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第三讲针方

 herngwu 2018-01-26
五、六气在泉针方
在“六气司天之病”一节中,表述了司天之纪,即上半年异常气候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及其致病的情况,并讲述了其针刺方法。今就“六气在泉之病”作一介绍。
1、厥阴在泉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此乃言寅申岁半以下风司于地,为火风用事之候。“岁厥阴在泉”,指厥阴风木在泉之年。厥阴在泉,一定是少阳司天。因此,凡属在年支上逢寅申之年,均属于厥阴在泉之年,共计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十年。“风淫所胜”,即风气偏胜,气候偏温。按照在泉之气主要是主管一年中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因此凡属厥阴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洒洒”,形容畏风之状。“振寒”,因恶寒而战慄,即寒战之状。“善伸”,即展肢伸腰之状。“数欠”,即多呵欠。厥阴在泉之年,风气偏胜,人体肝气亦相应偏旺,因而厥阴在泉之年应以肝病为主。肝气有余时可以反侮肺金而发生肺的疾病。肝与肾的关系为相生的关系。肝气偏胜时子病可以及母,因而也可以发生肾的疾病。“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意谓厥阴在泉之年,在临床上可出现上述肺经、肾经的病候。“洒洒振寒”乃肺失宣发感寒之病;“善伸数欠”乃肾气虚衰之候。“心痛”,即胃脘痛。“支满”,即胀满。“两胁里急”,即两胁肋部抽痛。“心痛支满”,“两胁里急,属于肝气不舒之肝胆病候。”“心痛支满,两胁里急。”意谓厥阴在泉之年,人体肝气偏胜,乘犯脾胃,因而在临床上可以出现肝病或肝脾同病的病候。“鬲”,与“膈”字同义。“鬲咽不通”,即咽部隔塞不通,不能饮食,食入则呕。“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此句意谓厥阴在泉之年,人体肝气偏胜,致肝气犯胃而出现上述胃经的病候。“噫”,即噫气。“后”,即大便。“气”,此处指矢气。“衰”,此处指腹胀减轻或消失。“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意谓上述腹胀噫气的病候,当大便通利或矢气之后,则减轻或消失。意在说明了厥阴在泉之年,人体肝气偏胜,肝胜乘脾,因而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肝气犯脾的病候。
“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多发肝经病,故其治,可取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输穴太冲,刺而泻之;肝气有余,反侮肺金,故可取肺经之经穴经渠,此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谓,肝气偏胜时,子病及母而出现肾经病候,故可取肾经之原穴太溪,以补之。肝气偏胜,乘犯脾胃,故有取脾经之原穴太白、经穴商丘,胃经之下合穴足三里以补之。诸穴合用,今名“厥阴在泉刺方”。
2、少阴在泉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䪼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此乃言卯酉岁半以下,热司于地之候。“岁少阴在泉”,指少阴君火在泉之年。少阴在泉一定是阳明燥金司天,因此凡属于在年支上逢卯、逢酉之年,圴属少阴在泉之年。在六十年周期中,计有乙卯、丁卯、已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已酉、辛酉、癸酉十年,意谓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均属少阴在泉之年。“热淫所胜”,即气候偏热。在泉之气主要是主管当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因此全句意谓凡属厥阴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偏热。“焰”,指火焰。“川泽”,指河流或湖泊。“阴处”,指阴暗之处。“明”,指明亮火热之义。“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意谓少阴君火在泉之年,气候偏热,即使在河流湖泊等有水的地方或阴暗偏凉之处也很炎热。这是对少阴君火在泉之年气候特点和自然物候景象的描述。“腹中常鸣”,即腹中漉漉有声。“气上冲胸”,即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此处亦指火气偏胜而言。故张介宾注云:“腹中常鸣者,火气奔动也。气上冲胸者,火性炎上也。”“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意谓少阴在泉之年,由于该年下半年气候偏热,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上述火气偏胜的病候。“喘”,即气喘。“喘不能久立”,即气喘不能久立。肺司呼吸,咳喘属于肺病。意谓少阴君火在泉之年,由于该年下半年火气偏胜,火胜可以刑金,因此可以出现肺热咳喘。“寒热”,即发热恶寒。发热恶寒为病在肌表,由于肺主皮毛,因此发热恶寒与肺有关。