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太极十年感悟

 淮安俞小杰 2018-05-21

我是一名平凡的习武者。太极养生是我的追求,因此感悟也多着眼于养生。讲得对、说得错,均是个人体会,不具广泛性

共享,既是时代潮流,也是鄙人之宿愿。当然,共享的前提是真实。我没兴趣诋毁,亦无时间攻讦嫉妒。因为平凡!

高中时己知血压偏高,差点没让参加高考。当时年轻,又不觉有何异样,遂酒肉穿肠照旧,娱乐至死平常。工作后体检,屡现血压数值狂飚。家人殷嘱,终选太极为伍。好歹坚持了十年,今己知天命。十年曲折是非,不吐不快。

话说太极拳功效惊人,似绝世良医。多年研习,方知此乃无知之谈。谁无知?唉,鄙人呗。太极拳的确有功效,一如当今的鸿茅酒、曹清华薏辛除湿止痛药、各类保健书刊等。错在哪儿?一方面功效无限度被拔高,一方面我们的认知有瑕次。商家嘛,玩儿点文字游戏无妨,主要还是我们无自知自明。很明显,功效不过是辅助作用,否则各家医院岂不门可罗雀?所以,指望打太极拳治病之愿,实乃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切记。

可是,打太极拳对于病情的康得与发展的平稳确确实实有些作用。因为太极拳习练有内壮作用!其功效明显与否,关键在哪儿?在于我们对打太极拳的认知不足以及对养生的认知偏颇。

先说养生。

养生学是一门系统论主导的学问。养生并不是靠哪一方面的优异就能取得显效的。中国养生强调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综合效益,因而它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不仅有中国传统的营养学、药物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社会学、情感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理论体系中,有系统观理论、精气神理论等;其方法体系中,有饮食起居、滋补锻炼等。即使锻炼一项,又有养形与养神、动养与静养、生理预防与心理调适等的不同,从而表现了中国养生的多维度和多层次。各种因素之间的平衡才是你要追求的目标。平衡的原则是尺度。一如太极拳拳谚所说:无过无不及!

养生当属于体育学范畴而不是医学。因为现代医学主要是治己病,而只有体育学才负责治未病。所以在现代社会,体育学倡导全民健身——主动积极的生命养护态度,防患于未然;医学倡导全民医保——似乎是一种消极无奈的应对之举,重在基本保障。显然,“全民健身”比“全民医保”态度更积极一些。因此,我们的古代养生是一种人类超前的最为先进的健康生活理念。

体育运动分竞技运动与养生运动。竞技与养生大相径庭!遗憾的是,现在的“全民健身”中的诸多项目,被“专家”们混为一谈!养生练习中参杂了太多的竞技成分。民间的一些师父们要求弟子或学生出大力,流大汗,拚了老命地习练;带着弟子学生出席各种社会上的各种比赛、各种表演,其目的不外乎是扬名立万罢了!学院派的教授们更是不遗余力地搞各项改革,不把人类极限发挥到极致不算完!请看,他们改编的所谓竞赛套路、参加竞技的运动员们,他们的腿抬到天上去了、跳到太空再落回地面,动作还不能变形,认为这样才能得高分,成为意义上的冠军!要我说,舞蹈与跳高专项练习,恐怕效果来得更快些。更可悲的是掌权的中国官员们竟然手挥大印,认同这些竞技套路并把它们标定为全民健身的推广项目?!曾几何时,中国欲把太极拳等中国武术运动升格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至今未得准许。我不知道奥委会的官员们是如何思维的,但我认同他们裁定的结果!我以为,以奥运更高、更快、更强之精神类比武术健身运动,不伦不类!竞技,想要的是一种精神;健身,欲求的是一种结果。

孙禄堂师祖真的伟大!不是因为先生的身手在民国时期屈指可数,更因为先生开普及拳术健身之先河!理论上,先生率先著述内家拳,遗泽子孙;实践中,先生曾明确学拳打架的另请高明。先生早己洞悉冷兵器时代萎缩的背影!更可贵的是如此高手竟能开明地转换其思维,把吃饭的家伙什转变为内壮体魄的工具!

所以,想作死,玩竞技;要康宁,去健身

再说习拳。

伟大的医学家华佗,依据自己的认识并结合医疗实践活动而创编了著名的五禽戏,由此开了以套路为形式的中国导引养生之先河。所以,武术先贤们留下的各种套路,不失为健身养生的一种手段。

关键是如何操作,也就是怎么练才好?

