清热,有寒者祛寒,有瘀者化瘀,气结者行气,根据不同的病机,采用不同的治法方药。《银海指南》:“大法胎前以安胎为第一义,产后以行血为第一义。然安胎之药,不专苓术也。形盛气实,胎常不运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虚火旺,腹常急痛者,非芎归养之不安;体肥痰盛,呕逆眩运者,非苓半豁之不安;或因风寒外伤而胎不安者,桂枝汤、香苏饮皆宜,此安胎之要诀。”《三三医书》:“胎因热邪不安者,清热即可安胎,虽寒如大黄,用之可也;因寒不安者,散寒即可安胎,虽热如桂附,用之可也。在辨证清楚,用药当耳。”一般医生,常法易守,而变法难施,即便明明有瘀血、有气结、有寒凝,也不敢运用破瘀散结、辛热逐寒之药。临床若不能“圆机活法”,不敢越妊娠用药禁忌半步,效果很有限。

    有位中医治疗一宫外孕患者,用了水蛭、蜈蚣、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众多的破瘀散结之品,二三剂之后,由宫外孕转为宫内孕了,医生担心这些破瘀之品对胎儿不利,患者坚持要生下这个孩子,足月顺产一个健康女婴。胎前疾病,除了考虑调养脾肾之外,一定要遵循病机的逻辑规范,有水则利水,有痰则化痰,气逆应降气,血虚就养血。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丹溪心法》:“脾主运化水谷,妇人有胎,则脾运化水谷不利而生湿,湿则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子肿子气者,湿也;恶阻者,痰也;子烦子淋者,热也;子痫者,风也;子悬者,气也;转胞者,虚也。”有人治疗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针对不同的证候病机性质,运用大黄、桃仁、枳实、丹皮、赤芍等破瘀散结的中药,配合清热解毒行气排脓如木香、厚朴、薏苡仁、银花、天花粉、蒲公英等,全部治愈,妊娠正常。(张梅林·中药治疗妊娠期急性阑尾炎20例·四川中医:1994年第三期)

    产后疾病,要在虚实之辨。虚者气血亏虚,实者瘀血恶露,不能都用化瘀之品。《景岳全书》:“产时胎胞既下,气血俱去,忽尔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云恶露乘虚上攻,故致血晕。不知此症有二,曰血晕,曰气脱也。若以气脱作血晕而用辛香逐血化痰等剂,则立刻毙也,不可不慎也。”不仅头晕眩冒如此,其它产后诸疾也大都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补益气血,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实者以攻下或化瘀血,佛手散、生化汤。

    产后疾病总以和血补气为基本法则,热者当清,寒者当温。如产后发热,血虚者补血,宜当归补血汤;气虚者补气,宜补中益气汤;瘀血者化瘀,可用生化汤;外感风寒者,疏风散寒参苏饮;乳痈热毒者,清热散结消毒饮。若恶露未净之腹痛,则当化瘀,桃红四物汤;血虚失养之腹痛则当养血,当归芍药散。产后多汗,营血不足,宜以养营补气,补中益气汤加白芍;大便难多精血亏虚,以补养精血为佳,四物汤加制首乌、肉苁蓉。

    产后少乳,甚至无乳,多称之为“乳汁不通”,也有虚有实。《胎产秘书》:“产后乳汁不通,其故有二:一由气血两虚,乳来稀少;一由气闭血滞,壅塞不行。盖妇人多忧思忿怒,忧思则气结血亦结,忿怒则气逆血亦逆,甚至乳硬管塞,胁痛烦热”《女科指要》:“产妇血气大虚,不能蒸腾津液而上奉为乳,或风热外遏,或气血内壅,均令乳汁不通。”虚者补之,气血足则乳自下,方如通乳丹等,其效较慢;实者通之,药如穿山甲、白芷、青皮、漏芦、通草、王不留行等,取效较快。