“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火胜刑金之病候。此乃少阴君火在泉之年,由于该年下半年火气偏胜,火胜可以刑金,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因肺失治节、肺气不宣而出现表证。少阴在泉之年,由于该年下半年气候偏热,火胜刑金及肺主皮毛之故,所以可以出现皮肤痛。故气喘、寒热、皮肤痛等均属肺病,均与火胜刑金有关。故张介宾注云:“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者,火邪乘肺也。”“目瞑”,指眼花,视物不清。“䪼”,指眼眶下缘之骨。“䪼肿”,即眼下肿。此处“目瞑、齿痛,䪼肿”等症候,属于火热证的表现。意谓少阴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偏热,因此人体容易出现上述热病的病候。“恶寒发热”,即发冷发热或寒热往来。“疟”,即疟疾。“恶寒发热如疟”。意谓患者临床上出现发冷发热或往来寒热,与疟疾发作时相似。“少腹”,即脐以下腹部。“少腹中痛”,即脐以下腹部疼痛。对此,张隐阉注云:“热在下焦,则少腹中痛。”说明此处指少腹痛是热痛。意谓少阴在泉之年,该年下半年火气偏胜。而致该年下半年少腹痛。“腹大”,即腹部膨隆。腹大又名鼓胀或膨胀。膨胀的发生,多因脾胃实热而引起。张介宾注云:“热在中焦,故腹大。”意谓少阴在泉之年,下半年火气偏胜,因此该年下半年所出现的腹大,多因实热而致。
“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即火气偏胜,故其治可刺,手少阴心经之荥穴少府,输穴神门以泻之;火胜可以刑金,故可见肺热咳喘,寒热诸候,可刺肺经之经穴经渠,尚可取肾经之原穴太溪,此乃金水相滋之伍,以润肺燥;“土赖火生,火多土焦”,故火气偏胜,必致脾胃实热而生“少腹中痛,腹大”诸候,可刺脾经之经穴商丘,胃经之下合穴足三里,均以泻法。故诸法合用,今名“少阴司天刺方”。
3、太阴在泉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此乃言辰戌风半以下,湿司于地,为寒湿用事之候。“岁太阴在泉”,指太阴湿土在泉之年。太阴在泉,一定是太阳司天。因此凡属在年支上逢辰、逢戌之年,均属于太阴在泉之年,计有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十年。意谓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太阴在泉之年。“湿淫所胜”,即湿气偏胜,气候偏温。按照在泉之气主要是主管当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因此,在太阴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潮湿,雨水偏多。“草乃早荣”,是指草木萌芽生长较一般年份提早。“埃昏岩谷”,指自然界湿气偏胜,一派雨水偏多,烟雾迷濛,天气阴暗的自然景象。“黄”,为土之色,代表湿。“黑”,为水之色,代表寒。“黄反见黑”,意谓如果湿气过度偏胜,雨水过多,则气候又会由湿热变为寒冷。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土气偏胜时,由于土可以克水,因此水可以被土所郁而出现上述应寒不寒,应雪反雨,“草乃早荣”的现象。“至阴”,即太阴。“至阴之交”,指三气四气之间,大约在每年夏至前后一段时间。“饮”,即水饮。“积”,即潴留。“民病饮积”,意谓太阴在泉之年,该年下半年气候偏湿,人体亦相应容易发生脾病而致运化失调之病候,因而在临床上容易表现为“水气”、“痰饮”等水饮潴留的病候。“心痛”,此处指胃脘痛,属于脾胃病。太阴在泉之年,人体脾胃容易发生疾病,因而在临床上也容易出现“心痛”,即胃脘痛的症状。“焞”,形容光线暗弱。“耳聋,浑浑焞焞。”意谓神识昏昧,耳聋不聪之候。“嗌肿”,即咽部肿痛。“喉痹”,是以咽喉时痛为临床特点。由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上耳前,过客主人……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所生病者……颈中喉痒……”,所以此处耳聋,嗌肿,喉痹等病候多与脾胃有关。“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此亦“太阴在泉”之年的病候。“阴病”,即前后阴疾病。“血见”,即出血。“阴病血见”,即前后阴出血,例如尿血,便血,妇人崩漏等等。意谓由于脾不统血而可发生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也可以由于土胜乘水,肾不藏精而出现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循行于人体少腹部的经脉有足太阴脾经“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下隔,属胃,络脾,……下挟脐,入气街中,……下循腹里……”,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其上贯肝膈循行中亦过腹里。故“少腹痛肿”与脾肾密切相关。太阴在泉之年,人体容易发生脾胃病,也容易发生肾病,因而也就容易出现上述“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的病候。“冲”,指水气上冲。“病冲头痛”是承上句而言,意即“少腹痛肿,不得小便”时,则可以因小便不通,水邪上冲而发生头痛。“目似脱”,即目肿胀疼痛如脱。“项似拔”,即项部疼痛如拔。