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太极拳体会

 沧海一粟1951 2018-04-12

初学太极拳体会

浅谈初学杨式太极拳体会

学习太极拳“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通;不可心燥气浮,急于求成”。学习杨式太极拳要从松静入手,平心静气,讲究松、静、稳、匀、缓、合、连。长期坚持不懈,只要有恒,总会有所得。“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也就是说练拳必须明白太极拳的拳理和要意,给自己找准方向和目标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不要盲目的随心所欲,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练拳时心里要做到明明白白,每动每势交代清清楚楚,心情舒畅安逸,神情泰然自诺,由浅入深,而后找内劲,分阴阳,接触推手等。悉心专研,久练纯熟,渐生趣味,将来定能在太极拳方面受益。

一、  要有恒心

习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身心运动,也是一种好学难练的的运动。以往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初学应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

练好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收效。这就需要习练者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即树立持久习练的恒心;收效缓慢的耐心;相信自己终究能练好的自信心。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

二、  要善于用心

太极拳是一项崇尚自然的身心运动,强调用意不用力。与其他的健身运动有着很大的区别,要求外固精神,内求安舒,不用蛮力,平心静养。每个动作都要以脚、腿、腰、肩、手,节节松放出去,外形上做到松沉柔顺;内里中要做到阴阳互动;体用时能听化拿发。要在习练过程中悉心体会其中的哲理。本人认为练太极拳可分为四种形式或四个阶段:即体练、心练、意练、神练。

体练:初学者要按照老师要求,规规矩矩的做好每一招一式,做到松柔圆活,舒展大方,行拳如行云流水,充分展示太极拳的韵味和魅力,达到舒展筋骨,修身养性的健身效果。

心练:在对太极拳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求松沉;寻柔顺;知阴阳;找劲路。练拳时多用脑去想,悉心揣摩,用心去做。对每招每式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通过较长时间训练,体会行拳有阻力;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拔腿如出泥的感觉。每一式的开与合、收与放、内与外、静与动的阴阳调和与转换是否符合太极拳理的要求。有没有做到松沉劲上身,阴阳相济,虚实分清。

意练:是通过进一步的对太极拳的理解,从感知上、体用上、意念上去体会太极拳的内涵。同时结合推手练习,进一步理解太极拳套路中的劲路,反之把套路中的劲路带到推手中的感受。在感受中体会劲怎么走,力怎么用,劲怎么接,怎么听化拿发打。如何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神练:这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到达了这个层次,外型和规矩都不是很重要的了,这时的阴阳转换已经达到了本能和自然反应的程度,一切随心所欲,化、拿、发、打已经不在是自己主观意识,已经形成了自然反应,总之已超出了自身意与形的局限,推手也能做到收发自如,结济神明。

三、要体会太极拳的趣味性

习练太极拳如果方法不当,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久之易生枯燥、油滑和弊病,导致技艺的进步缓慢甚至没有进步,慢慢的就容易缺乏兴趣,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这就需要练者要把盘架、桩功、推手结合起来锻炼,从中体味太极拳的“巧”字,看到太极拳的神奇和奥妙之处,认为太极拳原来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并有心去寻找其奇妙所在,练拳为何用意不用力,推手为何小力胜大力,阴阳虚实千变万化,有趣而生动,从而增加锻炼的趣味性,才能够做到长期坚持而不感到乏味。

四、  要基本知道阴阳平衡关系及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主要是体现阴阳互动转换方面,讲究阴阳平恒同时存在但又互不抵消。在太极拳中,要从两纲八字去理解,即阴阳、虚实、内外、开合、收放。在这里阴阳是纲。在一个动作完成过程中有阴必有阳,有虚必有实,有开必有合,有收必有放,有蓄必有发等等。这些阴阳、虚实、开合、收放、蓄发等要在招式运行中表现出来,外动肢体呈现支撑八面,内动体现阴阳平衡。有的动作是阳动而走阴劲,有的动作是阴动而走阳劲。如野马分鬃和斜飞式:前臂为走阳劲而阴动,主要体现以身为轴的转化,后手为走阴劲而阳动,体现按采催动全身的转动。在运化过程中,有上必有下(上开下合、上合下开)、有内必有外(内虚外实、内实外虚),在运行中体现阴阳虚实变化,开放收合有续,从而达到运化自如,柔顺有韵,克服呆板,避免双重的效果。

