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祛寒里中丸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第六章 温里剂
  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立法原则]: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原则立法。
  二、分类及适应范围: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三、配伍原则:
   1.辛温辛热为主,温阳助火,散寒驱除。
   2.甘温益气药为辅,使阳有所统。
   3.少佐甘寒酸收,适当养阴,使阴阳相配互相维系。
   4.注意反佐,配伍寒药,以除寒邪格拒之势,或热药凉服。
  四、注意事项: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腑,才能有的放矢。
   2.辨明寒热真假,勿被假象迷惑。(若真热假寒之证,误服温里之剂,真如火上加油。)
   3.要注意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4.反佐法的应用,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以防寒热格拒。
   5.多汗者忌姜,姜能散也;失血者忌桂,桂动血也;气短气怯忌保合丸以其能耗气也。


温里剂的方剂相对不多,因为有很多在补益剂当中和其他各章当中,也是结合温里方法,体现温里治法的,散在其他各章之中。这里比较典型的温里为主的方,有些代表方。所以方量不多,但体现一个大的治法。就是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外邪直中 里寒证 寒在经脉 温经散寒
寒从中生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温肺散寒
心阳虚损 温补心阳
中焦虚寒 温中祛寒
肝经虚寒 温肝散寒
肾阳不足 温补肾阳
心肾阳虚 回阳救逆
    温里剂的概述强调了这样两个问题,一个强调了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①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穿越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②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不是绝然区分了。
    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呢,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章节的分类,和里寒证的层次。
    在讲温法时,曾经联系到这个层次谈到分为三类。
    一,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少阴阳虚,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所以我们这个教材,是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做为三节。体现了三个层次。但是其中非常标准的里寒证呢,以中焦虚寒做为第一节。温经散寒放在第三节,是这样安排的。

    至于寒在脏腑,我们分章节里面,温中祛寒以脾胃虚寒为主。回阳救逆针对了少阴阳虚,以心肾阳虚为主。所以作为脏腑来讲,你这里中焦虚寒,心肾阳虚作为代表的,其他各脏还是有虚寒,像肺气的虚寒,肺阳气不足,一般从中焦虚寒结合治疗,培土生金。像肝经虚寒,往往肝肾同源,同时在温经散寒里面寒邪直中,直中厥阴的一部份治法体现在这些地方。这里因为像当归四逆汤一类,既说它寒伤经络,也说它寒伤厥阴。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综合来看待里寒证。但有些教材是完全按照五脏来分,也有这个。历来传统中医教材,是按这三个层次分为多。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运化而司升降。若脾胃阳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寒湿内生,出现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不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症。常用温中散寒药如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饴糖等组成方剂。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 阳虚失温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寒证,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 不过肘、膝。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阳气做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那 就津液容易凝聚,那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由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升降失 常,呕吐、泄泻、腹痛,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舌像呢,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所以中焦虚寒的临床表现。



理 中 丸  ▲▲▲
〖方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0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 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 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 方比例酌减)。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病机〗
     ┌ 升降失职 ── 吐、利、满、痛(冷、喜温、喜按)┐
     │                         │
     │      ┌ 吐衄、便血、崩漏         │
中焦虚寒 ┤ 统摄失权 ┤                  ├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
     │      └ 喜唾流涎             │
     │                         │
     └ 土不荣木 ── 抽搐、目睛上视(小儿慢惊风)  ┘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

君 干姜 ── 辛热,温中散寒     ┐┌─┐      ┌───┐
                    ││温│      │中阳复│
臣 人参 ── 补脾益气        ││ │      │   │
                    ├┤补├ 兼备,使 ┤中寒去│
佐 白术 ── 健脾燥湿        ││ │      │   │
                    ││燥│      │中气补│
使 甘草 ── 益气补中扶正以调和诸药 ┘└─┘      └───┘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 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 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综观本方,治病虽多,究其病机,总属中焦虚寒,可以异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祛寒 <wbr>里中丸

  《医方考》:“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便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 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缭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 白术、甘草之补。”
  临床报道:用理中丸作汤剂治疗脾阳虚多涎症42例,病程最短者20天,最长者3年。吐涎日久,纳差,便溏者,加砂仁、鸡内金。每日1剂,结果治愈40例,好转2例(广西中医药,1992;2∶15)。
  实验研究:通过小鼠耐寒实验,结果表明,理中丸加附子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所致的回肠运动,抑制乙酰胆碱所致的回肠痉挛(中成药,1990;5∶25)。


〖附方一〗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锉、干姜炮、甘草炙,锉、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各9g)
用法:为细末,炼蜜和,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煎及七分,稍热服,食前。小儿分二三服,大小以意加减。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等。
〖附方二〗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四两(12g)、甘草四两,炙(9g)、白术
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温里解表,益气健脾。
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

