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激微反应在讯问中的应用

 danasu 2018-03-20

心理应激微反应,是一种分析人心理状态的方法。通过对人实施心理刺激,捕捉和分析其应激产生的微小反应,包括画部表情、肢体姿态和动作、语音语义以及呼吸等外显行为变化,按照科学原理推导其真实认知和感受。

通常,犯罪嫌疑人会通过语言和大量有意识控制的表演,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和记忆信息,但因为基础生理指征和情绪反应并不受意志的控制,所以尚没有人可以完全掩饰住自己的应激反应。因此,即使遇到说谎或做作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运用心理应激微反应的分析方法,通过其虚假表述和伪装表演,掌控其真实心理状态。

目前,这个方法为打击刑事犯罪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排查、测谎、预审和谈话等环节有着突出的效用。

一、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的突出特点

与公安机关主管的普通刑事案件不同,检察机关反渎部门和反贪部门所主管的职务犯罪具有鲜明的特征如下:

(一)嫌疑人特定

大量的普通刑事案件在侦查初期可能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需要结合现场勘验、走访排查、证据分析等方法,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寻到作案人。职务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则是特定的,在侦查初期通过举报或证据线索收集,直接圈定犯罪嫌疑人。通俗地讲,是先有主犯罪嫌疑人,再有更多细节的案情侦查。

(二)有特定物证或侦查方向

如前所述,在决定立案之前,检察机关已经通过外围证据收集和多角度信息指向,圈定犯罪嫌疑人。所以,在开始和犯罪嫌疑人面对面交锋时,绝大多数情况都掌握部分证据,尽管证据的数量可能无法做到涵盖100%犯罪事实,但已经足够扎实,可以开始下一阶段侦查。

(三)犯罪嫌疑人有长期犯罪行为

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犯罪,是理性决策结果,不是普通刑事犯罪那样的冲动犯罪。在原有职务的位置上时,每一次渎职犯罪,都是犯罪嫌疑人理性思考、综合判断之后所做出的决策。因此,所有犯罪行为具备明显的犯罪动机、犯罪方法和犯罪结果,具有清晰的利益链条和相关人员,而这些清晰的犯罪嫌疑人思路,又都符合常理规律,可以进行准确推导和模拟还原。掌握了犯罪嫌疑人在实施职务犯罪时的主观思路和状态,就能够快速与犯罪嫌疑人开展对话,焦点直指犯罪内容。

但另一方面却是对侦查机关的巨大考验——由于常年理性犯罪,所以嫌疑人一定会为自己做足反侦查准备,从证据隐匿、消除,到证人相关人的联络串通,再到针对所有案情细节的编设遮掩,以应对侦查机关的讯问谈话。这些反侦查对抗预案,有可能在嫌疑人脑海中反复推敲几十遍,以确保万无一失。当他们面对侦查人员的时候,有可能80%的对话和提问,都是他们之前预料到的。证据方面,由于有充分准备的时间,一方面有效证据难以收集,另一方面嫌疑人也会对侦查机关掌握的证据有预判,导致客观上证据在讯问中的震慑力下降。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侦查对于侦查机关而言,有利有弊。最大的困难在于,嫌疑人掌握全部案情信息,心理准备周全,可能编制谎言,可能处理证据,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语言交流方式,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影响讯问士气和进展。而心理应激微反应,能够解决这个困局。

二、通过微反应全面监控犯罪嫌疑人真实心态

职务犯罪侦查讯问所面对的难题可归纳为两个关键词大量假话和强势对抗心理。要解决这两个难题,除了要夯实常规侦查工作外,还可以开启新的辅助判断手段——心理应激微反应。

(一)建立犯罪嫌疑人基线

没有基线的分析,都是哗众取宠。那什么是基线?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个人说实话从不眨眼,一说谎话就必定连续快速眨眼10次,那么这两个固定的规律,就是该犯罪嫌疑人的两条基线。当你看到他不眨眼的时候,就知道他在说实话,而看到他连续眨眼10次的时候,就是在说谎话。如果眨眼的次数介于1-9,因为既不符合实话基线,也不符合谎话基线,所以不判断。

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例子,目的是解释基线的概念。

真实的人类行为基线比较复杂,但可以明确的是,人类的确是有基线的。

基线,是指嫌疑人不伪装的时候所具备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两类:平静态基线和社交行为基线。

