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BA扫盲篇01——目标分解

 昵称32963897 2017-10-10


        老有一些学艺不精又打着ABA旗号的人出来败坏ABA的名声,导致不少吃瓜群众都以为ABA训出来的孩子刻板。

        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炒作,为博取眼球,惯用伎俩就是骂经典、或是驳斥经典。就像谁要是想出名,写一个《马雲床第二三事》,或是《我与思聪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密》等,估计还是能搞到一些流量的。

        这不,这种歪风邪气也慢慢的流向了我们。最近墨者就看到了几篇诸如《六评ABA》、《被行为分析所坑害的一代人》等反人类的文章。其中严重断章取义的列举了ABA中大量的“错误”,并且一顿批斗。同时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新理论,美其名曰完爆ABA。这种营销手段在其他领域早已司空见惯,但是在孤独症的领域里,我还是头一次遇见这么不要脸的。

        举几个里面的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容易误导一些新家长?

1、“驯兽师训动物就是DTT的方式,什么训狗、训海豚、训大象等。这是几百年前早已被马戏团用滥的招式,现在披上个新衣服,说是能治疗自闭症。简直就是xxxxxxxx(省略一堆)”

2、“用零食、玩具‘贿赂’孩子,那不是养出来了一个‘小祖宗’吗?以后你能永远给他吗?”

3、“人类的行为大多是习惯性、或是无意识而为,可ABA强调做任何事都要进行行为目的分析。比如有人坐下喜欢跷二郎腿,有人喜欢抖腿;有人弹烟灰用食指、有人用中指,这能有什么目的性?!ABA都是在故弄玄虚。”

        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大家来看看,如果对一个对ABA只是一知半解的家长来说,是不是很容易被忽悠?

        所以,打今儿起。我打算用几篇文章来给大家呈现一个真正的ABA,一个健康的、科学的、实用的ABA。

        由于篇幅所限,本系列将分为《目标分解》、《DTT》、《评估》、《语言》、《维持泛化》、《行为分析》、《问题行为管理》等几个部分。

        由于不想让枯燥的理论把大伙弄睡着,所以墨者尽力用一些欢快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让大家了解一个真正的ABA,由于本人经验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分割线——————

        ABA是啥?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很多人理解的一对一桌面教学(就是常说的个训),那是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分解式教学,又称回合式教学),那只是ABA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本期先来讨论《目标分解》。

        为啥把目标分解放在第一期呢?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扰:“我上了很多课,可是一到面对孩子实操的时候就啥都用不出来了,孩子根本就不配合,他不看我、不理我、坐不住、我一句话没说完呢他就跑了;我想辅助他完成,结果他玩命反抗;我给他薯片做强化物,结果他把一袋子薯片都抢去了,不给就哭......”

        类似上面的这些问题,您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扰呢?这里除了您DTT的节奏没有掌握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目标分解没做好。用东北话讲就是“隔着锅台上炕,容易磕掉牙”。孩子肯定有“前辈技能”不具备,导致目前的项目进行不下去。

        很多人说,我都已经用非常简单的命令了,就是让他指认颜色。这些颜色他在学校都会的,可是他仍然不配合。

        好吧,那就再细分:

        安坐、眼神、与教导者建立初步的亲切等都是重要的“前备技能”。孩子能否安坐30秒?能否至少给你2-3秒的眼神注视?他烦不烦你?这些都左右了一个课题的成败。

        你可别说:“这些孩子在机构都会啊”。那时在机构,我们现在是在做“教导者泛化”,以及“环境泛化”。妈妈代替了老师,家代替了教室。这都需要孩子进一步的适应,而把最基础的技能搭建好,才是一切的前提。

        你可以把“安坐”,本身就作为一个课题来练习,用DTT的方式。不用太久,孩子能在没有其他任务的前提下,安坐10秒就够了,这足够我们完成一个回合的DTT时间。只要到时候强化物给的合理,这个安坐的时间自然就会延长。

        切记,不要把安坐(啥也不干,只是坐)的目标定的太久。你让孩子在那啥也不干的干坐5分钟,估计他肯定疯了。

        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课题的选择了。

        教什么内容很有说道,想一想,我们之前的教学计划是不是大多都是“拍脑袋”定的?为啥要教孩子识卡片?名词累计多少之后才开始教动词、形容词?啥时候教方位?啥时候教数字?你心里有没有一个确切的计划,还是说“看啥不会就教啥”?

        孩子不会的东西太多了,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年龄来制定孩子的教学计划,而且首先要以自理为先——他能背100首唐诗的价值远不如他自己能独立上厕所。

        所以每天的教学计划中至少要有一项是关于自理的内容。独立的如厕、吃饭、穿脱衣裤、洗脸刷牙、收拾碗筷等。

        这点请参见郭延庆的ALSO,墨者算是这套理论的拥趸吧。而且ALSOLIFE平台上的《金手册》也将这些内容分解为各个阶段性的目标,强烈建议大家使用。

        拿独立如此为例,ALSOLIFE将目标分解为如下的行为链。大家按照年龄来制定计划就行了。

        好了,除了自理。我们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孩子认知、语言、行为等内容。那么在进行任何一个课题的时候,我们都要进行《目标分解》。举个例子:

        指令是:“数一数有几个”。那么他的前辈技能有:

1、唱数。

2、数量配对。

3、起止数。

4、手眼一致点数。

5、点数报总数。

        我们需要用DTT的方式来教会孩子这5项“前备技能”,才能保证他的“数一数有几个”的指令是“可以学会”的。否则将是事倍功半,而且也容易破坏孩子的信心。

        再比如,指令是:“把红色的苹果给妈妈。”除了要有安坐、注意力等基础之外,还需要有如下的“前备技能”。

1、颜色辨识。

2、物品辨识。

3、物品颜色配对。

4、“给”

5、“妈妈”

        这里面如果有一项孩子不理解,就会导致这个课题的举步维艰。

        再举个综合一点的例子:“把3个红色的积木放到圆圈里”。

        可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指令,却可以分解为下面这么多课题:

        所以,我们的教学计划切记操之过急。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语言和理解的方面,有些孩子名词的累计还不到100个,很多家长就开始着急教孩子颜色、形状、位置,甚至时间了。这样的教学就像在毛草屋上盖楼房,不是卡住,就是倒塌。

        所以,在教导孩子具体的知识之前,建议一定要将如下的内容,每一个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教导,这些是以后一切的前提。(当然也可以在其他教学中完善这些技能)

        安坐、眼神、基础模仿、仿说(如果可以)、扫视、配对、听基础指令(如手放好、看妈妈、跟我做等)、短期记忆、基础等待(能够等候做完再要强化物)

        

        另外,要特殊强调一下的就是“问题行为干预”的目标选择。这个内容会在后面开一个专题来讲,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目标的选择。

        有些家长有些草木皆兵,看到孩子任何的行为,哪怕只有一丁点,就会对号入座的认为是问题行为。其实大可不必,我们选择干预的行为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1、行为危险吗?

2、发生的频率?(一周一两次的就不用干预了)

3、长期性行为?(有的孩子第一天学会转圈,家长就紧张到不行)

4、成功的可能性。(孩子跌倒了哭,这是本能,干预了也没有效果。)

5、能否降低负面的注意?(同上的例子,孩子如果哭了半小时还不起来,势必会带来周围人很多的负面注意,这就需要干预了。)

6、能否通过强化来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频次?

        上面是一些我们选择干预的行为的一些基本选项,比如你的孩子满嘴跑“火星话”,我就不建议你干预他,因为随着他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好,这个行为会自动降低的。当然,尖叫不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