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43 ![]()
![]()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43-武-个人书展中的问题】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43 每日一题:书展形式介绍 书展形式很多,按地域有全国展和地方展,按人数有个人展和多人展,按书体有综合展和单一书体展,还有国内展和国外展等等。到场书展的人员一般有新闻界、商业界、书法界同仁及领导,当然更少不了政府官员的出席。办书展很费时、费力,也费不少财力,多半免不了炒作、包装和哄抬,一般多为谋求发展的阶层人士所为。当然也不排除有真正以交流、提高为目的的书展。 每日一字:武 楷书结体第一短横要稍长处戈勾或至少要相交,戈勾要斜度大、弯度小。行书要写好这个“止”字的草写。草书《草诀百韵》中有一句口诀“玉出头,即为武”。 草书中,戈勾常变为一竖笔。 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說文》 武,楚庄王说:“武力,确定战功,止息战争。所以'止、戈’会意为'武’。”
——《象形字典》 武,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汉典》 武与“文”相对。古文字的武字,从戈从止,戈是武器的代表,止本是足趾的象形,表示行进。所以武字的本义乃是指有关军事的活动,是有关军旅和技击、强力之事的通称,又引申为勇猛、刚健之义。 武力:兵力。又指强暴的力量。 武功:战功,指军事方面的功绩。 武烈:威猛刚烈。 另: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从戈,从止(脚),会持戈行进之意,是阅兵或征伐示威之象。金文稍讹。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承接篆文写作武。 【本义】《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所释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反映,非本义。本义当为行进征伐示威。 【演变】武,由本义行进征伐,引申泛指①有关军事、技击、强力等活动的:整军经~|~装|~术。又指②威猛,勇武:孔~有力|威~。由于“武”从一“止”,故也指③半步,足迹:离堤不一二十~,海在望中|接~传歌咏。 【组字】武,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止部。凡从武取义的字皆与行步等义有关。 以武作声符的字有:鹉、赋、娬(妩)。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武 wǔ,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从止从戈,止为脚趾,有行走、行动义,戈为武器,隶定为“武”。本义表示持武器征伐,宣扬武威,引申为勇猛、猛烈、有关军事或技击的事物、脚步、足迹等。 【辨析】以“武”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u,但声母不同。wǔ:鹉∣fù:赋。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这个“武”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戈”(武器),下部是“止”(脚),有“戈”有“止”,表示征伐动武。金文②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③是小篆的写法,也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④是楷书的写法,只是将其中的“戈”减少了一撇,左上部又多了一横,其余并无变化。 “武”字的本义是指“军事”,与“文”相对,如《尚书·武成》:“偃武修文。”“偃”字为“停止”义,这是说停止武的,提倡文的。从“军事”义又可以引申为“勇猛”,如《诗经·郑风·羔裘》:“孔武有力。”“孔”为“很”义,这句话是说:很勇猛有力气。要搞行军打仗的武事,部队的行列一线相从,所以“武”字又可以当“脚步”讲,如屈原《离骚》:“继前王之踵武。”“踵”是脚后跟;“前王”指楚国过去强盛时期的君主。这句话的大意是:跟上前王的脚步。从“脚步”又可以引申为长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如《国语·周语下》:“不过步武尺寸之间。”这是说距离很近的意思。 在写法上还要注意:“武”字的右边没有一撇,不能写成“戈”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扛枪上战场,戍边保家乡——“武”、“戍”二字趣释 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作为一个公民应毫不犹豫地扛枪上战场,戍边保家乡。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武”和“戍”两个字将这种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了。 “武”字的甲骨文为“ ![]() ![]() 《说文解字·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许慎对“武”作了另一种解释,他在训释“武”字时吸收了《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所载的一句话,楚庄王说:“武力是为国建立功业的重要行动,用它可以将天下的兵器收集起来,从而去制止那流血的战争。”这就是从“止”、从“戈”的“武”字的意思。许慎认为这就是“武”字的本义。其实不然。楚庄王并不是一位文字学家,他也不明白“武”的造字意义,他只不过借“武”字来表达和发挥春秋时代一种普遍的反战思想。他认为“止”为“制止”的意思,“戈”代指战争,所谓“止戈”就是制止战争。应该说这种反战思想在甲骨文的“武”字中还没有产生,即造字之初的先民们还不具备这种思想意识。 “武”字的楷书“戈”字上没有一撇,其实它将一撇隐匿其中。受此影响,初学者写“武”字时总要加上一撇,这纯属蛇足之举。楷书的“武”中“戈”上为什么不能加一撇呢?这是因为“戈”字上的一撇移到一横上面去了,这一撇移动后,我们就不会再在“武”字的“戈”字上加一撇了。 由于“武”字中含有“戈”,“戈”为作战用的兵器,所以“武”字又引申指兵器、武器。如《逸周书·允文》:“收武释贿。”其意思是:收取别人的兵器,不接别人的财物。又由于“武”字中包含有“止”,上战场时,人的足总要在地上留下足迹,所以“武”又引申为“足迹”的意思。如《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其意思是:我匆匆忙忙地忽前忽后为你奔走效力,其目的就是要追赶上先王并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 “武”还用作姓,其始祖为周平王的幼子姬武。据《姓纂》一书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其意思是:东周迁国都于洛阳的周平王的小儿子姬武刚出世时,人们发现他的手掌中有一种特殊的纹理,看上去就像一个“武”字,因此,就给他取名武。不仅如此,他后来的子孙也因此以“武”为姓。也有人认为以“武”为氏,其先祖一定是尚武者。此说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当国家受到外敌的侵犯时,人民应毅然去戍边卫国。古人根据这种思想创制了“戍”字。“戍”字的甲骨文为“ ![]() 【043-武-个人书展中的问题】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6/19/001334296.shtml(北方网)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田蕴章《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