不张狂、不沮丧、不兴奋、不低沉的时候,一个人的松弛状态下,言谈举止是什么样子的,包括其面部表情、呼吸、语音,以及肢体动作的形态规律,可以作为一种基线,称为“平静态基线”。

完全松弛的状态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独处,另一种是身处安全和轻松的交往环境中。独处的行为特征很难被外人所见,除非偷拍,否则不可获知。安全和轻松的交往环境中,需要所有和犯罪嫌疑人交往的人都不值得他“操心”,能够完全信任,犯罪嫌疑人就会流露出上述基线。

尽管一般的社交行为不能作为微反应的分析对象,但是社交行为却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行为基线,用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异常反应。犯罪嫌疑人日常呈现出来的社交行为,也可以从上述若干细节之处进行观察。区别于记录平静态基线和情绪态基线的是,社交行为基线需要记录的是嫌疑人在特定社交情境中所呈现的特征,例如,犯罪嫌疑人在开会、聊天、评论、见人、辩解、叙述等时候的言行特征。

这些情境下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特征,都是他们的社交行为基线。社交行为基线的数据容易获取,犯罪嫌疑人一旦出现违背基线的异常反应,比较容易被察觉。在特定刺激源之后出现异常,我们就可以迅速与其平静态基线和情绪态基线进行比对,寻找吻合的特征线索,进而进行推导和分析。

(二)实施有效刺激

心理应激微反应不会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单向表达,因为无法确认单向表达中哪些是有控制的社交行为,哪些是不经意的真情流露,而理论上单向表达是可以达到100%被控制的。

心理应激微反应只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应激反应,也就是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这就要求,必须先有刺激源,然后才可能开展分析。在捕获到有效行为基线特征后,要造成应激微反应,就需要实施好的刺激源,如提问题,展示证据,或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等。

常用的刺激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提问

刺激源最常见的形式是提问题,要求犯罪嫌疑人回答该问题。提问题既可以用言语来表述,也可以用文字,后者较为少见。现实生活中和侦查工作中,非常多的交流过程,都是用言语表述的一问一答来完成的。提问一方,还可以在提问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言语的音量、节奏、重音、重复、语气等附加因素,改变刺激源的重点。

除了提问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也可以作为非常好的刺激源。

2.视觉刺激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视觉信息的刺激是非常常见的实验方法。例如,在电脑上显示不同的图像、视频,要求被试根据这些视觉信息进行反应。眼动仪就是典型的此类设备,一部分微表情实验也会用到这样的方式。在国外,还有学者根据被试看到黑人和白人的照片点赞的速度,来判断被试的种族歧视程度。测试同性恋倾向,测试广告的表达效果,测试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等等,不胜枚举。

在侦查工作中,也会使用照片、幻灯、书证、证人等视觉信息展示的方法,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刺激,引起犯罪嫌疑人的相关反应。

3.动作和表演

侦查人员通过做出某些动作,或者进行某些表演,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刺激效果。

例如,在端茶送水的时候,控制彼此的身体距离和躯干姿态,控制水杯的位置和摆放力度;在和人聊天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语速和视线;在彼此见面的时候,控制握手的方式和时间,拥抱的用力程度等在伴随行走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位置和速度,以及是否与被试产生肢体接触等。这些不起眼的日常行为,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刺激作用。

4.情境塑造

有的时候,为了实现比较复杂的目标,还会综合听觉、视觉、行为和表演等因素,设计一个情境让犯罪嫌疑人置身其中而不自知,引发他的各种反应。

在刑事侦查和犯罪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也常常用到情境塑造的刺激方式。比如,设置侦查人员和相关证人,在案发的原始环境中,按照物证痕迹、逻辑推理、相关证言等信息,要求犯罪嫌疑人置身其中将案发过程重新模拟一遍,用以帮助犯罪嫌疑人回忆起更多细节信息,或者验证其之前的供述是否成立,等等。如果是未知犯罪嫌疑人的状况下,侦查人员模拟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进行情境重现,可以帮助侦查人员寻找更多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缩小侦查范围。因为我们只分析“反应”,所以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首先由我们实施刺激源的刺激,然后观察对方在接收到刺激源信息之后的瞬间反应。越是突破对方心理准备的刺激源,越能够起到引发反应的作用,我们称为“有效刺激”。因为这些刺激源并没有存在于对方的表演预案之中,所以他们会临时动用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评估和决策,这样一来,就会产生生理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交行为,进而产生“微反应”。

