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黄宾虹2

 名人书画批发 2018-05-29

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国言成德,欧人言成功;阐明德行者,东方之艺事,矜尚功利者,西方之艺事;意旨不同,而持论异矣。图画肇始,原以羽翼经传,辅助政教,法至良,意至美也。支分流派,至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诸类;一类之中,又有士习、院体,以及江湖、市井技能之异。中国国家得万万知足安乐之人,维持其间,常处於静。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於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故先人作画,必崇士夫,以其蓄道德,能文章,读书余暇,寄情於画,笔墨之际,无非生机,有自然而无勉强也。书画同源;言画法者,先明书法。书法之初,肇於自然。

中国山水画承清代二百来年之疲惫,至黄宾虹先生崛起,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大者,更是中国近代史的明者。以毕生艺术实践,继承发扬,推陈出新,有深厚传统,赋时代特征,其成就系我国山水画史上一个里程碑、堪称一代宗师而无愧。现时:国力俱增、物阜民康、经济发达。国人鉴赏、投资参与趋势之泛。先生画迹当为首宠之一。因价值飚升,故其成交价格、艺术水准、人品、画品、人生经历和学问都成为世人研究、交流之热点。

(一)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以道崇。”

先生青壮年时代,就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直接有所参与,是一位反清志士和爱国主义者。他早年的革命行动和一贯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他的艺术思想的形成,不无联系。例如他说:“中华民族所以翘然于大地之上,而精神浩然长存者,惟其艺术之独特”、“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和“浑厚华滋民族性”等美学原则,都不能说与此无关。

在考古、编辑从书方面,先生自1907年起近30年大多时间从事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和考证鉴定书画古物,和邓秋枚等人编《国粹学报》《神州国光集》并大量收集晋、唐、宋、元、明古画及商周古物,著古文字考释。时著一套160册《美术从书》的出版,自1908年迄1926年止,先后经十余年完成,对保存整理我国传统美术论著方面,贡献很大。同时亦充实了他自己的学养。

在学养方面对画史、画论的研究,亦作了丰富的著述。除《古画微》外,先生自己介绍说:“画谈、画史轶闻,已成四十余册,如文征明衡山集外编、僧弘仁渐江上人遗迹、程邃垢道人、郑旼慕道人……已刊十余种外,释石谿汇稿,有待誉清者三十余种,分时代、州县、画派,综前人论说,择其精者,参以已见,辨其纯驳”(摘《九十杂述》)他的史论颇有精到的见解。二十三岁时问业于国学家汪仲伊,因此宾虹先生的旧学根柢,在青年时代已经打得很好了。

(二)

对古文字的钻探。除了对甲骨和钟鼎文字进行整理外,他在鉨印文字的研究上特别有心得。他以古鉨印文字来与卜辞、金文以及古匋、木简上的文字相印证。用力至勤,积稿至夥。论著有《古印概论》、《周秦印谈》、《龙凤印谈》、《叙摹印》、《古印文字证》、《释傩》、《释绥》、《释墉》、《阳识象形商受觯说》、《图形文字》、《古籀论证》、《古鉨用于新陶器之文字》……此外还有手编《滨虹草堂古鉨印》初、二、三集,《集古鉨印存》、《竹北簃古印存》等印谱问世。最后,吴朴为他编《滨虹草堂鉨印释文》,从原稿收  玺印700余方中经审定后取239方分九类,均有释文。王福厂为之序曰:“自来释鉨印皆散见而无专书,宾虹实为创始”。他在致友人书中认为,中国古文字“甲骨殷商文字为一宗,钟鼎文字为一宗,六国文字古印、泉币、陶器亦当为一宗”。前二宗学人不少,后一宗问津者极少。宾虹先生又阐述他收集、整理、考释古鉨印文字的意义“有三善焉”。其中最直接有联系的就书法和绘画了。

我国绘画传统强调书画同源,求画法于书法,借书法于画法。宾虹先生尤其如此,他是我国学者中认识古文字最多的人之一。“画以肖形,字多异体,方圆奇正,可助挥毫”,古印、泉币、陶器、瓦当上的这宗文字,奇佹殊形,研究借鉴其结体和布局、线画和形式美,既丰富了书法,亦丰富了画法。潘天寿先生曾讲“明清及近时,考古之学盛兴,彩陶、甲骨、钟鼎、碑碣、钱币、瓦当等日有所显发,笔墨之秘钥,无蕴不宣,为画道广开天地。”

