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责任出于爱

 昵称8300447 2017-07-29


 


以天下为己任


王阳明立志做圣人。圣人就不能只是自己求知觉悟,不能只是自己修正自己。一个人能够立志、求知、修身,能够做到这些已经是很难得的了,但即使做到了,也只不过是做到了独善其身而已。还要再进一步,要能够做到无私,他的小我才能成为大我,他才会以天下为己任,他才肯为天下承担责任。


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仁,是对人间的大爱。人人都知道爱自己,但爱自己是私,爱别人才是仁。爱别人,视人如己,你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有为天下担当的精神。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人。


前一篇讲过王阳明的几件事,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件事是太监刘瑾乱政时,发生了戴铣、薄彦徽案,他们因反对刘瑾而被打入死牢,朝中无人敢言,王阳明就在此时伸张正义,被刘瑾重打四十大板,差点丧命,然后被贬谪到偏远的贵州龙场驿。另一件事是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在危急之时,当机立断,组织力量迅速平息了叛乱,为国家立下大功,但是却差点获罪丧命。这两件事,王阳明都是一心只想到责任,没有顾及自己。


遇事只顾自己,是自私,唯能爱人,才能心系天下。能爱人,才能舍己为人,舍己为天下,这就是担当责任。王阳明就是这么做的。王阳明讲“克己工夫”,讲“主一之功”,讲“事上磨”,一言以蔽之,曰“致良知”。什么是“致良知”呢?就是爱人的心、无私的心、光明的心,是与天下一体的心,也就是责任的心。

 


心里要有别人

 

有一年王阳明在杭州,听说虎跑寺有一个和尚,终日坐禅,不言不视,已达三年之久了,人们都以为他是高僧。王阳明便专程去见他。


王阳明见僧人时,僧人仍然端坐不动,不言不视。王阳明就围着他走了几圈,突然大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僧人受惊,竟然动了,睁眼说话。他向王阳明行礼,问道:“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道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此何说也?”


王阳明没有直接回答,却问他:“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僧人回答:“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王阳明问:“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人回答:“只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王阳明问:“还起念否?”


僧人回答:“不能不起念也。”


王阳明说:“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已自看着了。”


僧人闻言沉默,然后合掌向王阳明请教说:“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王阳明说:“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僧人听了,不禁大哭。他对王阳明说:“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第二天,这个僧人就离开寺庙,返回家乡去了。


人是生活在人间的,没有父母,也就没有我。没有别人,也就没有我。没有人间,也就没有我。只顾自己,就连人性都没有了。如果你没有忘记父母,你对父母就有责任。如果你没有忘记别人,你对别人就有责任。如果你没有忘记人间,你对人间就有责任。这个责任在哪呢?就在人的良知中。


王阳明认为,佛家讲觉悟自己的本来,虽然讲得不错,但却丢了世间的责任,而儒家也讲觉悟自己的本来,但是却不忘应负的责任。本来与责任怎么能分别呢?其实本来就在责任中,责任就在本来上。所以王阳明说:“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弟子黄直有所不解,王阳明为他解释说:“佛怕父子累,逃却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逃却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觉悟之要,就在不着相。佛家专讲不着相,但是怕着相,恰好就着了相。所以怕父子累、怕君臣累、怕夫妇累,于是逃了父子、逃了君臣、逃了夫妇。因为怕世间累,就逃离世间而出家。这是什么?这就是着相啊!那怎么办呢?明是非,立仁义,勇于承担责任,使世间和谐美好,这样的人,才是真的于相而离相,不为有相所累。

 


我与天下不能割裂

 

我是天下的一分子,与天下岂能割裂?割裂了,就成了小人。而知道不割裂,而且能做到不割裂,就是大人。


王阳明为弟子讲《大学》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所以“大学”就是大人之学。什么是“大人”呢?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人,所以“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我与天地万物一体,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的存在本来如此,只要深明本心,发明良知,自然就能知晓,因为这是“自然灵昭不昧者也”。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体之仁”。但是人若是只见自己,不见别人,不见天下,“彼顾自小之耳”,他就与天地万物隔离了,就小了。