(三)八类肢体姿态和动作的意义

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大脑会根据对刺激源的认知和评估,产生应对策略。这些应对策略包括神经系统向身体各器官所下达的复杂指令集。

头颈部、躯干和四肢会根据指令做出复杂动作,用来应对刺激源。其中,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因为受到社交行为的抑制和掩饰,不会显现得太过明显和完整。这两类反应并不是当事人经过逻辑思考之后刻意做出的行为,甚至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这些忠诚嫌疑人的应激反应,有着重要的解读意义。

特别强调,有效的分析对象,必须是应激反应。如果没有刺激源,犯罪嫌疑人自己就做出某种风格的举动,或者行为呈现出某一种状态,无论是豪放大方,还是拘谨谦虚,无论是耸起肩膀,还是双腿跨立,都属于“单向表达”,我们不分析!

我们把可供解读的反应,归纳为八类。

1.安慰反应

解读意义:看到安慰反应,可知对方心里不自在或者不舒服,心态呈现减弱趋势,但犯罪嫌疑人在试图挽回不利局面。

安慰反应具有两个必要特征:一是动作和言语表达无关,没有辅助表义功能;二是动作能够让嫌疑人自己感到舒适。

在很多发言表达的过程中,手、脚和身体姿态,能够辅助表达犯罪嫌疑人的语义、心态和立场,比如对数量的表示、对大小多少的描述、对顺序的排列、对位置的指向、对感受的形象描述(脑袋都炸了)等,这些动作属于社交行为,属于语言的辅助工具,不具备线索意义。

但是,当语言和动作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这些动作就值得注意了。如果,这些动作对于嫌疑人的意义,相对于他们所处的情绪而言是舒适的,那么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

例如,揉鼻子,生理上是舒适性的效果,与表达无关,又与生理病症无关(如鼻炎、感冒鼻塞等),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挠头皮,生理上是舒适性的效果,与表达无关,又与生理病症无关(脏、痒、头疼等),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如果情绪比较痛苦激动,那么自抽巴掌可以起到排解情绪,转移疼痛的生理舒适效果,又与表达无关,就可以定义为安慰反应,尽管常规情况下是引起疼痛。踢墙角、撞后背、揉捏手臂、闻香水、舔嘴唇、嚼口香糖、需要喝水抽烟等,符合上述两个特征,都属于安慰反应。

经典表现:说错话之后的掩口,支支吾吾的时候揉鼻子,紧张期待时搓手。

2、冻结反应

解读意义:看到冻结反应,可知对方心态大幅减弱,呈现害怕状态。

冻结反应具备两个特征——动作频率降低和幅度减小,也就是变少和收缩。完全冻结就是所有动作停止,同时身体呈现收缩姿态。收缩姿态的典型动作包括耸肩、脊柱弯曲、双手拘束、双膝并拢、双脚踝并拢等。

动作频率降低和停止的原理是,犯罪嫌疑人评估认为刺激源可能带来危害之后,肢体少动或者不动是最佳生存策略。动物进化出主动猎食的生存策略,肉食动物进化出的感知系统对运动的猎物更加敏感,这套系统会调用全身的感觉器官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和皮毛触觉,所以无论是猎物还是猎手,都会在情况不明、需要避免对手关注的情况下,采取少动或者不动的策略。只有在做出明确决策(战或逃)之后,才会做出大幅和高频的动作。在松弛状态下幅度可大可小,频率慢。

动作幅度减小甚至收缩的原理是,在进攻力度、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把身体面积收缩变小,把重要器官收缩在内保护起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减小。100支箭射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射中100支,射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就只能射中1支,这是基本的物理规律。

经典表现:新手求职应聘的时候,规矩的坐姿和谨慎的言行,就是冻结反应的典型代表。求职者担心对方不认可至带来负面结果。同理类推,当看到相关人员出现冻结反应之后,可以判断出其心态减弱,心里出现恐惧类情绪。

3.爱恨反应

解读意义: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非常微妙,喜欢就靠近,不喜欢就远离;感兴趣就靠近,害怕就远远离开。

我们把爱恨反应分为逃离反应和亲近反应分别讨论,方便理解。

(1)逃离反应

逃离反应的显著特点,是面孔远离刺激源。面孔上聚集了很多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大部分毛发,而且面孔之后就是神经中枢所在,所以当受到负面刺激之后,会主动远离刺激源。负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远离的距离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为是应对负面刺激源的反应,所以会在远离动作同时呈现紧张状态,包括不松弛的面孔、视线、呼吸,以及身体不会松弛,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紧张状态或阻隔状态。

