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章

 费眼图书 2018-02-03



古本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若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

纍(léi)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chǔn)呵。

鬻(yù)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

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今本



睢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é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liù,“飘”的意思)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谢国仲】《老子禅解》


这一章头尾两句点出了本章的核心。头句,“绝学无忧”。“绝”,不要、去掉;“学”,学习。不要学习什么?不要学习后天的东西,去掉后天的东西。尾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就是道;“贵食母”,守住道,守住本来。

头尾两句一合参,就知道老子是告诉我们,一个道者,“绝学”——把后天的一切,把这个世间、社会所在乎的一切,全部放掉。这与普通人完全相反,普通人都是追求世间的东西、社会的东西,所以道者是“独异于人”。因为放掉了后天,自然就返回到先天,回到道,如此,“贵食母”——住在道的状态,住在本来,无忧无虑。这就是本章的核心思想,实际上与前面篇章所说的道理是相通的。


头尾之间的词句,首先对世人的分别知见进行了批判,随后将世人和道者的状态进行对比。描写世人是如何追求世间的一切,而道者反之而行,显得好像非常愚蠢。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恭维;“阿”,呵斥。恭维与呵斥,差异很大吗?善与恶,又有多大差异呢?这是描写由于后天意识的分别,所产生的一种对立,即上一章所讲,在世俗谛,从后天人机的角度来看,事物一定落入对待。世人不是执着这边就是执着另一边,但必须要知道,一旦我们执着一边,相对立的另一边就会出来,佛家称其为“着相”,由此生出无尽的烦恼。实际上,在胜义谛,从先天、道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对待没有意义,因为在道的境界分别意识根本不存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荒”,荒唐;“央”,中心。众人所害怕的,你也跟着害怕,“荒兮,其未央哉!”——众生这种趋之若鹜的态度真是荒唐啊,心灵完全没有依止,找不到一个中心,根本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熙熙攘攘,形容很多的样子;“如享太牢”,像赶圩一样;“如春登台”,像看唱戏一样。这是描述世人由于人机妄动,所以杂乱不安的状态。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泊”,透明、淡泊,“未兆”,没有发出一点后天意识,无念的状态;“如婴儿之未孩”,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还未变成小孩;“傫傫兮,若无所归”,孤独闲散的样子,心中对任何事没有目的。这是形容一个道者,内心无欲无念,完全摒弃后天意识的影响,仅存在于先天的纯然状态中。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皆追求“有余”,因为在攀缘心的主宰下,欲求不满,贪得无厌,总想追求更多;而一个道者,“若遗”,好像丢失了什么,因为道者根本没有欲求,不去追求有余,在世人眼中他似乎一无所有。“沌沌”,混沌,混而为一,没有分别,没有欲求,没有计较得失之心,好像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在世人眼中这样的人是最愚蠢的,“愚人之心”。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昭昭”“察察”,很聪明的样子,什么都知道,样样都在他眼里,心思精明缜密,事事要算计,这是一般的俗人之心。道者则反过来,像一个愚者,完全不动心机,别人看到都觉得他昏昏闷闷,傻傻笨笨。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澹”,透明、精湛,就像大海一样;“飂”,像风一样似有似无;“若无止”,却隐藏着一种涌动。这两句描述的是道境,就像佛家所说的大圆镜智,通透、博大,照显万物,心量如海;同时又很纯净,虽然有动但本质上是一种空性的状态。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都很聪敏,而我(道者)好像冥顽不灵、愚钝粗浅的样子。“母”,道;“食母”,合于道。道者,与众人背道而驰的状态相反,合道安住。


本章描述了人机与天机,人心与道心的差异。人心就是往社会性的、世俗的方向。道心抛弃这种欲望,回到本来,是一种回归、放下。所以老子所说的与释迦的思想一模一样,归根到底是一个攀缘心与真心的问题,一个拿起屠刀还是放下屠刀的问题。修道,就是放下攀缘、放下人机、放下屠刀,只要放下便能回归我们的本来,也就是道,此即佛门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在老子看来,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价值的判断,如风飘荡。所以老子感慨地说:“相去几何!”世俗的价值判断固然如此混淆,但岂可任意而行?不然。众人所戒忌的,也不可不警惕,不必特意去触犯!


接着,老子说明他在生活态度上,和世俗价值取向的不同: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老子则甘守淡泊,澹然无系,但求精神的提升。在这里,老子还显示出和人群的疏离感。


【傅佩荣】《解读老子》


'绝学无忧',因为有知就有欲。世人的知在于'区分'各种价值,但是这样的区分往往带来烦恼。本章的'我',是指求道之人,在与众人相比之下,显得孤单、落寞、愚笨而顽固。表面看来,众人或俗人占尽一切优势,在世间如鱼得水;但是,他们脱离了'母体',下场终究是一场空。


'我欲独异于人'一语中的'欲'字,是据帛书甲、乙本及王弼注而加上的。由此可何老子并不反对'有欲'(参考第一章),只是这种'欲'必须加以正确的'知'为前提,然后所欲者是'贵食母'。'食母'的'母'字,应指'道'而言。


【今人悟】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说,“老子对当时许多现象看不惯,把众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却故意说了些贬低自己的话,说自己低能、糊涂、没有本领,其实是从反面抬高自己,贬低社会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嘘、自我欣赏,最后一句,说出他的正面意见,他和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得到了‘道’。”在老子看来,善恶美丑贵贱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在这里,老子也说了一些牢骚话,使人感到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说明自己在价值观上,在生活态度上,不同于那些世俗之人,他们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老子自己则甘愿清贫淡泊,并且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