“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仍承上句“病冲头痛”而言,是形容患者头痛十分剧烈,除头痛外,双目也肿胀疼痛,项部也疼痛如拔。此亦太阴在泉之年的病候。“腰似折”,即腰痛如折。“髀不可以回”,即大腿活动障碍,屈伸不能。“腰似折,髀不可以回。”也是承上句“少腹痛肿,不得小便”而言。意谓在“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因水邪上逆而发生头痛、目痛、项痛等症状,还可以同时出现腰痛,下肢活动障碍等病候。“腘如结,腨如别。”此亦“太阴在泉之年的病候。”“腘”,指膝关节部。“结”,指活动障碍,不能屈伸。“腨”,指小腿肚。“别”,指分离,此处指转筋疼痛欲裂。《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抵腰中”“入腘中”“过髀枢”“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如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由此可知这些病候的出现与足太阳膀胱经脉的循行部位有关,是膀胱疾病的临床表现。盖因太阴在泉之年,湿气偏胜,人体脾气偏胜,乘肾制水的结果。正如张介宾注云:“按经脉篇为膀胱经病,此以土邪淫胜克水,而肾合三焦膀胱,俱为水藏,故病及焉。”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多发生脾失健运之疾,故取脾经之荥穴大都、输穴太白以泻之,“脾与胃合”,故可见胃脘痛之候,且胃经循咽喉,上耳前,过客主人,故见耳聋,嗌肿诸候,故有取胃经之经穴解溪,下合穴足三里,行平补平泻之刺法;土克水,故有肾经病变,可取肾经之原穴输穴太溪以补之;而头项、腰、髀、腘、腨之候,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之疾,故可取足太阳经穴昆仑,下合穴委中,刺而泻之,并施以“以痛为输”法扬刺之。故诸穴诸法合用,今名“太阴在泉刺方”。
4、少阳在泉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焰明郊野,寒热更至。”表述了少阳在泉之年的气候特点。“岁少阳在泉”,指少阳相火在泉之年。少阳在泉一定是厥阴司天。因此凡属在年支上逢巳逢亥之年均属于少阳相火在泉之年,计有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十年。意谓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于少阳在泉之年。“火淫所胜”,即火气偏胜,气候炎热。按照在泉之气主要是主管当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因此此句意谓凡属少阳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炎热,火气偏胜。“焰明”,即炎热。“郊野”,即荒郊野外。“焰明郊野”,意谓少阳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炎热,荒郊野外毫无遮蔽,更是炎热如焚。“寒”,指气候寒冷。“热”,指气候炎热。“更至”,指寒和热交替而来。“寒热更至”,意谓少阳在泉之年,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是由于胜复原因,有时在炎热气候之中又突然出现寒流,气温突然降低的气候。寒流过后,气候很快又转炎热,炎热与寒冷常常交替出现。“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表述了少阴在泉之年的病候特点。“注泄赤白”,指赤白痢疾。“溺赤”,即尿赤。“血便”,即便血。这些症状一般均属火证、热证。全句意谓少阳相火在泉之年,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发生上述火热病候。此段经文意谓少阳在泉之年,火气淫盛,则郊野烟明,时寒时热。人们多病泄泻如注,下痢赤白,少腹痛,小便赤色,甚则便血。其余症候与少阴在泉之年。
“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意谓火气偏胜,少阳在手为三焦经,在足为胆,故见因少阳枢机不利,气化失司,而见诸病候,故可刺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液门,输穴中渚。足少阳胆经之经穴阳辅,均以泻之;热蕴下焦,膀胱,大肠二经,故见“溺赤”、“血便”二候,可刺膀胱经穴昆仑、大肠经之下合穴上巨虚,行平补平泻之法。于是诸穴、诸法合用,今名“少阳在泉刺方”。
5、阳明在泉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此乃言子午岁半以下,燥气司于地,为火燥用事之候。“岁阳明在泉”,指阳明燥金在泉之年。阳明在泉一定是少阴司天,因此凡属在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均属于阳明在泉之年,计有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十年。意谓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阳明燥金在泉之年。“燥淫所胜”,即燥气偏胜,凉气偏胜。由于在泉之气主要是主管当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因此凡属阳明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偏燥,偏凉。“霿”,有天气阴暗之义。“雾”,即烟雾。“清”,指清凉。