本来人人都与天地万物一体,没有什么大人、小人的分别。但是人若自私,自己狭隘,不知一体之仁,他就小了。王阳明说:“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乃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


人小了,自私自利,仁爱之心也就没有了,就会攻击别人,乃至无所不为,甚至骨肉相残。失了仁爱之心,也就没有是非之心。不知是非,良知也就没有了。如果人们都失了良知,不知是非,损人利己,乃至骨肉相残,天下就成了恶世,生民困苦荼毒,还如何安身立命呢?所以圣人为此而忧,王阳明亦为此而忧。


王阳明在给聂文蔚的信中写道:“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别人之苦就是我之苦,生民之苦就是我之苦,天下之苦就是我之苦,这就是一体之仁的感受,这就是一个仁者心中的疾痛。心存一体之仁,则必有一体之痛,亦必生一体之责。唯有仁者,方怀责任。能担责任,必有圣心。

 


圣人之学是大人之学

 

王阳明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又说:“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吾之父子亲矣,而天下有未亲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君臣义矣,而天下有未义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夫妇别矣,长幼序矣,朋友信矣,而天下有未别、未序、未信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一家饱暖逸乐矣,而天下有未饱暖逸乐者焉,其能以亲乎?义乎?别、序、信乎?吾心未尽也。”


那如何才能尽心呢?王阳明说:“故于是有纪纲政事之设焉,有礼乐教化之设焉,凡以裁成辅相、成己成物,而求尽吾心焉耳。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故圣人之学不出乎尽心。”


自私则小,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脱离了天下而孤独存在的人。而一个无私的人,他脱掉了“私”字,不再有我与他的分别,于是心系天下。所以王阳明说:“盖圣人之学无人己,无内外,一天地万物以为心。”


把我与天下分割开来,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天下利益,乃至损害天下利益的人,这是小人。把我与天下分割开来,远离天下,免受污染,只知独善其身的人,这是清高的人。而不把我与天下分割开来,天下利则我利,天下损则我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这是仁者。仁者与天下一体,于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不会为我而损害天下,宁可为天下而牺牲自己。


有些人不愿同流合污,也能做到洁身自好,不损人利己,但是却嘲笑责任,嘲笑担当,嘲笑圣人。他虽不害人,却不利人,不做小人,但也做不成大人。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没有一体之仁,他还没有脱掉那个“私”字。


什么是大人呢?一个人的大,就大在贡献上,就大在责任上。一个人的大,不在于他有多么清高,多么无染,而在于他愿意为天下承担责任,并为了使世间更公平、更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以王阳明才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在王阳明看来,《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儒家之学就是学做大人之学。

 


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

 

所以儒家的学说,就是关于圣人的学说,是关于责任的学说。儒家所讲的读书,目的明确,就是读圣人之书,就是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是要为天下承担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天下一分子,天下的责任,我不担当,谁来担当?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他讲过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官,做官的人要为社会承担责任,就要学好圣人之学。否则你在掌握权力的位置上,却又自私,又无能,怎么能承担起责任来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官,就必须努力学习圣人之学,这就是“仕而优则学”。而一个读书人,努力学好圣人之学,就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出仕为官,以圣人的胸襟和智慧承担起世间的责任,这就是“学而优则仕”。


儒家要培养的人,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的存在,中华文化的脉续,全赖有这样的人做中流砥柱。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其实这样的人很多,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担当责任。他们前赴后继,志同道合,汇聚成一道照亮中华民族长河的光明。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文明。

 


做什么样的人,能说出来吗?

