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简析——《墙盘》基本笔画之直画丨三品课堂

 昵称40044036 2017-10-12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墙盘》基本笔画中的点画,下面我们接着讲《墙盘》的直画。






1965年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

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评委




直画分为“横画”和“竖画”,我们先从“横”画讲起。比如这里的“”字、“上、下”合文中间比较长的那两笔横画、还有“亟”字上边和下边的横画,这些横画基本上都呈平视。


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字,《墙盘》中“武”字上边的横画有向下的俯视的角度。“(蠻)”字上边第一笔的横画也是有俯视,“”字的第三个横画也是俯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周”字中,它的第一笔横画却是仰视的。“(祀)”字“示”部的第二笔横画也是仰视的。


同样是篆书横画,但是金文的横画,却不像“铁线篆”《峄山碑》的横画是水平的。《墙盘》中的横画,更多的是呈现了不同的姿态。比如“不”字的横画,左边低一点,向右边倾侧有一个斜度,左低右高。“方”字的横画则正好和“不”字相反,左边高,整体向右下倾斜下来,包括“十”字,也是左边高右边低。


所以临帖的时候,我们再三强调一定要有这种“察之者尚精”,并力求做到“拟之者贵似”。因为《墙盘》的线条圆润劲健、婉转自然、气韵流畅,它与小篆最大的不同,就主要体现在结体即文字结构的大篆字法上,而用笔则与如同玉箸的小篆略无区别。一样是中规中矩于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或力到笔端的平出,行笔中锋,使笔画圆润、凝重、含蓄。古代书论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即是指此。藏头护尾就是起笔用逆,收笔回锋;起笔藏锋就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逆锋。就是像在舞台表演中,两情人久别重逢,并不是一下子冲过去热烈拥抱,而是后退一步,身子后仰,双手外翻,再猛冲过去,以表现情感的强烈。“逆”锋是为了蓄势、蓄力,才能更好地发力,才能化静为动,使线条内在鼓荡着强烈的动势,显出生命的活力,逆则涩,涩则有力,力则生势。线条方显得珠圆玉润,而又筋骨劲健。


行笔时用力要掷重一致,我们前面所说的“工稳”的写法,就是要速度均匀,节奏平缓,心态安祥,线条不要有明显忽轻忽重的提按,要粗细均一,中节与首尾秾纤一致,不可如唐楷“按、顿”太重,出现两头粗中间细的线条。所谓篆书“线无起止”即是言此。篆书的“线无起止”更强调了没有大起大落的用笔,要“不看两头看中间”,因为在笔画两头的出入之迹,点画交待清楚,形迹明朗,容易被人注意和摹仿,而笔画中间的力量感、中实感和涩行之妙却容易被忽视。尤其有些中间较首尾稍粗的点画,中部饱满给人以坚实有力、沉重浑厚的审美感受,更会使人觉其力量充盈、雄伟磅礴。古人朱和羹说“笔画要丰实”,即指“中实”而言,惟中实,方可免空怯之弊。篆书对起收笔形迹的含而不露的淡化,反而突出了笔画中间行走过程的力量感。正如笪重光说的“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对笔画中途的留意,就是重视笔画的内在力量的充实,自然也就会远避古人说的“蜂腰”、“鹤膝”之病。这样笔的出入取逆势,而中间部分则要涩涩推进。虽线条细如发丝,也笔笔中实圆浑。内含筋力如绵裹铁绵里藏针。如蚕吐丝,出入自然而内含韧力,写出的线条既要文静和明净,又要劲健和坚韧。


现在,我们就以刚才谈到的笔法。把《墙盘》中的横画给大家临摹示范一下。



刚才我们说过要“蓄力”和“发力”、“欲右先左”,才能做到力量内聚,但是又不能有大的提、顿,显示出两头明显的形状。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均匀,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既要流畅贯通,更要追求涩势、凝重。力到笔端轻轻回一下锋以护尾,或逆入平出,但不必顿笔,线条才能保持“玉箸”的美感。


