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1.痰饮(饮停胃肠):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本证引用资料

2.悬饮(水流胁下):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致使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失和;若饮阴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本证引用资料

3.溢饮(溢于肢体):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而发为病。(如表寒里热者,参考风水表实证)小青龙汤。本证引用资料

4.支饮(支撑胸肺):多由受寒或恣意饮冷伤肺,始则咳嗽,久而致喘,肺气日损,耗损阳、阳气,气不布津,水津转为痰饮,支撑胸膈,上逆迫肺。本证引用资料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诊断依据
  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
  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
  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膈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证治概要
  悬饮的病位在肺与胸胁,与肝密切相关。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乘袭,肺失宣降,通调不利,气不布津,津停为饮,聚于胸胁而发病。初期以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为主;中期以饮停胸胁,肺失宣通为多;后期饮邪虽祛,肺络不畅,或气阴两伤。本病的治疗当以攻逐水饮为大法,针对邪郁、饮停、气滞、阴伤的轻重主次,分别予以和解少阳、利水逐饮、理气和络、益气养阴等。若饮停胸腔过多,而见气息喘促不已者,当配合采用抽取胸腔积液等法,以救其急,慎防喘脱亡阳之变。
  分证选方
  一、邪郁少阳证
  【主症】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常用方】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
  柴胡lOg,黄芩5g,半夏5g,枳壳5g,桔梗5g,瓜蒌仁5g,青皮3g,杏仁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恶寒发热,可酌加紫苏叶、杏仁、桑叶、荆芥以疏解表邪。
  2.咳逆气急,可酌加白芥子、桑白皮、苏子、莱菔子,以降气止咳平喘。
  3.胁痛,可酌加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4.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可加黄连与半夏合伍,以辛开苦泄。
  5.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可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以清热宣肺化痰。
  【按语】
  1.本方为和解疏利之剂,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
  2.本方所用药物多辛香,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
  【参用方】
  1.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3g,半夏9g,黄连2g,桔梗3g,黄芩5g,瓜蒌15g,枳实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剂。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
  主治:悬饮病少阳证。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急性胸膜炎30例,病程多在1~3天内。 结果:全部治愈。疗程2~11天[1】。
  2.柴胡枳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4g,枳壳5g,半夏5g,生姜3g,黄芩49,桔梗39,橘皮59,雨前茶39。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和解透表,畅利胸膈。主治:悬饮者,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
  二、饮停胸胁证
  【主症】 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治法】逐水祛饮。
  【常用方】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辨证加减】
  1.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可加薤白、杏仁、葶苈子、白芥子、苏子、椒目,或加服椒目瓜蒌汤,以宽胸降气,化痰逐饮。
  2.兼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者,可加黄芩、生大黄,或改服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
  3.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可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
  4.胸胁胀满疼痛者,可酌加香附、川芎、枳壳、瓜蒌皮,以理气和络。
  【按语】
  1.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且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适用于水饮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而正气未虚之体。
  2.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3.如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不可一味峻攻。
  4.本方宜用枣汤送服。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下及其毒性,使之下而不伤正。
  5.服用本方,剂量以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2~3日再服。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6.据报道:采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28例,观察胸水吸收状况。结果:胸水在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内吸收者6例【2】。
  【参用方】
  1.椒目瓜蒌汤(《医醇媵义》):椒目50粒,瓜萎15g,桑皮6g,葶苈子6g,化橘红3g,半夏4g,茯苓6g,苏子4g,蒺藜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逐水祛饮。主治:悬饮者,水流胁下,肝气拂逆,肺失清肃,咳而引痛。
  2.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lOg,芒硝lOg,甘遂1g。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每日早晨空腹时服。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悬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观察6例。结果: 4例少量胸水患者服1~3剂后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剂后胸水消失,其他症状如发热、胸痛、盗汗、气短等也随之消失。
  3.胸渗丸(《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大戟4.5g,甘遂4.5g,葶苈子15g,薤白头30g,浙贝母15g,桔梗6g,白芥子5g,丹参30g,参三七15g。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日2次,每服3g,用黄芪煎汤送服。功用:利水逐饮,降逆化瘀。主治:悬饮病,饮停胸肋,胸胁胀满,喘促。据报道:采用胸渗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到大量胸腔积液8例,一周内全部治愈。
  4.柴苓汤(《景岳全书》):白术lOg,茯苓20g,柴胡6g,猪苓20g,黄芩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利水。主治:胸胁胀满,喘息,发热口渴,口苦等症。据报道:运用本方提取剂,每日9g。治疗癌性腹膜炎腹水6例,均由恶性肿瘤引起,年龄33~75岁。结果:服后患者状况良好,未见副作用。腹胀、下肢水肿减轻,尿量有所增加。虽未有明显的预后改善,但可使患者完成全身性化疗【5]。
  三、肺络不畅证
  【主症】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络。
  【常用方】 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香附99,旋覆花9g,苏子9g,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川芎、延胡索、川I楝子、瓜萎皮、杏仁,以加强理气止痛,宣降肺气之功。
  2.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可加瓜蒌、枳壳、郁金、贝母,以化痰解郁,宽胸利气o
  3.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可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改用膈下逐瘀汤,以化瘀通络。
  4.水饮不净者,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椒目、葶苈子,以利湿化饮。
  5.干咳痰少、胸胁牵引而痛者,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贝母、杏仁、瓜蒌皮,以养阴润肺止咳。
  6.兼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者,可酌加地骨皮、炙鳖甲、知母、青蒿,以滋阴清热。
  【按语】
  1.本方偏于辛香温燥,不宜过量久服,恐有耗气伤阴之弊。
  2.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疗效。旋覆花宜包煎。
  【参用方】
  1.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桃仁各6g,丹皮、赤芍各9g,乌药、延胡索、甘草各6g,香附3g,红花、枳壳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胸胁膈下。据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胸膜粘连60例,病程在2~21年,服药32--64剂。结果: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2.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15g,延胡索15g,蒲黄15g,赤芍药15g,肉桂5g,片姜黄9g,乳香9g,没药9g,木香9g,甘草6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温服。功用:行气活血,逐饮止痛。主治:悬饮病,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时发时止等。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