 

儒家学说是讲人的。认识什么样的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儒家学说要教给我们的。


怎么认识一个人呢?要知道他的心是什么样的。怎么知道他的心呢?从他的言行中知道,从他做的事中知道。所以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是在知道如何认识人之后,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选择仁爱,不要选择自私;选择光明,不要选择黑暗;选择向上,不要选择堕落。


如果我们都能知道圣人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向圣人学习,都能立志做圣人,世界能不光明吗?天下能不美好吗?大同能不实现吗?这就是儒家的理想,也是儒家立学与传教的目的。


但是我们能做到吗?回答必须是肯定的,因为王阳明就是榜样。他立志做圣人,他就做到了。王阳明说:“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又说:“弗志其事而能有成者,吾亦未之见也。”他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看你想做不想做。


立志做圣人的人,他的理由可以光明正大地讲出来。不想做圣人,必定也有理由,是什么呢?能讲出来让大家听听吗?


“圣”这个字,古字是由“口耳”两字合成的,它的意思就是光明的心。只要你的心不藏在黑暗里,你就要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天下负责。

 


责任是人生的使命

 

什么是责任?就是本分事,就是自己必须要担当的事。


我生身为人,而来到世间,因此我的本分事有两条:一是要对自己负责,二是要对天下负责。这是不能推辞的,因此是一种使命。


什么样的使命呢?一是努力使自己完善,二是努力使天下完善。而努力向善,这是一个目标,是一条道路,是一种精神。


努力向上,决不堕落。自己不能堕落,也不能任由世界堕落。这就是做人的责任,这就是人生的使命。


孔子说:“君子上达。” 孟子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王阳明说:“致良知。”努力向善,修正自己,人的这种精神永远不会熄灭。


日本的稻盛和夫说:“我只想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比来时更好一点。”他就以这种精神,创立了世界五百强中的两家企业。


但是努力使自己更完善,努力使天下更完善,怎么才能做到呢?《大学》把这条道路讲清楚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对自己负责,努力使自己完善;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天下负责,努力使天下完善。因此可以说,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关于责任的。因为一个人活着就是责任,没有责任,怎么能成为生活?


对父母要孝,这是责任。对朋友要信,这是责任。对尊长要忠,这是责任。对别人要爱,这是责任。对天下要利,这是责任。私欲蔽心,这些就都不知道了。不知责任,就只是活着。活着而不明白,就总是怨天尤人,烦恼忿恨,不离苦海。


所以责任要从心上讲起,这就是王阳明讲心学的原因。真正的责任,是为人心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然后把它指出来,让人们知道,让天下共行。这就是人心的光明,是圣人的学说,是中华的文化。

 


不忘责任就是道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心本来就是道,只要有光明,道就在眼前。如何有光明呢?学而知之,学而大之,学而明之。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君子学以致知,是要走圣人之道,揭发本来的明德,爱人如己,止于至善。


这个道,中华早有,孔子对此充满自信,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欲去往九夷,有人对他说:“陋,如之何?”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心中光明,何处非道?


孔子为了传播心中的光明,周游列国,途中被匡人围困,在危难之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心中的光明真的能灭吗?中华之道真的会绝吗?不会的。本来而来,圣人所传,天赋之则天佑之。孔子知道,所以不为所动,但是他仍然努力,为的是不让光明障蔽,不让大道荒芜。道是人行的,行则为道,不行非道。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文以载道,这是文化。人以载道,这是生命。我以载道,这是责任。懂得行道的人,他的我,已经化为了天下。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说:“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每当读到这些话,怎么能不激励人心、振奋精神呢?由此可知,整个儒家学说、君子之道、圣人之行,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精神,是向光明追求,是向伟大成长。


世界是什么样的?我看它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我做的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的。关键就在我的心。每个人就凭自己的心在看,凭自己的心在行。圣人看一切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对人间充满了希望;小人看一切人都是小人,所以他没有希望,只有贪欲、争夺和烦恼。看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对自己负责,对世界负责,因为这与我有关。我决定了我,也决定了我所在的这个世界。


《易经·系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君子的心,是君子的道,是君子的使命,是君子的责任。


真正的责任,就是要让圣人之学弘扬天下,深入人心,使人人都知道做圣人,都愿意做圣人,并且都能够成为圣人。


“志愿”二字不能分离,有志之后,还要有愿。做圣人是王阳明的志向,而立教传学,是王阳明的心愿。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