逃离之后,视线会呈现稳定的状态,但方向不一定,如果向上,是消极逃避策略;向下,是隐忍逃避策略,有进攻的可能性;如果是对视,是顶撞对抗。

总结:看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认知和评估为轻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等。

(2)亲近反应

亲近反应是表达积极意愿的主要方式,表达了希望获取更多信息,希望更有效的表达,或者希望更好的身体互动。对应的意图可以分别设计台词为:“你说什么?”“我也好喜欢他!”“这件事不要让别人知道”,以及没有台词的亲昵动作。

亲近反应可以分成试探性的小幅度和低频率和获取性的大幅度与高频率。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通过尝试性的动作进行干预,比如侧耳倾听在对结果有确定性判断后,通过剧烈运动表达并获取结果,比如表达热情欢迎的拥抱。

4.仰视反应

解读意义:看到仰视反应,可知对方心态变强,对刺激源不接受、不服气、不认输,对抗性增强。

常态下,下巴线条和颈椎的夹角可以作为判断基线,如果夹角增大,则可以判断为有抬头动作,如果再加以侧向角度变化,则对抗性和不服从性更加明显。

个子大的动物打架容易赢,它们的强弱规则就是这么简单。

人类也继承了这种千百万年进化留存下来的意识,在心生对抗不服输的时候,会试图通过挺直躯干和仰起头颅改变自己的身高。身高的增加量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个动作的确能改变自己的视线角度,让自己感受到自上而下的视觉感受。在精致对抗过程中,这样抬下巴的角度也许只有一点点的增加,但仍然可以凸显出犯罪嫌疑人的不服从和拒绝接受。

负仰视反应

解读意义:看到负仰视反应,可知对方愧疚、难过、无力感,出现弱势心态。

在我们的社会礼节中,做错事情之后的道歉,使用的是鞠躬甚至跪拜。所有希望道歉被接收的人,都会使用同样的相同的姿态——弯曲脊柱和低头。躯干的弯曲和头面部向下,是弱势心态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自己愧疚、难过,请求原谅的诚意。双腿和双手的动作,则通常符合冻结反应的规律,体现了自己的谨慎和担心,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触怒对方。

5.领地反应

解读意义:看到领地反应,表示对方出现统御和控制的强势心态,非常自信且有掌控感,承压能力强。

扩张

敢于扩张和舒展肢体,尤其是双臂和双腿间的夹角扩大,就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敢于用胸、腹、生殖器一面最脆弱的躯体,迎接即将到来的压力和刺激,甚至是相信在展开的区域内,不会存在负面刺激。这是一种非常强势的心态,是有自信和有掌控感的表现。

当你对面的人把双臂张开的时候,或者坐姿把双腿张开的角度变大的时候,都表明了他有着强势的心态。

松弛

在自己的领地中,领地主会拥有较强的统御感,认为领地内不存在阻力或敌意,所以肢体姿态和行为都较为松弛,不会出现安慰反应的无意义小动作,也不像冻结反应那样拘谨行事。比较典型的松弛状态,是眼神不呈现犀利和集中,躯干或倚或靠寻找支撑,二郎腿或舒展腿,行动自在。

挥洒

领地反应的第三个特征是动作幅度大,频率却不高,呈现出轻松下达命令的挥洒状态。无论是下巴指向,还是点头摇头,又或者是挥动手臂和手掌,或者是站姿和坐姿的转换,都会呈现出上述特征。

自卫

如果领地遭受侵犯,如尊严受到挑衅,会直接产生愤怒的强烈反应,出现明显战斗反应。

6.战斗反应

解读意义:看到战斗反应的进攻态,可知对方内心正在进行对抗,取胜欲望强烈,属强势心态。相反,看到防御姿态,可知对方内心承受进攻并试图自我保护,属弱势心态。

战斗反应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战斗准备、战斗发力和防御保护。

战斗准备

战斗准备的反应特征,是嫌疑人在使用不明显的方式暗中发力,只是发力的对象不是外界目标,而是“自己和自己使劲儿”。比如,握拳、抓握手臂、两手指大力对顶、咬牙切齿、拉拽自己的衣饰、脚踩碾压、或者用力捏自己手里的核桃等。

