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彦滨说《论语》第11集

 儒学家风 2017-08-28




内容概要  

八佾篇(11-15)

1.礼仪之道 不可不知

2.明地暗里 由衷一贯

3.盲目巴结 徒增笑柄

4.先代郁郁 继承周礼

5.谨慎多问 亦是礼仪



礼仪之道,不可不知。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正常版翻译: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彦滨说:

      首先‘或问’就是有人问‘禘之说’,也就是关于禘的学问。

      大家还记得我们说什么是禘啊,上一期我们说文解字,说‘一’代表初始;

加一个‘一’是‘二’,有了高下对比所以‘二’代表天地;

      ‘二’中间加一个人,天人合一,变成‘天’;

      ‘天’字往下延一下,变成‘示’,也就是上天的指示,这就是示字旁的‘礻’。

      ‘帝’这个字的甲骨文我们上次展示了,代表老天派下来的一个人来管理天下的,这就是帝字。


      那么示字旁加上帝就念‘谛’,我们上一期说谛礼就是皇帝代表天下人和上苍沟通祈祷的这么一个礼仪仪式。


      现在有人问孔子什么是谛,孔子说我不知道,他能不知道么?专门研究礼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谛?

      很明显,他知道的,在这里他说不知道是一种类似于这样的语境:老师刚教给你一个知识,1+1=2的知识,没20秒呢,你就问老师:老师,我问您一个问题,1+1等于几啊?老师一生气说我不知道,但是仍然是很负责的告诉你,这多简单呐,还用问么,1+1不就是等于2嘛。


      就是这样的语境,别人问:老师什么是禘(或问禘之说),孔子心里挺生气,寻思这种谁都应该知道的基本礼仪你怎么还问我呢?于是说:‘我不知道,但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禘礼,就应该像知道自己手掌那样了解它。’于是指了指问问题的这个人的手掌。


      孔子之所以重视这个礼仪,是因为这是一个尊上的礼仪,皇帝祭拜天地,尊天地,引申为大臣要拜皇帝,尊君;儿子要拜父亲,尊父。

      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上是一个人必备的一种思想。

      同时,这种尊上不是形式上的尊上,而是发自内心的尊上,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只重形式,心不在焉,所以孔子会在上一章说出:‘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那么这一章我们总结为:礼仪之道,不可不知。


明地暗里,由衷一贯。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正常版翻译: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彦滨说:

     上一章,孔子要求人们懂得尊上之礼,但是在这一章告诉人们不仅要懂得尊上之礼,还要在行礼时,不搞面子工程,发心去做。

 

      孔子用祭祀比喻,告诉我们要诚心、诚敬的去祭祀,同时就相当于告诉我们要诚心、诚敬、表里如一的去做人。

      做人要时刻保持一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你想想现在观音菩萨突然显灵在你面前你什么心态,复制下这种心态,以后你大到祭神时、小到与人交往时,就用什么心态了。

      我们处事时不要表面恭敬,心里却想着另一套事情,要做到无论明地,还是暗里,无论对生者,还是故人,都要由衷一贯。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


      那么这一章我们总结为:明地暗里,由衷一贯。



盲目巴结,徒增笑柄。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正常版翻译:

      王孙贾问:“(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彦滨说:

       我们先来说说奥和灶为何物。

       先说灶,因为我们都比较熟悉,灶就是灶王爷。

       过小年的时候家里老人是不是都买一些个灶糖放在灶台上啊,为什么呢?          这是我们祖上留下来的一个传统,相传灶王爷在小年这一天会去玉皇大帝那里报到,把你家这一年里做的好事坏事全给你汇报出去。

       大家谁不希望他说点好的啊,所以赶紧给灶王上点灶糖,嘴上抹蜜,求他美言几句。

       其实用不着,平时多做好事别什么都强,当然这个习俗还是很有趣的,我们要保留。

       奥是什么呢?

       他也是神仙,叫做奥神,是我们的家神,是保佑我们家庭的神仙。

       他在哪啊,你往你家西南角看看,他就在那保佑你呢。

       那么王孙贾对孔子说的‘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是什么意思呢?

       要知道家神能够保佑你,陪伴你,但是家神是不上天的,但是他不能到上级领导玉皇大帝那里说你的好话啊,所以拜他还不如在小年那天给灶王爷多贡点灶糖呢,他可是能上天帮你美言的啊。

       他的言外之意是:孔子啊,你在地方教书,和地方官聊的挺好,和地方百姓混的挺熟,但是他们没法扶持你啊,你就不能巴结巴结上面人,让高人到朝廷上夸夸你,提拔提拔你么?

       孔子回答的真有骨气,没撘他话茬,就说了一句,拜谁都不重要,我别失了良心就行,失了良心,老天要来惩罚我那可就倒霉咯。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巴结他人不择手段,更有甚者,为了自己步步高升,把曾经帮助他的朋友踩到脚底下,踩奥神嘛,让人为之汗颜。你记着,当你这么做事情的时候,你是瞒不住的。

      所以为了保持我们自己的良心不泯灭,还是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吧。


      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盲目巴结,徒增笑柄。


先礼郁郁,继承周礼。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正常版翻译: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文化礼制。”


      彦滨说:

      这一章我们没什么多说的,就是周朝的文化是经过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文化的演变而来,非常的伟大与繁荣,而孔子的思想就是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在这一篇里说,主要是孔子要发扬周礼的精神,为儒学正名。


谨慎多问,亦是礼仪。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正常版翻译: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彦滨说:

     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也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参与了一次代表国家、王室的宗庙大典,他不敢冒犯规矩,但是初来乍到还不太知道这里的条条框框,虽然他已经学富五车、满肚子学问礼仪,但还是要恭恭敬敬的问一问司仪或门童,这才是真的不耻下问。

      就像咱们国家的领导人出国对某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中国有中国的规矩,到外国有外国的规矩,领导人们都要在出发前做好准备,认真的请教老师,以防失礼。

      这是没问题的,反过头来小门童或者被孔子问的人就失礼了,那么大个教育家谦卑的咨询你问题,你来个:“哪来的乡巴佬,还学问家呢,啥都问”

      还称他为鄹(zōu)人之子,是孔子老家,鄹人之子就是不太尊敬孔子的称呼。


      那么到这里我们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场面,大家是笑话孔子问得多呢?还是笑话小门童呢?

      相信大家在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那么我们呐,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不耻下问的精神,同时可千万别做小门童这样背后讲究高人的蠢事哦。


      那么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谨慎多问,亦是礼仪。



每日

一言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每日读书会
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觉醒
愿景
微文化简堂
   古今文化,精简到达

  建议与意见:13241386777
闲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