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 | 阴阳失和,诸症百出——头晕医案一则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张某,女,45岁,农民。2007年9月2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头晕3年余,头晕甚时伴恶心、呕吐,不发作时头昏欠清。近一月来发作频繁。伴见乏力,汗多,畏寒,畏热,睡眠欠佳,时有打呃,有时脘腹不舒,大便秘结。月经尚规律,量较多。舌质淡红,舌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象细弦缓。内科及耳鼻喉科相关专科检查未见异常。证属阴阳失和,气机紊乱。治以调和阴阳为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9g,桂枝9g,生白芍12g,黄芩12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谷、麦芽各15g,姜半夏9g,茯苓15g,酒大黄(后下)9g,党参9g,枳实9g,炙甘草3g。4剂水煎服。

                                                               白芍

2007年9月6日二诊

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上方酒大黄减为6g,党参改为人参4g,7剂水煎服。

患者带药返回老家,1周后电话告知诸症已无,精神、睡眠俱好,停药。

2007年11月4日三诊

1月来“感冒”后杂药乱投,身体又感不适,自觉头昏,腹胀,全身不舒,自汗,便秘。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弦。

证属三阳合病,治以柴胡桂枝汤合小承气汤方加减。处方:柴胡9g,桂枝9g,黄芩12g,生白芍12g,厚朴9g,枳实9g,酒大黄(后下)6g,桔梗9g,党参6g,炒谷、麦芽各12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6日四诊

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全身不适感已无。继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携方返回老家。

按:《伤寒论》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者”(见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确实是邪弥三焦,周身均病,但病机关键是少阳枢机不利。尽管很难有确切的贴近临床的证解、方解,但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疗效是肯定的,正如陆渊雷所说:“方虽杂糅,颇有疑其不可用者,然按证施治,得效者多,经方配合之妙,诚非今日之知识所能尽晓也。”

临床体会,本方适应证确实是三焦俱病,诸症纷出。这种病变可以有外邪侵扰,但以内在气血阴阳失调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机升降出入的紊乱与障碍,这种紊乱与障碍的根源在于阴阳失调。本方实际可以看成是在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基础上加减而成,用方成败的关键在于掌握方中升与降、出与入、寒与热、补与泻诸多力量与病症的合拍程度,不在大补大泻,而在巧妙调和,不使蛮而使巧。

用方成败的关键在于掌握方中升与降、出与入、寒与热、补与泻诸多力量与病症的合拍程度,不在大补大泻,而在巧妙调和,不使蛮而使巧。

本案初诊病症不可谓不重,患者和家属已无奈到不知如何去看病,到哪里去看病。药后诸症控制也不可谓不速,方书中惯用的方证合拍,诸症如失”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可见本方的疗效确有不可思议之处。二诊改党参为人参的用意在于人参可补元气而党参不能。

我们熟知“有是证,用是药。”三诊中三阳病合见,于是合小柴胡汤、桂枝汤、小承气汤三方并治,见效尚称满意。临床太少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的机会极多,可惜诸医不识,徒以温病方或时方越治越乱,甚至治至不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