战斗发力

战斗发力的反应特征,是嫌疑人在使用明的或暗的发力方式,将不起眼的力量发挥到外界对象上,但往往不会直接指向刺激源。比如,手指的戳点动作、敲桌子、拍桌子、甩书本、墩杯子、摔手机、摔门等,这些动作经过变形之后,原有的进攻意义变得隐晦而不起眼,但是仍然能够表现嫌疑人的抗争心态和求胜欲望。这是强势心态的表达方式。

防御保护

防御保护的反应特征,是躯干弯曲、手脚四肢实施隔断,同时还会自然出现躯干的扭转,以避免刺激源直接侵犯胸、腹、生殖器一面。

7.胜败反应

解读意义:看到胜利反应,可知犯罪嫌疑人内心因为收益感或优越感而兴奋,认为自己获得对抗的生理看到失败反应,可知犯罪嫌疑人内心因为无可挽回的损失而沮丧。

胜败反应可以分成生理反应和失败反应两类加以讨论。

胜利反应

胜利反应表现:胜利心态的人,会变得神经和肌体都很兴奋,充满着能量的支持,所以在有所抑制的前提下,他们会呈现出很多活跃的表现。比如,(1)眉毛动作多,笑容抑制不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眉飞色舞;(2)眼睛会灵动多变,会不断观察值得注意的人,试图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成就,甚至希望获得认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的炫耀和示威;(3)头部的晃动,不是点头,不是摇头,而是各个方向的晃动;戏曲艺术中,有时为了表现小花旦的得意,会表演为眼睛向两侧大幅转动切换,同时配以笑容,再加上头部向两个耳朵指向的方向摇晃;(4)双肩快速抖动;(5)摇晃躯干,与摇晃头部是一样的道理,就像松弛的人走进舞厅里随着音乐摇摆那样,只是动作幅度小很多;(6)手指动作多且没有目的,比如用手指连续轻轻敲击桌面;(7)如果椅子有弹性,还可能出现依靠椅背前后轻轻摇晃躯干的动作;(8)双脚交叠在一起,脚的晃动摇摆。

失败反应

失败反应主要表现在精神注意力和身体支撑力的双重无力感。精神上无精打采,不关心新的事物和信息,因为失败者已经损失了最重要的利益,此时此刻不会也没有能力关心其他的事情。而身体方面则因为颓废和没有精神,呈现出自然散落状,头、躯干、四肢,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低沉,脊柱不会挺直,头不会昂起,双手不会高举不会大幅挥舞,双腿不会呈现出大幅分开、踮脚尖、抖动或者晃动等姿态,也不会笔直的站立,等等。

8.呼吸反应

解读意义:通过观察呼吸的幅度和频率,判断犯罪嫌疑人神经系统和身体状态的兴奋程度增加还是降低。呼吸的幅度或频率增加,说明嫌疑人兴奋度增加,反之兴奋度降低。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控制呼吸的速度并减少单位时间呼出和吸入的量,则说明犯罪嫌疑人进入小心翼翼的对抗状态。

呼吸的作用是为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保证体内能量源源不断地供给。

生理活动越多、越兴奋,客观上就需要更多的氧气。增大氧气吸入量的方式,既可以是单次深吸气,也可以是加快吸气的频率,也可以出现一者同时出现的反应。

因为呼气的幅度增加,会快速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呼吸中枢感受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变化后,会引发吸气增加。此时如果嫌疑人同步增加吸气,就是我们前述的呼吸加剧,常见于非常兴奋的情绪状态,最经典的表现是愤怒的时候,会快速用鼻孔大幅度呼气,进攻的发力动作,往往配合着快速大幅度呼气。此时如果嫌疑人不再同步增加吸气,而且采取的是缓慢的大幅度呼气,则是放松或无奈的表现。

生理活动减少、进人低迷状态,客观上就会降低体内对氧气的消耗,所以呼吸中枢会自动降低呼吸的频率和幅度。

在比较克制的行为中,深长呼吸更加常见,从外表来看,犯罪嫌疑人似乎没有任何动作和表情变化,可能言语的音量及频率都不会有明显变化,但小心翼翼地深长呼吸却可以表露其有控制的对抗心态。

