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师专栏】程言龙老师揭秘陈氏太极拳的“七拳”要领(头,肩,肘,胯,膝)

 tjboyue 2017-10-16


太极的爱好者众多,十一期间,典传特邀程言龙老师前来讲座。程老师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太极的发力以及动作的解析等和大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享。


精彩专访

小编私下联系到程老师并要到讲座的稿子,先分享一部分给大家!

英雄何处寻 太极武人生

各位老师、拳友们,大家好!我是江苏徐州的程言龙。陆功翰老师的入室弟子,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热爱者。我练习陈式太极拳已经十多年了,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认识了很多的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自从2016跟随陆功翰老师练习典传国术,通过开发关节筋骨,感觉因此对陈氏太极拳的理解以及练习,有了质得的飞跃。下面我就自己对陈氏太极拳的理解,跟各位老师做一个练习心得汇报。以下内容仅是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指正。

功夫就是时间和实践

练习陈式太极拳及其他传统武术的朋友们,都是武术的挚爱者。刚开始都是为了健身,但经过大家无数个日日夜夜付出的努力,随着日积月累磨练,追求逐渐的就不一样了。就有了追求点功夫的想法。功夫这个词目前大致分为两个概念:一,实战的能力就是功夫。二,从练习者自身来说,是花了多少时间练习。身体的运动素质就是指人体运动的能力。从事任何运动所进行的大部分训练,都是为了增强这种能力。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使技术起作用。而技术正是为了发挥素质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现代的训练方式有四轮驱动的特点:动作模式有效性的“动作效率要素”;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身体健康要素”;心理意志、愿景激励及其抗压能力等“心态精神要素”;补水膳食恢复与再生“适时营养要素”。训练不仅涉及传统运动训练理论,也涉及人类基本动作技能、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不仅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训练,还包括运动员损伤预防与康复训练,以及再生、恢复、营养等健康水平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大脑对外部信息的处理、优化并存储、对未来的设计、中枢疲劳,以及精神状态的兴奋、愿景、抗压能力、自信心等心理层面的训练。

中国传统武术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像易经一样,古易经里没有阴阳概念。但孔子说过,一阴一阳之谓道,孔子写过《十翼》来注释《易经》,易经里就加进了阴阳的概念。五行、天干地支的概念也是后来融进去的。中华民族,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但我们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就表示中华民族不是以血统来区划的,不是以种族来看的,不是以语言类别来区分的。我们有了易经,就有了一个标准,是不是中华民族,就看有没有中华文化的素养。我们是把文化当作民族认同的标准。中国传统武术不下一两千种,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武协做过一次传统武术的发掘与整理,根据有系统传承、有独立体系的特征,认可了129个拳种。陈式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陈式太极拳既然是传统的中国武术之一,它就有传统武术所有的共性。传统武术不仅仅只是含有攻防意义的肢体运动。它是以中国的东方文化、意理为理论基础,以武术、武功、武艺、武医为载体,专门研究人的生命和运动的综合性学科。人体运动形成的基础是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轴,肌肉为动力,在大脑神经的支配下、生命维持系统为支持所完成的。传统武术的目的是止戈为武,也就是要有足够的威慑能力让对手放下武器,以和为贵。所以,武术的最初功能就是具有打击对手的能力、技术。传统武术的技术就是根据以下这些结构形成的:破环对方的杠杆结构、破坏关节、破坏肌肉的动力。造成对方主动性动力不足或被动性动力不足。太极推手里的肘关节下沉45度角是最科学的,假如破坏肘部角度,变成肘往里走或外撇,马上就会发不出力来。破坏神经传导系统,破坏植物神经系统和副植物神经系统。破坏生命维持系统(比如裆里一脚击中,就会整个腹肌痉挛,人就站不起来了)。科学看待传统武术,不要神话它,也不要贬低化。

传统武术三要素:理论、套路和实战

传统武术的理论包括三点:1传武的历史;2理论基础;3拳理。套路也称基本功法。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套路来传承的。因为套路便于演练。套路的组成是实用技术的组合,为了便于练习,前辈们把每一个实用技术连在一起,加上一些过渡动作,就形成了套路。但好多拳友学习套路的时候并没有学到里面的每一个动作如何使用。所以很多人练了多年的拳还是不能搏击。传统武术不是体操、不是舞蹈,它的灵魂是实战。丢掉了这个灵魂,就变成了武术操、武术舞蹈。现实社会的隔离把传统武术牵引到了武舞武操的方向。致使实战技术跟套路脱节。

