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黄褐斑伴月经量少,为肝脾不和气滞血瘀之证。治以温经汤加味疏肝理脾、行气活瘀。 关某,女,40岁。医案编号:055Q112 初诊:2009年5月15日。 面部黄褐斑20余年,伴月经量少。 素体皮肤敏感,太阳照射时间略久,皮肤即感不适。20年前化妆品使用不当,日晒后颧骨及眉骨附近出现片状红斑,皮肤受损呈瘢痕状,现颜色不断加重,颜色呈灰黑。曾多方求医治疗及购买多种祛斑精华,效果欠佳,遂来诊。现颧骨部片状色斑,平素急躁易怒,食欲尚可,食辛辣食物后易上火,大便调,小便黄,月经量少,行经腹痛,血块。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缓。2006年B超提示:子宫肌瘤。此为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可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气机紊乱,气血失和,气血郁结,不营荣于面,面部失去气血荣润,浊气停留,化热瘀滞,积郁面部,则褐斑形成。中医诊断:黧黑斑,证属肝脾不和,法当疏肝理脾、行气活瘀。方拟温经汤加味。 处方: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吴茱萸6g,川芎20g,干姜6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0g,丹皮15g,生地20g,麦冬10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竹叶15g,白芷10g,茯苓20g,白僵蚕10g,白蒺藜15g,白附子10g,白芨10g。6剂,水煎服。 嘱其避免日晒,畅情志,因皮肤受损禁用功效型祛斑霜。 二诊(2009年5月22日):服上方平和,月经量少,腰酸困,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缓。上方加柴胡15g,黄芩12g。12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6月5日):服上方病情稳定,面部色斑颜色,稍有变淡,现时觉心下痞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缓。上方调干姜10g,附子6g,黄连15g。6剂,水煎服。 四诊(2009年6月12日):服上方平和,自觉面色萎黄加重,心下痞满。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去黄芩,加鳖甲15g。6剂,水煎服。 五诊(2009年6月19日)服上方胃痞不适消失,饮食二便可,精神可,面部色斑有所改善。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干姜15g。6剂,水煎服。 六诊(2009年6月26日)服上方可,面部色斑颜色明显变淡,瘢痕状已不明显。月经至,月经量少,无腹痛、血块。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桂枝20g,加玄参15g牡蛎20g。6剂,研磨制水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黄褐斑多由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郁化火,脾虚不能生化精微,以致血弱不华,火燥结滞淤于面部。女人以血为本,气机通利,血气通达,则不瘀。本案患者因情志因素致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导致颜面气血失和;加之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同时肾阳不足,肾精亏虚,均可导致气血失和,不能不荣于面,面部失去气血荣润,化热瘀滞,积郁面部,形成褐斑。治以疏肝理脾,行气活瘀。方选温经汤,取其具有温补肝脾,气血双补,行瘀活血之功。配麻黄附子细辛汤取其温通行散之功。同时配以七白散以养血活血、润白肌肤。如此以内养外,使肝脾调和,而达到祛斑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