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篇/阳明的实证/小承气汤适应证(热盛伤津,津伤化燥) 下面我们看小承气汤适应证。第213条, 这一条所描述的过程,就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的过程。 “阳明病”- 是指的里有热的阳明病。 “其人多汗” - 是热迫津液外越,所以仲景说,“以”就是因为,为什么多汗呢?是因为津液被热邪逼迫外越,所以他多汗。津液外越就导致了胃中燥,这就是汗出伤津,或者说热盛伤津。 “胃中燥,大便必硬”- 胃中燥,热与肠胃中糟粕相结,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 大便硬,阳明燥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言的功能失常,硬则谵语,这就出现了谵语的证候,所以大便硬、燥热内结是谵语的原因。 “小承气汤主之”- 用小承气汤来治疗这种阳明燥热阻结的大便硬。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吃了一次药,谵语已经消失了的,就不要再吃了。 第214条, “谵语发潮热”- 这应当是典型的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因为发潮热本身提示了阳明热邪和糟粕相结,热邪内收内敛内聚,所以它才日晡所发潮热,但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应当是脉沉实,现在脉滑而疾,脉滑而疾说明热邪敛结的程度并不重,因此这一条症状象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但脉不象,仲景为了慎重起见,就用小承气汤来试试。 “因与承气汤一升”- “因”就是就,就给他用一升小承气汤。为什么在这里提出一升呢?我们前面看一看小承气汤一次吃多少? 通常情况下,小承气汤一次只喝六各。可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第214条,它却说“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一次要吃一升小承气汤,这比通常的六各多接近一倍,这叫一方二法。 一个方子在服用量上有多少的区别,为什么要增加量呢?因为这个病,谵语潮热象大承气汤证,只不过因为它脉滑而疾,而不是沉实的,就是脉象不象。仲景为了小心起见,不用大承气汤,而用小承气汤,但是毕竟病情比较重,就把小承气汤的量给增加了。 我们这次研究生入学考试,不知道谁出的题,就有一道题说,谈谈小承气汤一方二法的方法。好多考试的人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根本就没有理解这道题,所谓一方二法,就是小承气汤的一个方子,在服用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常的剂量,一次服六各。一种是特殊的剂量,一次服一升。 我们接着看,给他用小承气汤一升以后, “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 吃完这个药以后,听到了肚子里咕噜咕噜响,甚至有排气,大便没有下来,那你再给他吃一升。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如果大便通了以后,第二天又出现了不大便,这个时候脉象出现了一些涩象,提示了这个继发性的不大便,它不是燥热阻结,而是阴液不足,所以张仲景说这是里虚,那么这种不大便用通腑的方法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用通腑的方法是比较难以解决问题的。 “不可更与承气汤”- 更就是再,不能够再给他用承气汤来攻下了。 中间说的一段话, 吃完小承气汤为什么会什么反应也没有? 可是我想我们一个正常的人,吃完下承气汤会怎么样,会转气不会,肯定是连气带粪便一块下来了。一个正常的人有燥屎吗?因为他的前提是说有燥屎的才转气,没有燥屎的不转气,我们正常人没有燥屎照样可以转气,所以我对这一点的解释是一直感到不能够理解。 第250条, 这个病是个太阳病,在治疗的过程中伤了津液,津伤化燥,邪气入里,燥热相结,出现了阳明腑实证。 里热盛不盛呢?不是特别盛, “微烦”- 提示了有里热,但是这个热并不盛。 “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只不过里热逼迫津液偏渗,表现了小便数,小便次数多,量也多,结果就造成了大便硬。所以大便因硬者,大便就造成了硬结。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这个时候以通便为主,用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我们就谈完了。 (笔记者注,附上小承气汤方及方解: * 小承气汤,用枳实、厚朴来促进肠蠕动,来增加肠道的张力,再加上大黄,也是起一点泻热的作用,这样的话就很好的起到了通腑、通便的效果。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伤寒论》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