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

 QJKKK 2017-10-13

《道德经》,又称《老子》,传说为老子所作。老子又名老聃、李耳,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其思想不同于儒家、名家等各家。

老子提出:“道者,反之动。”他主张以“道”为核心去反映宇宙、自然以及万事万物的规律。在他看来,事物的运动是对立统一的。他认为“柔能克刚”,故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这些主张反映在治国思想上则为“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即反对战争。

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在自春秋时期至今的几千年中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到《道德经》,可将其思想划分为自然观、德观和处世观。

 

一、玄而又玄的“道”与“名”

《道德经》开篇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通过这段看起来“玄之又玄”的话,老子提出了其严谨、朴实的自然观。

1.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所说之道,并非“道路”之“道”,而是包含了宇宙万物本质的“道”。何谓“可道”?何谓“非常道”?

举例说明,同一支铅笔,对于人类来说,它因其功能和应用而被视为铅笔;而对于猴子或小狗来说,它可能只是一件玩具、一根香肠抑或其它。

对于同一件物体,人和动物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和认知。这反映出,道的本体是不变的,但事物会因时间、空间以及认识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说的就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可道”和“非常道”的意义。

2.名可名,非常名

那么,何谓“名”、“可名”、“非常名”?人类在认识事物之后,要对其进行命名,也就是要对认识的结果做一个判断,让大家去共同遵守和认知。因此,“名”是对大家所认识现象的一个总结、一种表现形式。如前所述,对于一支笔,人和动物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可名”对应“可道”,“非常名”则对应“非常道”。

3.无名与有名

最初,万事万物都是无名的。只有在人们对事物有所认知后,才能根据其外观特征、功能等为其命名。所以说,无名是天地的初始,而一旦人们对事物有了名象,也就意味着能被人们所认知和应用,此即“有名,万物之母”。

4.无欲与有欲

人类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一直在不断地“格物致知”,也就是说,不断地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否透过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发现其背后的真理,取决于人类在看到这些现象后能否产生“移情”,即去探索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以说,“恒无欲,以观其妙”,当人类对自然现象没有探索的欲望时,只能停留在观看其玄妙变化的层面上;有了探索的欲望时,就能知晓现象背后的真理,并加以利用。

 

【案例】

“格物致知”的应用

从历史上讲,人类自最早的事物发生,就在不断地对事物的功能和应用“格物致知”。例如,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当时,它只是被用来制作兵器和农具,而在今天,它可以被用于大到飞机小到针的诸多方面,功能已经非常广泛。

《周易》中有个震卦。其中,“震”指的是雷。在上古时期,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尚未充分了解,当天上打雷的时候,他们认为那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惩罚。后来人类发现一个规律:每当春雷来临,春雨总是伴随其后,为人类的耕种带来更好的条件。

伏羲氏在发现自然奥秘的时候,隐约感觉到背后应该有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规律,就立竿观影,去观察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变化,从而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阴阳学说和八卦。

 

由是观之,人类“格物致知”的过程,也就是“恒有欲,以观其徼”的过程。

5.玄之又玄

在被认知前和被认知后,事物自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名象却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会因为时间 、空间等因素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和认知。因此,“同谓之玄”中的“玄”是指,事物的名象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固定的。

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样是指人类开发同一事物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使对其利用率达到最高的过程。佛家有言:明心见性。同理,“玄之又玄”就是一个对事物明心见性,使其各正性命的过程。

庄子说过:“六合之内,圣人议而不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是指,对于上下四方的万事万物,人们即使见到的是同一个,也是各有各的认识和体验,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去争论。在六合之外同样有事物存在,如果人们对同一事物能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部分,要“存而不议”,因为大家没有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认识事物,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和好坏。

释迦牟尼在圆寂时对弟子说:“我一生当中什么都没讲。”这是因为,释迦牟尼所讲的经文都是有对象的。例如,《金刚经》是佛与须菩提依据后者的修道和参悟过程进行的对话,破译其在修道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尽管大道相同,但每个人面临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其化解方法也就不一样。

二、“道冲”之用

《道德经》第四章说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冲”的概念,对其解释要从《周易》中寻找渊源。

1.“道冲”的思想渊源

《周易》有云:“冬至,易阳发生;夏至,易阴发生。”冬至易阳之时,阳长阴消;夏至易阴之时,阴长阳消。阴长阳消的过程为阴冲阳,阳长阴消的过程为阳冲阴。阴阳二气相互推移,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万事万物都在一阴一阳的作用下生发或死亡。

因此,道冲而用,用的是阴阳之道,道冲的过程,是万事万物应用阴阳二气的过程。例如,冬至易阳发生之时,天气寒冷,但梅花可以顶雪而放,这说明梅花是在用易阳发生以后的负阴抱阳之气,也就是冲而用之。同样,在任何节气,花都会根据其所处的地域选择不同的时间开放。迎春花在昆明十二月份开放,在北京三四月份才开放,这就阐释了道冲的内涵:只有阴阳二气冲到了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其对应的事物才会发生。

2.“道冲”的现实应用

 道冲须有度

所谓“不盈”,是指《周易》里所说的“保合太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如果超出了度的范围,就会走向灭亡。这个度有上限和下限两个范围,只有在其中,才能保持太和的境界和状态。所以说,“天之道,在于损有余补不足。”就是为了保持事物在阴阳之间的变化之和不超越度,维持最佳的生存状态。

 道冲是根本

所谓“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是形容道冲像深渊一样,是万物的根本。

 挫其锐

在《周易》中讲到两个点:冬至和夏至。冬至点是阴极阳生,夏至点是阳极阴生。这两个点都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后所进行的变化。任何事物在所处节气的运动过程中都不能违背节气对它的量化。

所以说,以阴阳为标准,不超越上下运动的范围,保持其太和状态就是挫其锐。

 解其纷

人们常用的“万事万物”一词出自《周易》。在《周易》中,阴阳的最大变化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即万物之数。

天下事物,纷纷攘攘。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可能对所有事物一一认知,但完全可以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例如,老虎和豹子非常凶猛,人们不便对其近距离研究,但由于它们都属于猫科动物,人们便可以通过研究猫去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如此,人们可以通过用阴阳、四象、八卦的方法对万事万物进行分类,便可达到“解其纷”的效果。例如,人们可以用八卦——震、离、兑、乾、巽、坎、艮、坤——的形式区分万物,也可以通过月份或节气将一年分为十二或二十四类。

 

【案例】

阴阳分类的奥妙

古时中医探索各种草药的药性,并非熬一味尝一味,而是通过阴阳分类的方法掌握了植物药性的规律。

人类身体中的十二经络是和十二个月份完全对应的。例如,在春天开花生长的植物,由于其所处季节阴大于阳,就会偏酸,将这样的植物入药,易于进入人的肝经;春分以后,夏天火旺,将此时开花生长的植物入药,易于进入心经;到了秋天,少阴当令,将此时开花生长的植物入药,易于进入肺经;到了冬天,阴气最重,将此时生长的植物入药,易于进入肾经。

通过如此细致分类,中医们便找到了对纷繁复杂的药物进行认知的捷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