    产后月经早至而奶少,多气血之不足,用归脾汤加白芷。少乳之虚者,乳房柔软没有胀感,抚之没有硬结肿块,实者乳房胀痛,乳汁不下,抚之可触及结块,甚至发生乳痈红肿。生产日久乳少,每多虚实相兼,脾肾生化不足,乳汁通道不畅,治疗补中兼通,补以增强脾肾生化,如枸杞、熟地、肉桂之补肾,山药、白术、黄芪之补脾,心血不足寐差者,可用桂圆肉、远志;通以疏畅乳汁之道,可用穿山甲、木通、白芷、皂角刺。

    顺便谈谈不孕。结婚后夫妻同居,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日久未孕者为不孕。不孕大多因为气血不和,或脾肾两虚,或瘀血闭阻,临床以气血不和、脾肾或心肾两虚较多。气血失和者,根据具体病机,可选用逍遥散、四物汤、柴胡疏肝散等,我多用逍遥散加川芎、红花为基本方,兼气虚加人参、黄芪,有血虚加熟地、枸杞。心肾两虚者还少丹,脾肾两虚者四君子汤加杜仲、牛膝、熟地,兼血瘀者配桃仁、红花,络脉瘀滞者配莪术、穿山甲。

    临床论治宜忌

    胎前宜凉,产后宜温,是因为胎前热证偏多,产后气血不足、瘀血未尽,容易发生虚寒之证,寒凉之品恐影响恶露排除。临床究竟当凉、还是当温,以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为依据,脾肾有寒,胎前当温还是得温;瘀滞化热,或热毒蕴结,产后该清还是得清。

    恶阻轻微者,不须服药,过段时间能自愈。《医宗金鉴》:“轻者过期自然勿药而愈,重者须以药治之。当以胃弱为主,更审其或因胎气阻逆,或痰饮阻逆,与夫兼热、兼寒而分治之。”谨慎服药不是不服药,症状反应很大,饮食不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就会影响孕育,对胎儿发育不利。

    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用大量保健药物,保健品,就担心流产,担心畸形;另一方面讳疾忌医,有了病无论如何不愿意吃药,好像一吃药就要影响胎孕。化学药物、单分子药物等不好说,但中医数千年的生命实践,早就总结出了治病而不伤胎的辨证论治方法,历代文献都有丰富的内容,只要遵循病机的临床规范,就能做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在以实证逻辑为基础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病机逻辑规范没有人承认,中医要承担全部的临床风险。医院治不好很正常,走着进去,躺着出来再多,只要合乎实验规范,都没有错。遵循病机逻辑规范,一万个治好了,有1个-即便不是中医的原因出问题,只要没有实验逻辑的支持,再正确也是错。胎孕疾病中医用药,大都噤若寒蝉,脾寒不敢用干姜,腑实不敢用大黄,瘀血不敢用桃仁、红花。曾经一个孕妇服用了有当归的中药,后来流产了,人们就搬出实验室证据,说是当归用错了,当归增强子宫收缩流产。当归养血,血虚用当归则能安胎,数千年的中医都没有问题,一到实验室就完全变了,反倒成了流产的罪魁祸首,要承担责任!西药也有流产的,住院保胎也有保不住的,没有人说什么。文化环境对中医极其不公平,中医怎么复兴?

    自然的生命,有自然选择机制,弱质生命常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对于流产应该有点生命智慧。

    中医有妊娠禁忌药歌,但歌括中的药物不是不能用,而是要谨慎使用,不要滥用。《医学源流论》:“治病不必顾忌论:如怯弱之人,本无攻伐之理,若或伤寒而邪入阳明,则仍用硝黄下药,邪去而精气自复;如或怀妊之妇,忽患症瘕,必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瘀去而胎自安;或老年及久病之人,或宜发散,或宜攻伐,皆不可因其血气之衰,而兼用补益;如伤寒之后,食复、女劳复,仲景皆治其食,清其火,并不因病后而用温补。”辨证论治的药物禁忌,落实在病机上,寒性病机清热药为禁忌,热性病机温热药为禁忌,虚性病机攻伐药为禁忌,实性病机滋补药为禁忌。无论胎前产后,只要和证候病机呈互补效应,如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瘀者行之、虚者补之,都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证候病机的判断是否可靠,药物选择是否对应准确,这就与“辨症求机”思维的熟练程度有关了。证候与方药丝丝入扣,岂会伤胎损人?半夏在妊娠禁忌药歌中就属于禁忌药,但实际上却很常用,治疗恶阻大多离不开。