五、  要通过推手提高对太极拳的理解

太极拳原本是一种武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招式都有特定的攻防含义,所以,练太极拳就要从它的本意去理解。如果说练盘架子是练体,那么推手就是练用。练推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推手中能舍己从人最为重要,练推手还要树立只求走化,不求对抗的思想意识,通过推手逐渐弄懂听化拿发的劲路,把走架中的阴阳虚实变化应用在推手中,才能慢慢理解太极拳的真意。在推手中听、化、拿、发,听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听,一切都无从谈起。所谓“发之不中皆因为拿之不准;拿之不准皆因为化之不开;化之不开皆因为听之不清”,即听不清就化不开;化不开就拿不住;拿不住就发不出。另外,推手中还应注意要有折叠和时间差,折叠就是引蓄过程,时间差就是蓄发过程。如果没有时间差,引蓄就容易被对方跟进,发放就容易出现顶抗和用蛮力的现象。

推手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如曲蓄直发,直蓄曲发,无蓄不发,无引不发,阴阳互动,直横相克等,包含了许多太极拳的哲理,这都需要习练者在实践中去慢慢去体味。只有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由心知逐渐达到身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六、要练一点桩功

什么叫太极拳?这是一个很广意的概念,它包含了套路、推手和桩功的综合功夫。所以,要想把太极拳练到一定层次,桩功是不可缺少的。站桩也要注重阴阳虚实。桩功可分为无极桩、松沉桩、川字桩等,太极拳的站桩如同往钱罐里存钱,日集月累就有了资本,到用时才能心中有底。初站桩时应以松静入手,意气放松下沉,久之达到勿忘勿我的地步。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再加以意念,达到外静内动的效果。我把桩功分为三层:体站、意站、神站。体站是练养生、找松沉、去僵劲,外静内静;意站是心练拳、思推手、想运化,外静内动;神练是练精化气、亦阴亦阳、无阴无阳、无静无动、无形无象。

七、要通过交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要想不断提高太极拳的技艺,与人互相交流是不可缺少的。有人说太极拳有十成功夫:三层为师承;三层为自练;四层为与人交流所得,可见与人交流是多么的重要。与拳友经常交流练拳的体会和感受,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缺点并加以更正,通过推手相互感知对方的劲路,是提高太极拳技艺和促进自身进步的一项有效手段,通过交流弄懂听、化、拿、发的关系和技巧,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感知,使自己少走弯路,不断进步。

八、要由心知慢慢变为身知

太极拳通过心知练到身知,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知就是明拳理。练拳必须首先做到心知,心不知则道不明,没有心知就会导致盲练,就会偏离拳理而走向歧途。只有心知,练拳时才能做到明明白白,一招一式交代清楚。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明拳理逐步练到用拳理,久练则达到身知。

 九、要知道“两纲”“八字”“关键词”

从十几年的练拳体会中,我认为弄懂太极拳的关键词语是学好太极拳的捷径,弄懂这些关键词的意思以及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和体现,太极拳就不显得那么神秘了,所剩下的就是要一门心思的苦练了。

两纲:阴阳。

八字:虚实、内外、开合、收放,

关键词:阴阳相济、虚实分清、松腰落胯、裹裆敛臀、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节节贯穿、重心、轴心、端引、引化、折叠、蓄发、双重、时间差。

1、  在太极拳中,阴阳是总纲、是前提。所有的运化都离不开阴阳,所有的理解都要从阴阳入手,理解了阴阳也就理解了太极拳。

2、     虚实、内外、开合、收放这八个字,是阴阳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形式,所有的运化都包含在这八个字之中。

3、   关键词是对“两纲八字”的细解。

阴阳相济:说明阴阳虽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又是一个整体,阴阳是相互接济的,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阴由极弱越来越走向极强时,阳同时由极强越来越走向极弱,反之当阳由极弱越来越走向极强时,阴同时由极强越来越走向极弱。所以阴阳是相互对立的整体,阴中有阳而阳中有阴,只不过在一个整体中阴阳的强弱是对立存在的。

虚实分清:在太极拳中虚就是虚 ,要虚净。实就是实,要全实。虚实不清就容易出现双重。虚实和阴阳在理解上最为接近,但又有所不同,虚实是表象的,阴阳是内在的。所谓虚中有实而实中有虚指的是内在的阴阳互换而不是表象的拖泥带水。

松腰落胯:松腰即两腰眼(两肾)放松下沉,落胯为大腿内侧打开随尾闾松开下沉。

裹裆敛臀:裆是指大腿腹股沟的内侧,臀是指尾闾。裹裆可以从婴儿裹尿布的感觉去理解,裹裆自然也就敛臀了。

虚领顶劲:是指下颏微收,头顶百会微领上悬。

含胸拔背:是指胸如两扇门向内开,意气往下松落至涌泉穴,背部自然形成撑圆状(不能硬撑),胸空腹实,正所谓“含胸自然能拔背”。

节节贯穿:是指太极拳的每一劲的发出都是由根一节一节的传递到稍节的过程,这种传递是瞬间完成的,从外表看是一个整体劲,实际上这里面含有一定的时间差。这样就不难理解“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理了。