这个“”字,把笔画锤炼得更接近于后来的“玉箸篆”,但是最后一笔的横画,多少还是保留了早期斧钺象形的肥笔遗迹。仔细观察的话,虽然不像《大盂鼎》中“王”字最后一笔呈斧钺的形状那么逼真,但最后一笔横画相较于前两笔横画,还是更厚重一些,有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的象形遗韵。




这是“上下”的合文。合文是汉语古文字常见的现象,合文在甲骨文时代就已产生,且词例很多。直至秦汉时期逐渐减少,最后归于消亡。仅从书法艺术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从“合文”中窥见古人在空间疏密调整,及章法布局安排上的匠心和智慧。书写“上下”合文时,如果这四个笔画都写得一样长短,就变成了数字“四”。这个字上面一短一长两笔是“上”,下面一长一短两笔是“下”。


这几个笔画也基本是平视的写法,上下合文的最后一笔短横从左上到右下有些倾侧,上下两个短横更粗壮一些。写这种笔画一定要写出浑穆感,即既圆浑、又朴茂。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篆书的横画不能像隶书或楷书,尤其起笔时不能像唐楷有从左上向右下的斜面,不能有斜角,也不能像隶书“蚕头燕尾”的蚕头那样有从右上到左下倾侧的斜角,而是要像“玉箸”一样。


一字的各种写法




”字,在甲骨文及《班簋》铭文中没有左边“口”,《毛公鼎》作“”,《说文》作“”。“亟”即古“極”字。


“亟”的写法同样是,上面的横画要写出千里阵云的气势和圆浑厚重的质感。下边横要与上部分留出空间,使字的重心上移,并有“疏于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之美。


下面这些呈俯视的、仰视的、或者左低右高、左高右低的横画。对线条的质感和用笔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仅仅是方向上的改变。




”,即象一切草木之根形,象草木尚未出头,不成形,淮南子所谓:“萌兆牙蘖(niè),未有形埒。”这里“不”字左低右高的横画,写法和前面讲的一样,只是角度的更改。这样这个字在整体“左右环顾”、“承上启下”的章法中显得更鲜活、更灵动。如果这个字的横画是平的,配合以中直的竖画和左右开张对称的两笔,容易给人呆板的印象,横画有了侧势,则更显鲜活。




(蠻)”字的第一笔横画俯视特别明显,两笔曲画写到中间,仰视的横画是由两笔拼接起来的,竖画稍微有点弧度,不是完全垂直的,要向右下方有一个倾侧,“口”部也不是正的,而是向右倾斜,且左长右短。左边的“糸”部距中间部分稍远,以见宽博空阔,且收笔引而不发。右边的“糸”部则离主体更近一点,运笔放纵伸展,余音缭绕。




”字的第一笔横画要呈仰视,中间的横画呈平视,下面的横画则呈俯视,“周”字中的横画平视、仰视、俯视俱全,极尽变化之妙。



接下来我们讲竖画的写法。


竖直的竖画写法与横画大致相同,只是改变方向由左向右为由上到下,仅此而已,即要遵循古人所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原则,欲下先上,然后调整笔锋,中锋垂直向下,收锋时要回锋或力到笔端地平出,不能顿按写成楷书垂露,也不能提笔露锋写成悬针。


我们接下来看几个例字。



”字,左边一竖收笔较轻,但要写得饱满圆浑挺拔有力,不要写作楷书悬针状,收笔要含蓄,不可太尖锐露锋芒。




于省吾先生曰:“用”字初文作,象甬(今作桶)形,左象甬体,右象其把手。今年出土云梦秦简还以“用”为“桶”。后来引申为施用之用。“用”与“甬”本是一字。


”字的竖画更明显,交待得更清楚。先写居中圆浑挺拔的竖画,两边的竖画要适当地均衡,但不需要像小篆一样绝对地对称。这里的“用”字左边稍微宽一点,右边稍微窄一点,左右两边的竖还有相背之势。


越是像“用”字中间的竖画,越要写得挺直、体现出峻拔的美感。还有很多竖画是静中有动的,并不是完全垂直,在竖直中有一种倾侧、欹斜,甚至是摇曳多姿的变化。我们须认真观察,悉心体会。但是在处理静中有动的笔画时,会遇到一些呈S型的线条,在表现它的摇曳多姿、婀娜多姿时,不能显得羸弱,一定要显出力感。