所以,当我们看到无论哪种方式的呼吸增强,就可以判断出嫌疑人尽管表面平静,但内心和身体正在兴奋起来,平静只是刻意控制的结果。

深呼吸的抑制兴奋作用

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0%-25%,大脑需要的氧气如果供给不足,会出现专注力、认知能力降低,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减弱,更容易情绪不稳、暴躁及易怒,这样的状态会让嫌疑人在社交活动中遭受很严重的损失,包括社交评价和利益获取。

血液中的含氧量充足的时候,大脑就能够更加清醒和高效的思考,也能更好的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行为。所以,人在感受到紧张和轻微失控的兴奋时,通常会使用深呼吸的动作,增加氧气的吸人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让大脑能够有充足的氧气使用,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减缓失控的兴奋。

上述八类肢体的应激反应,可以判断犯罪嫌疑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的心理状态。除了通过之体外,整个心理应激微反应的分析体系,还会通过面部微表情、语音语义的微反应等指标,综合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状态。这另外的两部分内容,将单独撰文。

三、犯罪嫌疑人情绪干预和控制

通过肢体的微反应判断出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和状态后,我们还需要针对这些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采用正确的应对策略,已达到干预和控制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目的。

(一)原理简介——人的六种基本情绪

所有人类,无论中外、男女、老幼和教育程度,都有六种基本情绪,分别是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在预审的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也

会在不同时间段和阶段,出现上述六种情绪,表示他们对侦查讯问的实际反应。无论其口头表述是什么内容和风格,情绪反应的真实性无法掩饰。所以,通过心理应激微反应加以识别和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实行干预和控制,提高讯问的效率。

每一种情绪,都是犯罪嫌疑人的神经系统对刺激源所产生的反馈和解决发难。所以,透过情绪,我们可以知悉犯罪嫌疑人究竟怎么看待自己和刺激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惊讶,表示犯罪嫌疑人对刺激源未知且关心。我们可以利用惊讶刺激和情绪,实现敲山震虎、提调兴趣、吸引关注,等等。

厌恶,表示犯罪嫌疑人对刺激源自上而下的否定。利用这一特征原理,我们需要注意,避免积累犯罪嫌疑人的厌恶情绪,避免形成个人恩怨。

愤怒,表示犯罪嫌疑人对刺激源有对抗心态,会使用积极的姿态进行争辩和自我防卫。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既可以知道刺激源的重要性可能正是犯罪嫌疑人所要保护的利益点,又可以有目标的开展高密度攻防,消耗犯罪嫌疑人大量精力和战备策略,且易使人的情绪心态产生速降。

恐惧,表示犯罪嫌疑人对刺激源无力抵抗。恐惧情绪是压缩心理空间的必要情绪,是使犯罪嫌疑人接受帮助、下台阶和宽恕与自我宽恕的必要情绪,是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动摇和选择的必要情绪。

悲伤,是犯罪嫌疑人表示对结果无力挽回的情绪,悲伤的时候需要别人的抚慰,理解,帮助,宽恕,是犯罪嫌疑人决定供述的开始。

愉悦,是犯罪嫌疑人有收益或有优越感的情绪,可以让人放松、减轻对抗,可以建立亲密感和信任感,常用于震荡拉扯。

(二)情绪干预方法

1.惊讶

用意外且关心的刺激源,刺激引发惊讶情绪,明示或暗示,敲山震虎,引发通向恐惧的联想空间。

2.厌恶

用主动犯错的方式,刺激引发掉以轻心,或引发纠正的阐述欲望。但不能用人格侮辱、职业轻慢、生理贬低或虐待、特长打压、价值观否定或讽刺等方式,否则会积累厌恶感与排斥感,甚至形成个人恩怨。

3、愤怒

针对案情部分和犯罪嫌疑人强对抗部分,使用压制、辩论、否定、批评等直接针锋相对的方式,逼迫犯罪嫌疑人提升兴奋度和活跃度进行自卫对抗,快速消耗其战备策略和精力。在证明对抗中犯罪嫌疑人是错的,或有失态过分之处后,予以宽慰、包容、原谅,不要揶揄讽刺,要认真的替犯罪嫌疑人担忧,可以快速收服其对抗心理。