“瞑”,不明,此处指天气不明朗。“霿雾清瞑”,指气候清凉,天气阴暗。全句意谓阳明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偏凉,天气阴暗。“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此乃阳明在泉之年所出现的病候特点。“善呕”,即发生呕吐。“呕有苦”即呕吐苦水。“善太息”,即喜欢长出气或深吸气。“心胁痛”,即胃脘部胁肋部疼痛。“嗌干”,即咽干。“面尘”,即面色无光如土。“身无膏泽”,即全身皮肤不滋润,无光泽。“足外反热”,即足背外侧有热感。《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肝足厥阴之脉 ”“甚则嗌干,面尘,脱色。”由此可见上述症状与肝胆疾病有关。盖因在五行肺属金,故阳明在泉之年,人体发病与肺有关。对此张介宾注云:“此以金邪淫胜。故肝胆受伤而为病如此。”此段经文意谓阳明燥金在泉之年,由于金邪淫胜,致肺与肝胆受伤,而患呕吐苦水,常太息,心胁部疼痛不能转侧,甚至咽喉干,而暗如蒙尘,身体干枯而不润泽,足外侧反热之病。
“岁阳明在泉”,意谓燥气司地。大凡秋燥,多系凉燥,故“燥淫所胜”,即燥气偏胜,凉气偏胜。于是证见胃肠经诸候,可取足阳明胃经之经穴解溪、下合穴足三里,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穴阳溪,下合穴上巨虚,行平补平泻之刺法。阳明燥金偏胜,金克木,故见肝胆疾病,可刺足厥阴肝经经穴中封、足少阳胆经之经穴阳辅,行平补平泻之刺;又因肺于五行属金,故阳明在泉之纪,又可称“金邪淫胜”之纪,故可取手太阴肺之经穴经渠以泻之。故诸穴、诸法合用,今名“阳明在泉刺方”。
6、太阳在泉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此乃言丑未岁半以下,寒司于地,为湿寒之气用事之候。“岁太阳在泉”,指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一定是太阴司天,因此凡属在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均属于太阳在泉之年,计有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十年。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太阳在泉之年。“寒淫所胜”,即寒气偏胜。由于在泉之气主要主管当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因此凡属太阳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比较寒冷。“凝”,指凝结不动。“肃”,指肃杀不生。“惨”,指凄惨或惨淡。“栗”,指战慄。全句意谓太阳在泉之年,气候严寒,万物封藏,一派毫无生气的自然景象。“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此乃“太阳在泉,寒淫所胜”而致的病候。“少腹”即小腹。“控睾”,即牵及到睾丸。“引腰脊”,即牵及腰部及脊背部。“少腹控睾引腰脊”,意谓在太阳在泉之年,人体容易发生少腹疼痛,疼痛发作时还牵及睾丸和腰脊疼痛。“上冲”,指由少腹上冲。“心痛”,此处指胸痛。“血见”,即出血。“颔”,王冰注云:“颔,颊车下,前牙之下也”。“颔肿”,即此处肿大。“少腹控睾引腰脊”等症,属于肾、膀胱经的病症。“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张介宾注云:“肾脉络心,故上冲心痛。心主血属而寒逼之,故血见。”意谓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下半年中人体容易发生肾、膀胱病,也容易发生心、小肠病。盖因太阳寒水在泉之年,水胜克火之由。综上所述,此段经文意谓太阳在泉之年,寒气淫盛,则大地间凝肃惨栗,人们患病多为少腹疼痛牵引睾丸,腰脊,向上冲心而痛,出血,咽喉痛,颌部肿。
寒气淫盛之候,多属肾与膀胱、肾经的病候,故可取膀胱经之荥穴足通谷,输穴束骨,下合穴委中,刺而泻之;肾经之荥穴然谷、输穴太溪,刺而补之;水克火,太阳寒水淫胜犯心火,故而又有心与小肠经之病候,故可取心经之经穴灵道,小肠经之经穴阳谷,行平补平泻之刺法,此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谓,于是诸穴诸法合用,今名“太阳在泉刺方”。
六、六气升之不前针方
《素问·本病论》云:“气交有变,是为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意谓天地之气的交替有变化,这是天地运转的机理,但是要降而不得降的,是地窒的相克。又有五运太过,而其气先节气而至的,气交就不能前进,要升的不能升,是由于中运的阻抑,或者要降的不能降,亦是由于中运的阻抑。五运六气上下升降,迁正退位的变化,与疫疠流行密切有关,即天地交则泰,不交作病,故有“本病论”篇。于是有的升之不前,有的降之不下,有的降之不下升而至天的,有的升降俱不前的,能作出这样的区别,就可以了解气交的变化。异常的变化,常常各各不相同,给与万物和人们的灾害,也就有轻有重了。于是就有了六气升之不前或六气降之不下之纪。六十年一甲子,六气升之不前之纪,计有庚辰、庚戌、辛巳、辛亥、壬子、壬午、辛丑、辛未、戊申、戊寅、己卯、己酉十二年。
1、辰戌之岁 厥阴风木升之不前刺方