这里特别要补充的是:宾虹先生的画名满天下,他的书名被画名所掩。时人论述很少。他最重视笔墨,书法功底极深。他的书法看似平凡,在平凡中见精神,淡而弥永。来源之一是《郑文公碑》,但亦得力于长期鉴赏古物和侵淫历代各家古画及临读碑帖、篆籀和古鉨印文字;兼长各体。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真书、行书,二千年来各种不同的字体、流派,经过宾虹先生的分析、赏会、提炼、吸取,运用其笔下,无不沉雄飞动,自具风格。”

他的绘画笔法,波磔锋芒,苍厚老辣,又复刚健婀娜,变化多端,来自书法,来自篆籀和古鉨印文字。他说:“诗中有画,妙得诗旨;画先于书,诀在书法。”又说:“笔墨之妙,画法精理,幽微变化,全含于书法之中。”又说:“钗股、漏痕、枯藤、坠石,画中笔法,由写字来。”又说:“练习国画,金石拓本,常备案头,随时临摹,增进笔法。”

宾虹先生对于清代咸(丰)、同(治)以后的中国画评价极高,甚至誉为“文艺复兴”。这是他最奇特的理论,亦是最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的理论,然而这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书画相通”这一原则,并且对于传统绘画的笔墨很大程度上是从书法美学的角度上立论,而书法则又极力推重金石学和古文字之故。他说:“金石之家,上窥商、周彝器,兼工籀篆,又能博览古今碑帖,得隶、草、真、行之趣,通书法于画法之中,浓厚沉郁,神与古会,以拙胜巧,以老取妍,绝非描头画角之徒所能摹拟”

(三)

宾虹先生的山水画,发步于他家乡的“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这两派中人互相交错,很难分开。因此他曾编写《黄山画家源流考》和《新安画派别传》把前者纳入后者之中。因为他们不仅活动时间和时代背景相近,而且都受黄山的哺育和启发,思想情趣,美学观点,亦基本相同。他在《新安派论略》中说到:“论者独以新安画派为近雅”。“山林野逸,轩爽之致,未可磨灭,犹胜各派之萎靡,独为清尚之风焉。”

新安画家祟倪(云林)、黄(公望),以渐江开其先路,与查士标、孙逸、汪元瑞号称四大家。渐江既为新安四大家之首,先生自然对之倍加崇扬,称他“超轶前明,冠绝千古,非但于新安画家称宗作祖,即如江南山水董、巨正传,元代以后,已无其亚。”宾虹先生在《新安派论略》中又举出前于四大家的新安画家有李长蘅(流芳)、程嘉燧(孟阳)、萧尺木(云从..等;与四大家同时者有戴鹰阿(本孝)、程穆偁(邃)、郑遗苏(旼)……等;新安变派画家有程松门(鸣)……等。这些人物,有遁入空门,有的避世不仕,有的隐于狂疾。他们的山水画风:“以北宋风骨,蔚元人气韵,笔可屈铁,因心仪之”使焦墨如用重青沈绿,无不入化,虽然各有自己的面目,但总的倾向是疏淡清逸,所谓“独为清尚之风焉。”所以,早年黄宾虹的山水基本倾向亦这样一个基调,被俗称之为“白宾虹”,以别于晚年之“黑宾虹”。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元时高峰,前人把它作为最纯正的审美意境来概括,到先生处则把“浑厚华滋”放大为民族精神和思想目标来表述了。是他所追求的最高的美学理想。但是从“疏淡清逸”到“浑厚华滋”的彼岸,虽然早就伏有“契机”,毕竟还需要引渡。所以就对邹衣白山人、恽道生“心向慕之,学之最多”。或许他们就是宾虹先生画风和美学理想转变过程中的引导式的人物,然而他在晚年的题画中一再提到他们,也决非偶然。