4.恐惧

用无法辩驳的逻辑、信息量和证据进行压制,用明示或暗示的联想空间,让犯罪嫌疑人自身产生不利结果的推导判断,进而产生恐惧情绪。

用犯罪嫌疑人所遭受的压力和困境,比如家庭生活的困难、民众舆论的压力、最信任的人的失望,等等,让犯罪嫌疑人自行想象继续抵抗将会面临的问题。

5.悲伤

利用犯罪嫌疑人的生理痛楚、悲凉可怜的境遇、怀才不遇或孤独寂寞等自述内容,示以同情、理解、包容和帮助,强化共情,至可以描述类似经历以示认同。对犯罪嫌疑人的口误、冲动失误、无力答复等明显错误,通过提醒和批评,激发后悔感。使用周密的证据和逻辑,挫败其对抗策略和努力,反复在小回合中取胜,逐渐建立和积累其挫败感。最终,在引发犯罪嫌疑人产生对所犯罪行的犯罪感、违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愧疚感,等等。

6.愉悦

用细节进行认同和赞扬,对价值观进行趋同表示,对所关心的表示关心对所排斥的表示排斥,可以激发愉悦和亲近感,进而建立人际信任。

(三)情绪控制方法

1.控制惊讶

识别犯罪嫌疑人用故作镇定掩饰惊讶,发现有压力的谈话线索。

识别和防止犯罪嫌疑人用假装惊讶进行表演和欺骗。

2.控制厌恶

在核心案情的交谈中,如遇犯罪嫌疑人产生厌恶,应当加大讯问的压力,包括态度、密度和信息的重要性,甚至采取生理姿态的约束和规定,共同强迫犯罪嫌疑人遵守我方要求,正面承受讯问压力。此时,不能让犯罪嫌疑人按照自己的喜恶决定谈话方式,必须遵循我方约束和要求,甚至可以激发激烈对抗。

在非核心案情的交谈中,如遇犯罪嫌疑人产生厌恶,可以再所谈话题范畴内,最多追加三局后,悄悄结束,改换其他话题重新建立对话。不要积累犯罪嫌疑人在无关紧要时刻所产生的厌恶情绪。

3.控制愤怒

第一,不要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用斗争的心态和方式与犯罪嫌疑人产生针锋相对的进攻,不要让犯罪嫌疑人在非涉案问题上产生愤怒,否则会大幅加深心理沟壑,很难建立人际信任。

第二,在涉案问题上,要引导、允许甚至欢迎犯罪嫌疑人产生愤怒的进攻和自我保护。实际上,犯罪嫌疑人一直在等待这一时刻,即用自己准备好的应对策略来和侦查人员对决。只要我们情绪刺激到位,问题问到位,犯罪嫌疑人非常愿意把。绝招。都亮出来,毕竟已经准备很久了。

第三,出现大密度信息和策略的攻防后,办案人员要保持战略和战术的冷静,不要情绪失控,要'理性内核、强势外壳'的与犯罪嫌疑人正面开战,将其所准备的道理、逻辑、预案全部击穿、压制住。

第四,犯罪嫌疑人在没有决定供述前,即使是小回合失败,也不会承认犯罪事实,而会使用大量沉默、抵赖等方式勉强滑过。为提高效率,办案人员可以在小回合结束时不必穷追猛打,强迫犯罪嫌疑人承认,但务必明示对方,这一回合的所有问题,你理屈词穷,或者你在说谎。

第五,切忌在取得小回合胜利后表现出得意洋洋,或者嫌弃鄙视('如都这样了还不认,你还有种吗了')否则会加大后续讯问难度。唯一要表现出的,是对犯罪嫌疑人前途的焦虑,以及对他态度的批评。

4.控制恐惧

犯罪嫌疑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情绪,可能表现为不安、尴尬、局促、害怕、担心、焦虑,等等,这些都是恐惧情绪的表现。

在不重要的问题上,出现恐惧情绪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时机,此时给予理解、支持、帮助和宽慰,可以快速建立犯罪嫌疑人的亲近感和安全感。

在重要的涉案问题上,出现恐惧情绪是开始突破的最佳时机,此时要注意做到两点第一,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第二,加大压力,将交流的焦点集中在犯罪嫌疑人害怕的点,连续深挖问题,要求他思考两种可能性(供和不供),施以证据和证人证言等强力证据,并提供适当的'利益交换'进行驱动。

5.控制悲伤

利用嫌疑人的生理痛楚、悲凉可怜的境遇、怀才不遇或孤独寂寞感受,以及经过对抗磨合之后积累的挫败感、后悔感、犯罪感、违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愧疚感等,示以理解、认同和心理支持,可以快速建立人际亲密感和信任感。此时,进行劝服和供述的心理建设和引导,是最佳时机。