金文“)”字左旁象两手执丨形。右边“巾”旁,“巾”为之省。丨和皆为权利象征物。古文美恶不嫌同多,一个字常兼有相反两种含义。“(帥)”的本义是将帅、先导,反义是遵循。“帥”字第一笔竖画就写出了摇曳多姿的S型。左侧带有S型弧度的竖画和右侧刚劲、挺拔的竖画形成了对比,在直与曲的对比变化中呈现了丰富多姿的美。而且左半部有向右的倾侧,右下部又向左方相依相携,这样写出来的字相携相偎、顾盼生情。




”之解析,众说纷纭。郭沫若谓辛乃剞(刻镂刀)之象形。有的学者以为植物的新生萌芽之形,可以代表柴棍的“薪”,或责罪鞭笞的工具,(如)荆条之类。“辛”字的笔画是横平竖直和左右对称的,很容易写呆板。但是这里的表现手法打破了通常的结构模式,下部仰视的两个略带弧势的斜画左长右短,左高右低,竖画略向左倾斜并且直中有曲,静中有动,平中寓奇。




ㄔ豦”字,于省吾先生谓:“‘ㄔ豦’同‘遽’,金文遽字常见,古文以ㄔ与从祉多无别。“遽”字应该读作竞(jìng)。铭文中的‘ㄔ豦’应读作‘竞爽’。这是史墙颂扬文考乙公性格的刚强爽明。”(《墙盘铭文十二解》)“ㄔ”部竖画的S型则没有那么明显,比较含蓄,非常微妙。往往这种不明显的变化容易被大家忽略,但恰恰是这种微小变化,才能体现出这个字的中庸文雅之美,若隐若现,尤见曼妙。这个字就写得非常有情趣,右上部分仿佛仰着头和左边的部分对话,双方窃窃私语,娇嗔生情。




  “”字甲骨文作,竖画的左向和右向在“行”字的下半部分中也很明显。左边左向的竖画幅度稍微小一点,右向的幅度则更大,左边的竖画较长,右边的竖画较短,看起来有款款向你走来之势。




”,当以水井的本意,象井栏两根直木两根横木相交之形,中间一小方形象井口。“井”字的两横不是完全平行的,如果把它们无限延长,则会出现交叉点。两个竖画具有十分明显的左向和右向的趋势。尤其右竖笔画更圆浑雄壮。当然将来通篇创作的时候,即使是追求书卷气的工稳性笔法表现时,在圆润和沉实中也要有一些虚实轻重的小节奏变化。但我们现在首先要求的是每一笔都能点画沉实,笔笔到位,如潘天寿先生讲的首先要“强其骨”。


从以上这些形如玉箸的直画中,可以看出没有丝毫的抛筋露骨,鼓弩为力。所以,要写出其文雅的温润之美,但仅此还不够,更须写出其筋骨内含的刚劲、挺拔、雄健的力感。即圆润、润泽之外,尚须遒劲。可用“遒润圆劲”四字概括。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墙盘》的直画虽然不同于铁线篆《峄山碑》横画的水平和竖画的垂直,但在书写横画中的上下俯仰和竖画中的左右倾侧以及左右摇曳成“S”形态,都要清楚其“度”的恰到好处。它的表现是微妙的、内敛的、含蓄的。不同于被称为“篆书中草书”的《散氏盘》横竖直画的大幅度夸张,而《墙盘》笔画中的变化,始终不能影响其整体风格的端庄典雅的美学特征。




 隶 书 

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张继简析隶书摩崖经典《石门颂》


 篆 书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


刘颜涛解析《墙盘》与《毛公鼎》

第一集:综述

第二集:《墙盘》基本笔画之点画



     三品学院“张建会《礼器碑》与《张迁碑》”隶书班、“张继《石门颂》”隶书班、“王友谊《大盂鼎》”篆书班报名已停止。“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篆书班”正在火爆招收学员中。


     观看学院内部独播视频,请在三品名家微信订阅号后台,回复关键字“入学 刘颜涛”,三品学院,给你好看!



  《墙盘》中的直画就讲到这里,我们在接下来课程中会具体学习《墙盘》中的曲画的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