[分析说明]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用下法,已属误治,“数下之”,更是一误再误,损伤脾胃阳气,造成中焦虚寒,所以“利下不止, 心下痞鞕”,初看颇似泻心汤证,但有“表里不解”,是表证仍在,所以用理中丸方作汤剂,加重炙甘草用量,并加桂枝四两,温阳益气,表里同治,以里为主,自 然利止痞消,表证亦解。本方桂枝后下,正是保全其辛香之气,不可不知。至于方中人参,若正虚不甚者,亦可用党参代替,全在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不必拘执。

[附子理中丸与桂枝人参汤比较]

 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多了一味大辛大热的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故用于脾胃阳虚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于人参汤中加桂枝而成,乃温阳益气,表里同治之剂,故用于脾胃虚寒而兼外感表证者。

〖附方三〗
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
组成: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
姜制(原书无药量)
用法:为末,(水泛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滚汤下。
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食少,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焦虚寒 失温 四肢不温
失运 不欲食、吐、利、腹痛
失化(土不_水) 抽搐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沫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胸痹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阳气不足,作为气它还有固摄作用,也可以对于人体的津液的固摄、血液的固摄产生问题。所以在理中丸主治当中,有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临床上有些,过去看一小孩子长期吐、利、泄泻的,经常流口水,病后喜唾涎沫,对津液失去固摄。阳虚失血,一般以下部出血居多,因为理论上讲,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等,这个都可以,但一般以下部出血的为多。
    主治分几个部份,第一部份基本的中焦虚寒见证,刚才讲到的温煦的能力,四肢不温,四肢清冷,以及腹痛,喜温喜按,吐、利、呕吐、泄泻,以及舌像脉像,这是基本的。反应出中焦阳虚失去温煦,失去温通,失去温化以后的一个表现。
    主治里还有阳虚失血,还有胸痹是由于阳虚之后相对的阴寒内盛,寒性收引气机不通,心脉痹阻,造成这种阳虚型的胸痹。这个方它是个基础方。所以即使是阳虚型胸痹用这个方,还要结合它具体的有没有瘀血阻滞,还是痰凝,痰湿凝滞,胸痹往往兼夹痰瘀。这来加减组成一些复合方剂。这个方是基础方,反应基础病机。包括病后喜唾涎沫,这都是阳虚不能固摄造成。


方义分析


温中祛寒
补气健脾
干姜 温中阳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人参 温补脾胃
白术 健脾  
使 甘草 助人参补气,调和药性
温补结合。温里剂概述里也反复强调了。温和补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虚寒,是仲景时代,从他开始对后世影响很大。体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样一个原则。这个方是很典型的一个方。

    君药,干姜,温中阳,侧重于祛内寒,温补脾胃,温脾胃阳气,和人参结合,温补结合。主要解决脾胃阳虚问题。
    佐药的白术是考虑到脾不健运,阳气不足,运化无力,用白术健脾,帮助脾胃运化。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补气,又能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因为做为丸剂,它是服用较持久,丸者缓也。
    理中丸,如果要它发挥作法迅速的话,仲景认为丸不及汤。就要用理中汤、人参汤治胸痹这一类,要比较迅速打开这种阴寒凝聚,用汤剂较好。

    方义分析过去医家有并不统一,有些认为应该人参为君,认为它阳虚,本质上还是虚,所以应该用人参为君药,这类医家意见占少数。比如成无己的解释,《伤寒》方君臣佐使,他就认为人参为君。多数的认为应该生姜为君。毕竟是以寒为主。实际上整个《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仲景方,可以发现,人参为君极少。人参,仲景几乎时候都不作君药。他虽然没有明确君臣佐使,从它的地位,针对很多方里用的地位,它实际上除了助正祛邪,它补气方面大多数是一个辅助地位。而当时的用方用药,作为寒证,对温这个是很突出的。这是理中丸的方义分析。

    这个方里,刚才提到腹痛,历来多数认为是脾胃本身阳虚,寒性收引造成腹痛,也有一部份因为提到腹痛,把肝结合起来,认为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相对就会肝旺。因为肝脾的关系,即使肝本身不旺,土虚就要木贼,就这样一个关系。但理中丸用药,这个基础方这方面并不突出。有时会看到参考书提到。从中焦阳气虚,由土不荣木,反过来可以引起这种肝脾不和,这里理中丸有一系列的加味方剂。

加减及附方

阳虚甚 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纳送升降失常 胃不纳谷 不欲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 呕吐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 湿滞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有单加附子,有加肉桂成桂附理中,住方面用得多一些。它的特点,中焦虚寒比较重的,特别是在四肢不温,或者吐利。特别泄泻比较突出的,往往加附子,增加温阳的力量。有的说这是加附子,脾肾都阳气不足,这个不一定,就是中焦虚寒,加附子,附子理中丸还是很多这样用的。加肉桂当然温阳力量强,加了肉桂以后,一般都涉及到脾肾阳气都不足。

加减变化
气机阻滞 脘腹胀满 + 枳实、茯苓 枳实理中汤
出血 吐血、便血 + 黄耆、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 艾叶、益母草 固本止崩汤
吐涎沫 + 益智仁、山药
表兼风寒者 + 桂枝 桂枝人参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