6.控制愉悦

犯罪嫌疑人出现愉悦感、认同感、骄傲感、得意感,都是愉悦情绪的表现。

策略性的制造愉悦,可以实现两个目的和控制手段。可以刺激引发嫌疑人的疏忽大意,让他得意忘形,然后实施心理震荡和证据证伪。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简称为'折颈死'。

'折颈死'手法一,即在其得意和疏忽的时候,突然开始高压讯问方式,用态度和信息量进行压制,造成犯罪嫌疑人心理震荡,产生愤怒或者恐惧情绪,至可以产生悲伤情绪。

'折颈死'手法二,即在犯罪嫌疑人放松警惕戒备,开始胡说八道不够谨慎的时候,突然找到逻辑矛盾或者与证据相违背的说谎点,直接质问并要求解释,或者直接否定,可以让犯罪嫌疑人在小回合中毫无还手之力。

四、微反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经过前述分析,我们知悉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特点和经常遇到的困难,也介绍了心理应激微反应监控犯罪嫌疑人真实心态的方法,可知心理应激微反应可以解决职务犯罪讯问过程中的三个重点和难点:

(一)掌控嫌疑人真实心态

无论嫌疑人的表述逻辑有多么周密自洽,内容有多么生动,表情和强调听起来有多么可信,假话的含量在讯问过程中始终非常大,这一点源自两个原因:其一是上文中解析过的职务犯罪特点;其二是人的大脑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控制自己的语言。

通过研究认知心理学可知,人的大脑皮层,可以通过理性思维,100%控制自己要说出口的语言,包括对内容的组织整理,对音量频率的输出控制,包括节奏和速度,以及配合语言的表情和动作。如果没有干扰的话,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提前准备好的假话,但听起来在内容和逻辑方面找不到任何破绽。如果只用语言来进行交流和对抗,效率必然很低,并且还有可能失败,这也一直是职务犯罪讯问的难点之一。

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情绪进行交流。

情绪是一种反应机制,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处理机制,用于应对外界施加于人体的刺激,包括生理刺激和心里刺激。大脑对于情绪反应除了能进行少量干预之外,大部分情绪表现都无法被大脑控制,会自然流露出来。心理应激微反应可以准确分析这些情绪反应,找到犯罪嫌疑人的'真实'。

多了这一条通道的判断和辅助,坐在侦查人员对面的犯罪嫌疑人,就接近半透明状态。犯罪嫌疑人说谎,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犯罪嫌疑人内心紧张表面沉静,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抓住机会应对犯罪嫌疑人内心跋扈表面低声下气,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看穿。

(二)减少侦查方犯错的次数

在讯问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侦查人员的感受和表达。任何一点示弱的表现,比如叹气、低头、视线混乱或者言语迟滞,都有可能被犯罪嫌疑人捕捉到从而强化自己的对抗心理。在掌握了心理应激微反应方法后,也可以有效规范和控制侦查人员的行为,尽量不犯错误,始终保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优势,也让犯罪嫌疑人自始至终知道自己无法蒙混过关。

(三)抓住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细微变化,避免贻误战机

在传统的讯问方法中,由于犯罪嫌疑人的掩饰,可能遇到贻误战机的情况。在犯罪嫌疑人敏感的时候离开话题,在犯罪嫌疑人想要说话的时候打断跳转,在犯罪嫌疑人害怕焦虑的时候侮辱批判,在犯罪嫌疑人恐慌的时候却突然开始新的问题,等等。这些特别的状态,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很可能通过抓准这些机会,使用正确的应对策略,形成步步为营的突破。

通过学习和使用心理应激微反应的分析方法,以及针对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干预和控制策略,可以抓住犯罪嫌疑人更多的细微心理变化,并把他们从掩饰的外壳里揪出来,扩大为推进讯问进程的关键点。

综上,在保证常规侦查讯问的流程基础上,添加使用心理应激微反应的辅助判断和讯问策略,可以实现提高讯问效率的目的。注意,因为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存在一种神技,能保证犯罪嫌疑人供述,也无法保证其通用性。心理应激微反应方法的应用,目标就是为了提高预审的效率,加快进度、节省时间、减少犯错,让供述来得更加顺利也更加早,让案件侦查能够更加流畅,也让侦查员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休息,而不是无谓消耗。

 

原文载《反渎职侵权实务讲堂》,霍亚鹏,缪树权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本文作者:姜振宇,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P183——1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