宾虹先生山水画起点很高,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自己发步的地方。远溯到五代、北宋人的山水画上,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都体现这种美学境界,特别是董、巨、范三家。明代启、祯时代和邹恽的更是可贵,亦正得于“董、巨真传”;而清代道咸之堪称为“文艺复兴”,亦是因为能“近法启、祯诸贤”,远师北宋之故,宾虹在自己的山水画上,亦特多有这方面的题跋,如“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董、巨、二米一家法”。“元人野逸,三笔两笔,无笔不简,而意无穷,其法皆从北宋人画中来。”

在“师古人”方面,他也是以北宋人画为圭臬的,但在实践的时候,却又兼容并涵,融会贯通。正如潘天寿题他的山水卷上说的:“上自北宋,下至同(治)、光(绪),无不浸渍弥厚;晚年陶熔变化,不可方物,草草着笔,均是天机。”他自己亦说:“自董、巨、范宽,以至李唐,马(远)、夏(珪)、元四家、高房山、沈石田、石溪、龚贤,均曾用功师法。但除了启、祯诸贤学之最多,元四家后来亦临摹较多外,其中以高克恭、石溪、龚贤对他晚年画风的形成,应该是影响较大的。”他自言高克恭是他的老师,石溪对他影响不小,龚贤亦多师法。并谓石涛“全在墨法上力争上游”,其拖泥带水皴,实乃师法古人积墨、破墨之秘。对他都有影响。

师古人亦师造化。识见超迈,个性独具,决不会自囿于古人。对祖国的山川风土,宾虹先生是以高度的热情去感受的。他认真地学习了古代山水画的优良传统,更着重于自己对真山真水的实地观察和写生。他以六十九岁高龄穿滟滪而登峨嵋、青城;俗传南方多瘴,他又以七十二高龄温游于桂林、阳朔之间,并顺道香港,观海九龙。黄山为其乡里所在,前后登临足有九次。总之,他为图写祖国自然,一生纵游极广,西过荆楚、巫峡,东极天台、雁荡、大江上下,黄河南北,足迹遍于各名山大川尽收眼底。傅雷在《观画答客问》一文中认为宾虹先生不仅仅在于貌其嶂峦开合,图其迂回曲折,以至山石纹理,树态云影,状物写形,经营位置,而成尤在:“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饱游饫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具神奇,造化为我所有。不徒为技术之事,尤为修养人格之终身课业。然后目忘绢素,手忘笔墨,磊磊落落,杳杳冥冥,莫非妙构,不求气韵而气韵自生,不求法备而法自备”

宾虹先生之能融通古今,他自己说:“甲戍、乙亥、丙子三年中,游蜀、粤归,得写画稿千余纸;观故宫南迁名画,寒署无间,数以万计,因采各家所长,出以已意,昕夕点染。”七十以后有很大变化,开始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七十岁以后的三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有幸“看万卷画”,“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救其偏毗,学古而不泥古”,百炼金刚,方成大家。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更可贵者,他对以前的大师,都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他能用一全新的笔法,给你以荆浩、关仝、范宽的精神气概;或者子久、云林、山樵的意境。他的写实本领(指旅行时的钩稿),有人说国画中几百年无人可比,难与比肩。他以其毕生的艺术实践和对传统笔墨的研究,总结出古人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他的书法,功力甚深(张大千甚至评他“书法第一”)且又得力于他钻探古印文字,所以在用笔上全以书法的道理入画。在墨法上,他认为以七种墨法全用于画,谓之“法备”,其次五种,至少三种,不满三种,不成其画。他曾说:“能水墨淋漓,而后能焦墨渴笔。”即使用焦墨渴笔,他认为也要像程穆傅那样“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他又认为明画枯硬,就是因为墨法不全,而“石涛全在墨法上力争上游”。他晚年采难度很高的积墨法尤为独到,成为他运用七种墨法的中心。这好比是一帖中药的药引子尤为要紧。他说:“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

但是作为一代大家,“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救其偏毗,学古而不泥古”,可贵的不仅仅要有古人,更重要的在于有自己,正如前面所引傅雷的话:“广收博取,不宗一家”,“集历代名家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对以前的大师,都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先生亦说:“笔墨之法,授之于师友,证之以诗书;临摹真迹,以尽其长,流览古人,以观其派别;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已之面目。

