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闻仪
简介|清华大学国际关系
兴趣|政治理论
编辑|黄麒瑄
前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正义城邦——各部分达到和谐(harmony)(443d),大家根据各自天性所适合的职业各司其职(433a),共享城邦的整体幸福。柏拉图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治权力必须和哲学完全相合,要么哲学家成为统治者,要么统治者哲学化(philosophize),只有这样,才能让城邦最接近“正义”(473d)。
柏拉图用“洞喻”描绘了这个过程,哲学家克服重重苦难走出了洞穴,知晓了真理,回到洞中,渴望拯救同伴,但像苏格拉底一样,被众人抛弃、杀死。这个故事看似否定了哲学王的可能性,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悲观判断,但是,洞喻实际上体现出人类克服自身缺陷,寻求真理和共同幸福的可能性和希望。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曲折,但并非不可能。

▲柏拉图的叙拉古之行
一、哲学家和三个隐喻
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wisdom-lover)(475e)。由于没有比真理(truth)更属于智慧的东西(485c),所以哲学家一定是热爱真理的人。出于这种热爱,哲学家必然从童年开始就努力追求真理(485d)。真理是“一”,是“是”(being);而意见(opinion)是“多”,是“正在成为”(becoming)或“正在消失”(decaying)。哲学家热爱真理,非哲学家则热爱意见。这是哲学家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也是他们应该成为统治者的原因。
柏拉图将可知世界(the intelligible)和可视世界(the visible)进行类比,用洞喻、日喻、线喻论证了哲学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中,洞喻是最直接的关于哲学王的比喻,而另外两者是理解洞喻的前提。
1.洞喻
在洞喻中,多数人都像被镣铐束缚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背对洞口,只能看到他们面前的矮墙。他们背后有一团火,火焰前方有一些拿着各种物件舞动或说话的人,他们只能看到墙上这些人和物件的影子,并认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514a-c)。然而,他们其中一个人从镣铐中解脱,受一种不知名的力量驱使而走出了洞穴,到了阳光之下。他无法适应外界强烈的光线,所以只能先从物体的倒影开始看,再看物体本身,通过让自己的视力不断适应新环境,慢慢看到月亮、星星,最后看见阳光和太阳(516a)。他明白了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感到幸福。如果这时他回到洞穴中,就会因为不适应洞里的光线而显得比其他人笨拙,大家会觉得洞外的世界损伤了他的视力,嘲笑他的笨拙。当他试图引导其他人走出洞穴时,众人会认为他在伤害大家,所以群起而攻之,甚至将其杀死(517a)。
这个故事里,洞里的世界就是可视世界,是大多数人经历的世界;而洞外是可知世界,是哲学家才能看到的理念世界。火焰前手舞足蹈的人,则是不以真理而以诡辩赢得民心的智者或者政治家,他们用看似真理的假象教育人们,引导众人灵魂的方向,让大家无法转头看见真理。走出洞穴的人,无疑是哲学家,他们能够从看似自给自足的生活现实中“醒来”(《申辩篇》30e),试图寻找更加接近真理的东西。这种驱使他们走出洞穴的力量,可以说是他们哲学家的本性(nature),也可以说是神的指引。他们在理念世界中,通过如数学、实用科学等思维训练(看倒影、月亮等)越来越接近真理(太阳),因为获得知识而拥有了真正的幸福(505b)。他们回到洞穴,就是为了造福共同体而成为哲学王的过程。
不管是走出洞穴还是回到洞穴,都是哲学家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必然任务,也都有着许多风险和困难。
2. 日喻
首先,要理解哲学家走出洞穴的原因,就要结合柏拉图的日喻。柏拉图将身体和灵魂做类比,用日喻论证了真理和善之间的关系,证明哲学家必然追求善(太阳)。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光是让可视世界中的物体被看见的媒介(507e),而太阳是光的源泉。对于人的灵魂来说,太阳意味着善(good)本身(508c),而太阳光意味着真理。完全被太阳光照耀的具体事物才能被真实地看见,所以完全被真理照耀的理念(form)才能被真实地知道(508d)。但是,太阳不是唯一的光的源泉,蜡烛、火焰、彩色灯光等会扭曲或模糊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当人没有善(太阳光)作为指引的时候,灵魂就不能看到唯一的真理(物体的真实面目),只能看到多变的意见。所有真实存在(beings)和关于真理的知识,都因为善而存在(508e)。所以,热爱真理的哲学家会走出普通人的洞穴,为善本身而追求善。
然而,要为了真理和善走出洞穴,并非易事。首先,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罕见的最佳本性(best nature)(495a),不能受到“神的召唤”,无法在看似毫无问题的现实中转过身体,看向洞口。其次,就算是拥有哲学家潜力的人,也不一定能最终成为哲学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潜在哲学家的卓越灵魂就不能被引导向正确的方向,而只能被火焰前的智者蛊惑。这样,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哲学家,还会比普通人对城邦造成更大的破坏,也让其他人因此对哲学产生误会和厌恶(495a)。再者,哪怕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决心走出洞穴,也需要经过一个“陡峭的通道”,还要因为阳光强烈而眩晕痛苦(515d)。正如柏拉图所说,人类的理性(reason)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灵魂美德(virtue),而要依靠练习和习惯来获得(519e)。练习理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各种让人分心的力量(distractions),比如可能屈服于对金钱的欲望和对死亡的恐惧(486a-b),可能受到多数人的不理解甚至诽谤(500d),可能由于经营家庭的责任而将哲学作为副业(498a),这些都会阻碍这个灵魂向上攀升。而且,就算成功到达了理念世界,人也只能理解“善”这个理念,而非“善”本身,就像无法直视太阳本身一样(506e)。
上述的各种困难,都体现出成为哲学家的路途十分坎坷。而他们成功走出洞穴,获得个人幸福之后,还必须返回洞穴,重新适应黑暗。这既是追求真理的必然趋向,也是共同体正义的要求。要理解这种上升和下降相伴相生的关系,则要通过柏拉图的线喻。
3. 线喻
柏拉图将可视世界世界和可知世界分为线段上不对等的两部分:下端较短的是可视世界,自下而上同比例分为“想象”(imagination)和“信念”(belief);上端较长的是可知世界,自下而上同比例分为“想法”(thought)和“理解”(understanding)。其中,两个世界中的内部比例和两个世界的比例相同(509d),每段线段的长度就是它相对于真理的清晰程度(511e)。“想象”,就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物体的影子;由“想象”上升到“信念”,就是将多种想象归一到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想法”,则是通过假设和图像(image)来推导出的真实意见(true opinion),几何、代数等推导的结论就属于这个部分(510c);由“想法”上升到“理解”,则是超越假设,只利用理念本身达到整体归一的结论(511a-c)。可知世界和可视线世界内部是多归一、向上攀升的关系,两个世界之间亦是如此。可视世界到可知世界,也是一个从多元的表象向上走向统一的本质的过程。