《素问·本病论》云:“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天柱”,金星的别名,此处代表在天的金气。意谓辰戌之年,太阳当迁正升天,为司天之气。厥阴木气当从去岁卯酉年在泉之右间,上升为辰戌年司天之左间。若遇到在天的金气过胜,而辰戌年厥阴风木之气就不能前进。故云:“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又遇庚辰,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意谓若又遇到庚戌之年,岁运为金运之气太过,先天时而至,金胜克木,使木气不能前进。大凡庚辰、庚戌两年,必为辰戌岁升之不前之年。
庚戌年木气本来是要上升的,却碰到在天的金气和中见金运的抑制,木气就不能上升和前进,于是就发生“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此乃庚辰、庚戌升之不前之年的病候。此时,人们易患瘟疫早发,咽喉发干,四肢胀满,肢节均痛。但木郁既久,必定化郁为通,气象出现大风怒吼,拔倒树木,声音紊乱。在人们的疾病,也要发生猝中,半身麻痹,手足不仁。
《素问·刺法论》云:(辰戌岁)“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升者自右而升于天,凡旧岁在泉之右间,必升于新岁司天之左间。天柱,金星也。辰戌岁,木欲上升,而金气胜而抑之,而木不能前暴郁为害。木郁欲发,必待其得位之时而后作。木郁不升,则人病在肝,故云“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穴。张景岳有“刺三分,留六呼,得气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之刺法。尚可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行补法。二穴相须为用,今名“厥阴风木升之不前刺方”。
2、巳亥之岁 少阴君火升之不前刺方
《素问·本病论》云:“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窒”:窒郁。“天蓬”:水星的别名,此处代表在天的水气。巳亥之年,是由去岁辰戌年份递进该年的。巳亥之年,少阴君火应从上年之辰戌年在泉之右间,上升为今年巳亥年司天之左间,若遇到在天的水气过胜,故巳亥年少阴君火之气不能前进。故云:“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意谓巳亥阴年,气多不及,故司天厥阴木气未得迁正中位,那么少阴君火更不能上升至司天之左间。辛巳、辛亥之年,虽为水运不及之年,亦能抑制君火,故因水运在中,君火要升,受了水运的抑制,而升之不前。大凡辛巳、辛亥二年,必为巳亥岁少阴君火升之不前之年。“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而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瘟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燥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意谓此时人们多病阳气遏伏,内热烦闷,心神惊悸,寒热交作,日久成郁,一旦开通,气候便陡然转为暴热,风火之气聚积于上,容易化成疫疠。大凡温病疫疠,都是因暖而作,赤色之气显著,就化成火疫。病见心烦燥动口渴,口渴甚者,用清泄的方法治疗,则诸症可止。
《素问·刺法论》云:“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天蓬,水星也。巳亥岁,君火当升为天之左间,丑未岁,相火当升为天之右间,而水胜抑之,则火郁不生为害,火郁之发,必待其得位时而作。火郁不升,则人病在心,凡病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云“同刺包络之荥” 劳宫穴。景岳有“刺三分,留六呼;得气急出之,先左后右”之判法。尚可刺手少阴经之原穴神门,行补法,二法合用。今名“少阴君火升之不前刺方”。
3、子午太岁 太阴湿土升之不前刺方
《素问·本病论》云:“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天冲”,木星的别名,为巳亥之年之在天之木气。子午之年,太阴湿土当从去岁乙亥年在泉之右间,上升为子午年司天之左间,若遇到巳亥年在天木气过胜,子午年太阴湿土之气不能前进。故云:“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此乃子午岁升之不前之候。大凡壬子、壬午两年,必为子午岁太阴湿土升之不前之年。“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此乃子午岁升之不前之病候。“风厥”,厥之因风而致者。“涎潮”,口涎上涌如潮。故子午岁,人们要生风厥、涎潮、半身不遂、胀满等病;土气久郁,郁极则发就要化成疫疠。“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此乃子午岁升之不前另一部分气候与病候。该岁人病多夭折,脸部和四肢发黄,成为黄疸,六腑亦胀满闭塞。在气候上,湿令未能布化,雨水就会很少下降。
《素问·刺法论》云:“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天冲者,木星也,子午岁,湿土当升为天之左间,而木胜抑之,则土郁为害而发待时。土郁不升,则病在脾,故云:“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穴,景岳有“刺二分,留七呼,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之法。今名“太阴湿土升之不前刺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