重心:是指身体重量的垂直中心线和重力落地点。

轴心:是指身体在动态转换力点和支点的中轴连线。

端引:是仿佛有一种外力微微的牵拉自己的指尖在运行。

引化:引是引领,化是化开。对方的来劲要随着我引领的方向走,做到不丢不顶,舍己从人。

折叠:是在接来力和去力的转换中,全身迅速松力下沉至于脚下,自然塌腰迭腹,实际是一种蓄力的方式。

蓄发:力无引不发,无蓄不发,无引无蓄容易出现顶抗硬拙,力发的不巧,不属于太极劲。

双重:是指虚实不清,力点和重心均多处并存,致使转换不灵而受滞于人。

时间差:是指在引化和蓄发的转换期间节奏上出现瞬间的时间差。如双手在引化未尽的同时(阴劲未尽),脚与腿已经做好了蓄发的准备(阳劲已始),待对方来劲将尽,随即而出。

十、怎样解决练拳中的膝盖疼痛问题

    有不少人在练拳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膝盖疼痛,而且往往发生在右腿膝盖髌骨靠下点或膝盖内侧的关节处,本人就有过经历,这两个疼点的部位不同是因为所发生的原因不同。髌骨疼痛是因为膝盖长期受重压,膝盖超过脚尖过度受力所致。膝内侧关节疼痛是因为练拳时膝盖和脚尖不能保持垂直和方向不一致所致,如在做白鹤晾翅和海底针时,膝盖和脚尖长期处在扭曲受力的状态下导致疼痛。解决办法是:

  1、练拳时不要强求低矮架。拳架过于低矮一是不利于放松和走活。二是膝部长期受力过重易受损伤。太极拳是一项崇尚自然的运动,一般在练拳时,两腿微曲,以自然舒适、膝盖不过脚尖为宜。

  2、练拳时任何时候、任何动作,都要使膝盖与脚尖保持在同一方向上,从膝前方看,大腿、膝盖、小腿、脚踝、脚尖要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无任何扭曲现象。

  3、练拳时保持立身中正,单脚受力时,重心由百会穴、腹股沟、涌泉穴三点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与地面垂直,这样一是分散了身体的受力点,减缓了膝盖的压力。二是重心稍后移,膝盖也不易过脚尖。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和瑰宝,其精髓博大精深。本人作为一个杨式太极拳的初学者和爱好者,通过十多年的习练经历,在此与拳友门表白一点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其中不免受老一辈的名家的理论的影响,少有借鉴之嫌,其大都为自己所识,难免有些片面理解和谬误之处,还望看者给予指点,其目的是与太极拳有缘者共同探究以达共勉。另外还要感谢胡庆付老师,是他言传身教让我们十几年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虽未大成却也少有所得。我认为:太极拳深不可测,能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生活在趣味、探讨、进步之中,今生足矣。


 【链接】


太极拳帮学提示诀(草稿)


    我把学练杨式太极拳分为四个阶段:即体练、心练、意练、和对练。只要初学这者有恒心、细心、耐心和信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一、                                                            体练:静心慢练 蓄精养神

关键词:大开大合;上下相随;沉肩坠肘;松腰落胯;不用拙力;腰胯平推。

一始全身都要动;要到上下全都到;

腰胯平推垂尾闾;启承转合要记牢。

 

指尖微领有端引;下颏微收有虚灵;

松开全身运抽丝;松沉柔顺有神韵

 

二、                                                  心练:分清虚实 走出松沉

关键词:明拳理;分虚实;有阻力;运开合;劲放长;走松沉。

胸门内开气松沉;行拳犹如水中行;

四指为稍不自动;阴阳虚实要分清。

 

阴阳必须要相济;虚实变化在互换;

相互转换要平衡;运到终点折回转。

 

三、                                                  意练(含推手):只求走化 不求对抗

关键词:其根在脚;节节贯穿;折叠转换;有虚有实;

直来曲去;曲来直发;无引无蓄不发。

开合收放运走化;折叠转换有时差;

阴阳互换要领会;无引无蓄不拿发。

 

全身放松是基础;棚劲不丢是灵魂;

虚实转换是根本;抓住时机是保证。

 

四、      对练(推手):避实就虚 以虚带实

关键词:虚实;引蓄;折叠;双重;重心;轴心;时间差。由听而问、而引、而蓄、而发。发之不中皆因为拿之不准;拿之不准皆因为化之不开;化之不开皆因为听之不清。

有松有棚有虚实;无顶无抗无双重;

折叠转换含引化;发人巧用时间差。

 

迎力不能点对点;找准中心寻根缘;

脚根发力涌劲整;直横相克能占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