▲不是辣鸡是咸鹅全家桶,你准备好了吗?
二、回到洞穴的意义
上文所说的“归一”,不仅是哲学家走出洞穴,灵魂向上攀升,逐渐接近阳光(善)的过程,更是其从理念世界回到洞穴,从线段的最高层次返回底部,通过辩证(dialectics)理解整个线段的过程(511d)。理解(understanding)的对象是可知世界的理念,而辩证的对象是整体的、无边界的,包含了可知世界和可视世界,包含了洞里和洞外。线喻打破了这两个世界的边界,让物体和理念间的区别只存在于反映真理的程度,而非根本性质,所以二者是可以统一的。[1] 如果哲学家为了自身幸福一直在洞外逗留,就是放弃了这个从具体物体的“多”,到抽象理念的“一”(one),再到二者统一的“太一”(ONE)的过程,放弃了追求真理的统一性(unity)。所以说,回到洞穴是追求真理的必然趋向。
不仅如此,回到洞穴还是城邦正义的要求。正义的城邦不应该让某一类人(如哲学家)特别幸福,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将幸福分散到整个城邦(519e)。哲学家回到洞穴,并非放弃了真理,而是以理解过真理的状态看待洞里的一切。在适应黑暗后,他可以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看到洞里事物的局限(520c),所以能比洞中人更好地促进城邦的和谐正义,提升整体的幸福。由于哲学家已经获得了知晓真理的幸福,就并不贪恋个人财产和地位,所以他们不会为了统治地位争斗,而导致摧毁城邦的内战(521a)。所以,不愿意成为统治者的人才适合统治城邦,才可以通过立法将城邦民众的性格塑造成神所喜爱的那样(501a-c)。哲学家回到洞穴,也就打破了理念世界中作为“是”(being)的理想城邦和可视世界中作为“将成为”(becoming)的现实城邦的界限,[2] 使得现实城邦接近理想成为可能。
然而,就算哲学家愿意放弃理念世界的个人幸福,回到洞穴,他们也可能被众人攻击和抛弃。柏拉图认识到,大多数人无法践行哲学(philosophize),也无法认同哲学家,但那些将自己作为大众的一员并讨好大众的人,则会受到欢迎(494a)。当今大批利用民粹主义上位的政客,无所谓真理和共同体的和谐,通过煽动极端情绪、制造分裂来获得选票。但是,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的灵魂中都有学习和向上攀升的能力(518d),只是需要良好的教育来将大家的灵魂引导(redirect)向真理和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哲学家的禀赋和毅力,能够到达理念世界,但只要每个人的灵魂都在一定程度地向上攀升,对共同体的正义都是有益的(518d)。

▲《柏拉图的洞穴》(16世纪)
三 、“人类最好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洞喻的悲观结局背后,是柏拉图对人性的普遍希望。虽然哲学家不管是走出洞穴、回到洞穴还是被大众接纳,都困难重重,但让共同体接近理想城邦并非不可能。哲学家走出洞穴,就是人类得以战胜自身弱点追求真理和善的证明,象征着人类最好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又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大众的可能性——哲学王回到洞穴,是打通了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哲学家对真理的热爱会让他引导城邦更加接近善和正义(473a),通过合适的教育和立法,激励公民追求更高的灵魂层次,从而促进城邦的和谐正义,达到人类的共同幸福。这个过程实属不易,但也正因如此,人类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才尤其值得歌颂。
-Fin-
注释
这方面的讨论,Tang的博士论文第一章有很详细的讨论。请见:Tang, X. (2011). Philosophy's Political Duty and Political Practi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School University)
Ib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