从白到黑,从淡到浓,从清逸到重厚,从尽信法则到不如无法,在疏密关系上,亦从早年的疏趋向晚年的黑密,以达到他浑厚华滋、深厚浓黑的美学境界。他晚年所探索的,通过他熟练地运用五种笔法、七种墨法,“阐明笔墨之奥,并创章法之真”,融入画境。晚年的杰构,大部分是用长短笔角皴法以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浓浓干湿的墨点,来参差错落地“点缀成形”,作“至密”之图。他曾自负地说:“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古人可能没有以此立论,但不等于没有这样的尝试和实践。宾虹先生对范宽评价很高,揭出范宽画之深厚浓黑为龚贤、石涛、石谿和自己所致力效法,又说范宽的山水画“浑厚华滋,为六法正规”;说他“笔墨攒簇,耐人寻味,山石当胜董、巨”。因为在现存的范宽画迹上可以看到,他经常用那种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法画山石,“笔墨攒簇”,同董源的表现技法,同样属于那个时代的创新。

(四)

宾虹先生的山水,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评价的:“晚年陶熔变化,不可方物,草草着笔,均是天机”所以从一方面看是浑厚华滋,深厚浓黑,另一方面则又不斤斤表面形似,以达性传神为旨,故灿烂之极,复归天真,一任自然,毫不做作。这也是宾老于其山水画上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宾虹先生的画在视觉上来讲总体不漂亮,没有齐白石那样雅俗共赏。之前收藏界真正赏识者不多;而其书法大致以古文字为多,难读不易懂,问津者更寥寥无几。这也是其画迹的经济价值近50年来没有完全体现之原因。而今先生墨迹越来越被世人关注,除艺术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巨大、人品、艺术地位之崇高外,还有投资空间巨大。在经济社会的今天,若属真正人重、道崇、画品高逸的传世之作,必将受投资、鉴藏者追捧,宾虹先生的书画作品进入市场,则只能说是起步。

日论:“其山水以八十后为能品则起价;而“有色”为妙,受人悦、适交易;“青绿”为神够收藏,极不易得。”否也:其早年画风天真幽淡、笔墨秀润、风格峻爽,总体是疏淡清逸。可谓“独为清尚之风”是师古人之典范;晚年一改传统之习,运用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得心应手、潇洒自如,画面厚重深密,浑厚华滋。他作画时,对古人只传其神不袭其貌,目忘绢素,手忘笔墨,莫非妙构,不求气韵而气韵自生,不求法备而法自备,是师造化的实践。宾虹先生作画讲究的是笔法、墨法、章法;讲究的是师古人、师造化、师自然。写的是水墨丹青、是人格道德、是学问和涵养的凝聚,是古文化的延伸和运用、是对自然万物的激情、是研究的成果、是实践的答案。因此他不会同西方艺术那样追求视觉(冲击)效果的美;不会刻意去用那种鲜明的色彩。即使着色其惯用花青、赭石、石绿,重金石味,而点到为止。他遵循墨法,时常墨中带色、色中有墨、以水破墨、墨后铺水。先生玩墨运水之擅长,至此就知其水墨画作为神逸之品也。至于画图的年份,众所周知早年学古人,传统的面貌多一些;晚年师造化既有先师、古人的气概并有独特的格调,达到浑厚华滋、雨打墙头月移壁的境界,加上做人的道德和岁月的积累。理当可贵了。

宾老学问,尤如宽广深邃之海洋。是中国民族文化和绘画史的精髓。永远值得后人去研究、探索、学习。黄宾虹的相关画册至今出版较多;但画册内容以国家院校、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居多,民间征集甚少。《黄宾虹书画选》出版的其内容以私人收藏为主,使其鉴赏性、可读性、参考性加强;避免出现以往的内容重复。至于《序》原本大可邀请专家、学者撰写;恐余编选,旁人不过;正论可理,背术不防,免殃及之名声,奈何!吾才疏学浅,不得以多方查找资料,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补上一课。以上鄙见,未必审当。敬请各方人士指导。

甲申腊月初八于浣花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