史上武术理论之丰不必多言。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理论,玄妙得吓人!发展是好事,如同孔子阐述《周易》而作“十翼”,那是“韦绝三编”的结果。民国时期,各领域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名符其实。可现代大师之众,一板砖下去,倒下的差不多全是大师。其身份,不言自明;其言论,汗牛充栋;其内容,玄妙绝伦。参了多少水,只有伪大师们心知肚明。所以,看不明白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沉迷于此。练吧,到了一定程度,先贤们的理论你总能明白一些。这是真话。“经历就是财富”这句话暂且可用作佐证之一吧。

要领,各派先贤所述大致相同。我练孙家拳,孙禄堂师祖的避三害,遵九要,也许是练内家拳的圭臬。我师父张春运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多读点孙禄堂的东西。读是读了,很多同仁是读归读,做归做。我强调的是,要把这些理论用自己的形体表现出来,印证这些理论。我始终相信孙剑云(孙禄堂之女)的话:形正气顺。顺,是太极拳(也可能是所有拳术)之总体要求。要顺,就得协调你身体的各个方面。协调,从三个方面入手:调形、调息、调心。三者三分却统一。顺序是调心、调息、调形。

打太极拳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一个适度的过程,一种愉悦的享受。高、中、低架随舒适而定,只要符合要领行架,就是好拳。所以,打太极拳在总体上首先要有一种状态,一种矛盾统一的状态、一种身心沉浸其中的状态,用这种状态来统领整个练拳过程,然后在这种状态下,做好局部的如沉肩坠肘,松腰松胯等要领。这种状态,孙禄堂先生称其为“中和”。

三调,是身心舒适的必要条件。三调的过程,就是寻求那种打太极拳状态的一种方法。三调的结果,就是“中和”状态的呈现。至于“中和”的概念,它隶属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理解,应是千人各异。因为古先贤们对世界的探索,就是想像加参悟。

调心。其实质是练拳的第一个动作:无极式。都知道无极生太极,可习练时总是不把无极式当回事。拜读一下孙禄堂先生、杨澄甫先生的定型拳照及他们的著述便可了知。如果愿意,你可每天开打前站无极二、三分钟,然后行拳,试试效果如何吧。另一层含义是调意,让意识贯穿行架过程。练拳似有人嘛。动作的角度、动作的作用等皆属意识范畴,要精一执中。精一者,专注也。也可说是精神内守,通过“寻中”、“问中”而达“执中”之状态。

调息。不仅仅是对呼吸的要求,也是行拳节奏的要领。气顺了再打拳,也许更舒服。节奏会影响呼吸,我的体会是随自己的呼吸定节奏。先自然呼吸,后过渡到腹式呼吸。行拳过程中,到底采用哪种呼吸,最好顺其自然,忘了呼吸,心定平稳就好。这也符合避三害之要求吧。《童蒙止观》中说,呼吸是自然现象,就不要追求很多不自然的东西,应纯任自然。正如《中庸》曰:“率性之谓道”。另外,不要为了姿势、气沉丹田等局部要求而刻意呼吸,松字当头,腹内气自腾。再者,作为养生运动,我自以为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为宜。其实,这个要求也是顺乎自然的。收吸出呼,想想平时做事的呼吸,可知此与彼殊途同归。顺便一句,如果习惯了顺式呼吸,呼气时匆忘用意念提会阴部;如果习惯了逆式呼吸,吸气时用意提会阴部。呼气对高血压、肺气肿、青光眼以及头部症状等效果明显,要一呼到底,不要为了增加力度而把气憋在丹田,让气顺其自然,向脚下的涌泉泄去。吸与呼都不要让腹部紧张,因为腹松气自腾”。

调形。九要,是调形的准则。不要相信所谓的练意不练形之说!“诚于中,形于外”就是例证。你如何理解拳理、如何运用行拳要领,你打出的拳的状态会忠实地流露出来。调心中提到的静,不是强静,否则可能形成形气滞。静是离不开外形与内气的,形不正、气不顺,精神自难松静。所以,练拳要守规矩,让规矩来框正你的行拳。练意不练形,只不过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操作中,仅靠平时二、三个小时的习练是远远难臻此境的。

追求自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意识下的自然。

学拳容易习拳难。学拳,仅仅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习拳,恰恰是研磨的过程。行拳过程就是一个雕刻的过程,每一动均一以贯之;习拳过程就是一个参悟的过程,每一趟拳都会有相同或不同的体会。有参必有悟,所以习拳要上心

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理论。我以为这个理论太过深奥。仅从表面上理解,我们在行拳时对行拳的环境、行拳的时辰、行拳的方向、行拳的心境等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山清水秀之地当然是我们打拳的首选,环境美人也美,此时吐故纳新,不亦乐乎?时辰不要太讲究,毕竟我们必得朝九晚五地过生活。早晨8时许,晚上21时前我觉得不错。至于方向,日出朝东,谓之寅宾东日;日落面西,谓之寅饯纳日。这样习练,有可能效果真的不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