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痰凝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所表现出来的局部有肿块,情志抑郁,苔薄白,脉弦滑等一类病证。根据病变脏腑不同,其证候类型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病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横逆犯脾。 病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克脾土,情志不畅,所愿不遂,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气郁则瘀;肝郁克犯脾土,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则乳房肿块皮色不变,胸闷胁胀;痰凝互结于颈部则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痰凝互结于其他部位时肿块为单个肿块柔暖如绵,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痰凝互结于附睾部,则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轻微触痛,或牵引少腹不适局部有肿块,情志抑郁,苔薄白,脉弦滑为其特征。 辩证要点:局部有肿块,情志抑郁,食欲不振,或胸闷、头晕,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肝郁痰凝证 乳岩(乳癌) 临床表现:乳房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常用方剂: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常用中药:瓜蒌、当归、乳香、没药、白芍、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蝎、白术、茯苓、郁金、 香附、天葵子。 乳癌的治疗:柴胡、防已、黄芩、郁金、龙胆草、黄连、白芍、阿胶、瓦楞子、牡蛎、紫根、酸枣仁、知母、川芎、炮附子、细辛、半夏 肝郁痰凝证 乳癖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常用方剂:逍遥蒌贝散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瓜蒌、贝母、半夏、南星、生牡蛎、山慈菇。 肝郁痰凝证 气瘿 临床表现: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不红、不热,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如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常用方剂: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当归、芍药、薄荷、茯苓、生姜、大枣、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青皮、陈皮、川芎、连翘、甘草。 肝郁痰凝证 肉瘤 临床表现: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绵,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舌淡,苔白,脉滑。 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常用方剂: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 常用中药:陈皮、赤茯苓、乌药、川芎、当归、白芍、香附、青皮、甘草、木香、陈皮、半夏、僵蚕(炒)、川黄连。 肝郁痰凝证 子痈 临床表现: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轻微触痛,或牵引少腹不适;多无全身症状;舌痰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常用方剂:橘核丸加减。 常用中药: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 肝郁痰凝证 失荣 临床表现:颈部或耳前后肿块如栗,顶突根深,质地坚硬,皮色不变;伴胸胁闷胀,情绪急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常用方药:开郁散加减。 常用药:白芍、当归、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蝎、白术、茯苓、郁金、香附、天葵子。 常用腧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 预防: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2.发现肿大淋巴结或肿块时,应高度重视,积极寻找原发病灶,及早确定病变性质。 本病若早期诊断,病情较轻,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本病病程较长,常达数年,肿块的生长和发展多为间歇性,常在经前加剧,也可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缓解。并且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 ‘子孙满堂’ 推荐阅读;30篇 ![]() ![]() |
|
来自: 子孙满堂康复师 > 《乳腺外科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