    有不少人,在分娩之后,不分虚实,不管是否有恶露阻滞,就服生化汤,把生化汤作为产后必服之药,有的西医产科益母草膏成为常规用药。产后瘀血外出,自然有恶露,正常情况下不用服药,该出者自能尽出。没有恶露内停,就自作主张服生化汤,难免损伤气血,轻者发生少乳、无乳,重者陷入气血亏虚难复的境地。如果非要服药,在不清楚是否恶露内停的情况下,佛手散是比生化汤更好的选择,川芎、当归二味药,一养一活,活血不伤血,比生化汤药性平和。

    生活调护

    胎孕与生产,均为生命自然。人们陷入了生命自然的误区,从怀孕之前到分娩之后,无不人为地去干预,补钙、补叶酸、补维生素,用生化汤、益母草膏。人类自然怀孕、分娩都二百万年了,怎么现在就突然不行了呢?

    中医强调胎前涵养气血。《傅青主女科》:“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必难产。”但不是非服药不可,而是要注意适当活动,不要静养太过。1932年第三期《如皋医学报·难产七因》:“盖妇人怀胎,血以养之,气以护之,宜时常行动,令气血周流,胞胎活泼。若久坐久卧,血凝气滞则难产。常见田家劳苦之妇女,其产甚易,职是故也。”电视剧过度地渲染胎孕静养,举手投足就要流产,不少人不知真假,连走路都谨小慎微,气血都不流畅了,怎不难产?

    《保产要旨》总结了八种难产的情况:“难产之故有八,有因子横、子逆而难产者;有因胞水沥干而难产者;有因女子矮小,或年长遣嫁,交骨不开而难产者;……有因体脂肥厚,平素逸而难产者;有因气虚不运而难产者。”有的属于妊娠胎位不正,需产前检查,及早校正胎位。现在年轻人太看重自我价值,30岁以后生小孩,骨骼硬了,交骨难开,正常分娩十分痛苦,剖腹产成为常态。女性24岁以前生小孩,交骨易开,痛苦较少。

    难产除了高龄生产,还可能与胎前调养不当、临产过度紧张有关。有电视剧渲染分娩痛苦,有人就埋下了恐惧害怕的心理阴影,还未临盆,就很紧张。《医宗金鉴》:“难产之由,非止一端,或胎前喜安逸而不耐劳碌,或过食生冷,皆令气滞难产;或临产惊恐气怯……,或胞伤血出,血壅产路。”《沈氏女科辑要笺证》:“凡是难产,多由心慌意乱,急遽临盆所致。苟能忍痛静卧,耐之又耐,瓜熟蒂落,绝少危险。”故临产切勿慌张,平和心态,顺其自然,此瓜熟蒂落之事。《医学集成》:“临产六字真言: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临盆。乃千古不易之秘。且生人系天地自然之理,何用催生诸药。”

    产后的生活调护十分重要,在数千年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民间形成了“坐月子”的调养方法,这对于维护女性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顾松园医镜》:“产后十人九虚,皆由怀胎十月,气血半荫其儿,加之产下,去其恶露,子宫空虚。”产后体虚,很容易感受外邪,也很容易为情感所伤,因此,避风避寒、忌生冷,防止气血凝滞,寒邪内伏;顺其情意,关爱体贴,可避免肝郁气滞,伤害神机,有益终生健康。

    产后“月子”坐好了,身体的因应协调性自然恢复到胎孕之前,或者更好。我们体内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要东施效颦,事事处处都模仿西方人种。我们需要考虑生命实际,根据人种、民族的体质特征,走自己的健康之路。西方人分娩不“坐月子”,我们也不“坐月子”,是对东西方人种差异的生命漠视。传统的“坐月子”并不是那个心血来潮发明出来的,而是千百年来的生命体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生命选择。人种不同,祖祖辈辈生活的地域环境、饮食方式形成的体质不同,追随西方人种邯郸学步,伤了身体、落下病根,那些反对“坐月子”的人是不会给你买单的。

    用方(略)

    验案举例(略)

    ——病机与临床·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