掌握一门技艺,并不是越多越复杂就越好。

要知道高深奥妙就存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招法中。训练,就是使平凡的招法产生不平凡的效果。在训练中力求简洁,就像音乐里的乐谱一样,只是1234567,但它们可以组合成无数精美的乐章。简单的技术在实战中组合,可发挥出无穷种新颖的打法。繁琐与奇特只能在表演中使人耳目一新,简便与精深才能在实战中应用自如。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就是比较好的明证。格斗能力的提高,就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运动素质的增长、行动技术的熟练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不外乎头、肩、胸、腰、胯、膝等关键部位的整体协作。所有的武术,都离不开两脚的移动、重心的转换、两手的开合。

头部

拳论中说的“顶头悬,虚领顶劲,顶头之竖”,“提顶、吊顶”等,都是指头要上顶、又避免颈部用力的意思 如顶劲过大则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去了灵活性和自然性。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眼睛平视,下颚内收,即可做到虚领顶劲。

松肩

陈氏太极拳的肩部松下来,有三个条件就够了。

1.含胸(就是胸部自然放松);

2.两臂打开时,不要超过两肩胛骨和两臂的生理延长线。两手自然下垂时,两手的中指不会在裤缝的位置,因为人两肩是一个弧形生理状态,手伸出时,自然在身体的斜前方。(比如上三步、白鹤晾翅、斜行等动作状态,两臂都不超过生理延长线);

3.肘自然下垂。肘不可架起来。肘架起来,肩自然就会上耸、紧张。两肘要自然下垂。(肘的夹角为45度为佳)。

两肘

1.首要任务就是护肋。在搏击中,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的要诀。护肋的主要工具就是双肘。散打运动中的基本防护式就是两大臂靠在肋部。

2.肘作为击打工具。

3.是小臂和手腕的支点。两手防护身体,左右手各管半边,手不过中线(即手腕部不过中线)。在推手的时候,手腕部一过中线,就背劲了,手部的支点就没了。古语“前不露手后不露肘”。肘往后收时,不出后背,出后背就不灵活了。拳往前打的时候,不过脚尖,也有说不过膝盖的。过了脚尖,肘的支点就没了,肘就架空了,劲就泄了,肋就暴露出来了。(白鹤晾翅的右手:右手要在自然的生理延长线位置打开,右肘下垂。)陈式太极拳早期练法里有二十四肘法,其中有高挑肘,作为击打工具的时候,肘的高度超过肩部是例外。就如易经里讲的,绝对的事情也有例外之处。总之,肘的要领是,基本上肘要低于肩、腕部连线的。

胸腰

胸腰部位的要领是含胸塌腰,松腰坐臀。含胸,就是放松胸部。含胸不是两肩前裹的结果,而是胸部放松的结果是两肩合。腰部的命门后撑是一个伪命题,原因如下:在练拳的时胸腰折叠、身弓蓄劲的时候,命门部位是有微后突之意的,但命门后突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整个身法决定的结果。练拳的时候假如后腰部紧张僵硬,在臀部表现出来的就是撅屁股练拳。判断是否撅屁股练拳了,摸一下命门部位的腰肌,不紧绷,命门处是平的,不内凹,就不是撅屁股练拳。腰部的放松是靠臀部往下坐才能放松的。

两胯

我们从两胯的功能与作用以及两胯的五字诀聊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两胯的功能与作用。注重两胯的应用,前提是把套路打熟了,去掉了大部分的僵劲。两胯在陈氏太极拳中的功能可以用虚实开合,起落旋转来概括。掌握了两胯虚实开合的要领, 可以预防膝关节疼痛。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练习两跨旋转时,要固定膝盖。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胯关节用的少,关注的也少。只有练习武术的人才会重视胯关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分太极拳和太极操的本质,就是看是否以身带手。以身带手的的根本就是两胯的旋转虚实。从陈式太极拳的角度看两胯的功能与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胸相的任何改变都是有两胯交替松沉转换决定的。松哪一侧的胯,身体会往哪个方向转。两胯的旋转怎么带动两腿呢?比如金刚捣碓的上步,左胯旋转下沉,重心往支撑腿移动,到位以后,中心会压在左腿的大腿面,再收右步,一次带动右腿收到左脚处,然后右脚往前探出。2两胯的第二个功能是两跨的折叠。这个功能是把重心调整为前后的中心位置。这个过程是,固定膝盖,靠两胯折叠完成。3两胯的第三个功能是上下力的传递:从上往下传递的是自身重力。通过两胯松沉,传到两脚。从下往上传递的是腿脚蹬的力。通过旋腰转胯传递到臂、手。圆裆也是两胯主导的。可以把左边受的力,通过圆裆形成的腿部物理杠杆原理,传递到右侧足底。或是前部的力传递到后足底。4两胯的第四个功能是:腰、胯、膝,发动机。陈式太极拳行拳过程中,基本上发力的动作都源于胯膝。胯也被称为是发动机的开关。蓄劲,就是胯发挥的作用。周身放松的根本,也在于两胯的松。陈式太极拳中的两胯可以用掖、合、坐、开、沉来概括。掖,腹股沟与小腹贴着,是重心从一侧移到另一侧,目的是分清虚实。合:小腹与大腿面折合,把掖的力由压向一侧转为上下方向。坐:合的状态时,膝盖前跪。坐的状态下,臀纹沟与同侧实腿脚后跟一拳处垂直,这个状态下,会感觉到重力的力量会压倒大腿面,这个状态是稳固且不伤膝盖的。臀纹沟的位置往前了,会跪膝,力量会压迫到膝盖,时间久了会造成膝盖损伤。臀纹沟往后了,力量会聚在髋关节站立会不稳。掖的功能,是把左右的力量分清楚;合,是把左右的重力调正;坐,是把力调整为前后的正中;开,把另一侧的胯打开,目的是调平两胯。沉,胸骨处松沉,目的是上不顶,下不弯。定式以后,虚腿微外翻,实腿微内扣。

膝盖

很多拳友在练习的过程中,没刻意注意过这个问题。甚至有些拳友会在练习过程中拧动膝盖。在医院里,我听说过一个名词,叫太极膝。患者去就医,医生会咨询患者平常都会有什么习惯性动作,以此判定致病原因。很多人会说,我天天练习太极拳,怎么还会有小毛病啊?医生往往会给一个忠告:别再练太极拳了,好好休息,会减缓膝盖的疼痛。难道练习太极拳真的会伤膝盖吗?我们坐在椅子上,伸直腿,看看咱们的膝盖外侧延长线是不是在脚掌的中心线上?这就是膝盖应该在的正确位置。假如在练拳的过程中,膝盖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是不会因为练习太极拳伤膝盖的。陈式太极拳里的搂膝、六封四闭的定式、金刚捣碓的上步时,固定腿的膝盖都应该是膝盖微微内扣,使膝盖的外侧与脚掌的中线基本在一条线上。而不应该膝盖外荡或内扣角度太多。否则,会随着锻炼时间的持续而使膝盖长期磨损,到一定程度 就会把膝盖的软骨磨穿,产生膝盖疼痛感。陈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在膝盖上出现的问题基本上有两个:第一 就是练习者跟本不知道膝盖应该在哪个位置。二是膝盖晃动。膝盖晃动有四个原因:第一个晃动的原因是老师教的时候在移动的过程中,膝盖要绕八字运行。第二个晃动的原因是重心移动过程中膝盖外翻。第三个晃动的原因是 膝盖前跪超过脚尖。第四个晃动的原因是 追求膝盖不过脚尖,身体垂直地面,膝盖悬吊着,脚后跟用力,前脚掌飘。膝盖位置正不正确,自己也可以感觉得到,就是要感觉两脚均匀着力。膝盖只能前后屈伸,不能左右扭转。有些拳友追求膝盖与脚尖垂直是错误的。膝盖在练拳过程中的位置,无论左右平歩、还是虚实步、前后步,都应该是实腿的膝外侧对准实腿的脚掌中心线。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膝有三戒:一、前压过多(实腿膝盖超过脚尖)。二 、膝盖扭转(左右拧转)三、虚腿登直(步法不灵)。两胯旋转虚实,是解决膝盖疼痛的根本。虚腿膝盖不内扣,实腿微内扣。脚掌内侧或外侧受力多少,在于膝盖主导;反之,也可以用脚掌踏地是否平实和均匀受力,来检验膝盖的位置是否正确。脚上能否生根,在于两胯。两胯只有内收内合(合裆),臀部才能下沉下坐,腰部自然松直,上身的自重才能沉到脚底,脚底才会生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