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ctor X 在开始本篇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前两篇的内容。
言归正传。 1.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在CT扫描,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该病变的真正的CT值。 MRI也一样,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图像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病灶的影像,而是重叠了层厚内部分病变外结构的影像。 部分容积效应会让你看到的影像变得“不真实”,从而可能会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部分容积效应所致的假性病变非常常见,不容忽视。 分析病灶时,我们经常需要关注病灶相邻层面影像,考虑是否存在部分容积效应伪影,而不同角度观察有助于区分。 鞍周影像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容易误认为鞍内异常。 左侧扣带回脑沟脑回走行所致的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部分容积效应,使桥脑毛细血管扩张症时隐时现。 右侧小脑假性病变,乃部分容积效应造成的假象。 2. 侧脑室三角区外侧壁凸出的白质纤维束,mimic 室管膜下灰质异位 侧脑室三角区室管膜下经常可以发现结节样隆起灶,乃长联络纤维(下额枕束可能),两侧可对称或不对称。 长联络纤维,尤其是两侧不对称的,容易误诊为室管膜下灰质异位。 注意,灰质异位信号与皮质一致;联络纤维乃白质纤维束,信号与脑白质一致。 不对称的白质纤维束,容易误认为室管膜下灰质异位。注意,灰质异位信号与皮质一致,白质纤维束信号与脑白质一致。 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室管膜下结节性灰质异位,凸出的结节信号与皮质一致。 3. 蝶筛气房,mimic脑动脉瘤 筛窦后壁,即蝶筛板,与蝶窦毗邻,但由于后组筛窦的解剖变异较大,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后组筛窦以中鼻甲基板为其前界,与视神经管、颈内动脉、蝶窦等毗邻。 最后筛房气化较好时,可能将紧邻颈内动脉,此时颈内动脉将向最后筛房突出形成压迹。最后筛房如发育侵入蝶骨将形成蝶窦上方的气房,称为蝶筛气房,由此直抵蝶鞍。 蝶筛气房完全改变了后组筛窦与蝶窦的解剖关系。 含气时,蝶筛气房CT显示直观,MRI可能会误认为是流空信号而诊断为动脉瘤。 蝶筛气房病变向外膨隆时(黏液囊肿常见),容易累及视神经、颈内动脉。 右侧蝶筛气房,mimic 脑动脉瘤。 左侧蝶筛气房,mimic 脑动脉瘤。女性,80岁。突发言语不清伴肢体无力6h。 4. 容易误认为异常的静脉窦、浅静脉 1)横窦、乙状窦流空信号消失,mimic 静脉窦血栓 横窦、乙状窦流空信号消失,T2WI、FLAIR高信号,乃该区域双向血流致流速下降。 单侧,左侧常见。 DWI与其他静脉窦信号一致,FFE无磁敏感效应。 左侧乙状窦T2WI、FLAIR高信号,容易误认为是异常,如静脉窦血栓之类。 左侧乙状窦T2WI、FLAIR高信号。 2)容易被误认为是血管畸形的天幕窦 天幕窦,不广为人知的静脉窦之一。 天幕窦是持续性静脉通道,位于每侧天幕区;出现率约86%,两侧分布不对称,左侧多于右侧;大小、形态差异很多。 天幕窦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畸形,包括发育性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 小脑幕区的影像,我们经常需要相邻层面观察,以判断是位于脑外(小脑幕),还是枕叶或小脑,冠状位有助于定位。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在小脑幕区很是常见,应引起重视。 天幕窦,容易误认为血管畸形。 天幕窦,容易误认为血管畸形。 3)蝶顶窦 蝶顶窦左右成对,位于蝶骨小翼后缘两层硬脑膜之间,但存否不定。 接受附近硬脑膜静脉,有时接受硬脑膜中静脉的额支,开口于海绵窦前端。 右侧蝶顶窦起始部折曲,容易误认为异常。 4)大脑浅静脉 大脑表浅静脉可分为上、中、下三组。因为这些静脉变化不一,多无具体名称。但有三大支皮层静脉常可认出,但同时出现的几率并不大。 正常的表浅静脉变异相当大。 (图片来源网络) 大脑中浅静脉是一明显而不恒定的静脉或一组静脉,沿侧裂表面走行。 收集(引流)侧裂及脑岛盖区的数小属支。 大脑中浅静脉旋即向前围绕颞叶尖端并向内走入海绵窦或蝶顶窦。 大脑中浅静脉常见多发,如有脑裂畸形或皮层发育不良等先天畸形,覆盖于畸形脑上的静脉也往往异常。 (图片来源网络。一时之间找不着比较合适的断层图像,以后再补) Trolard静脉是主要的上吻合静脉,又名额顶静脉,是一支大而不恒定的血管,它从侧裂后上行,走到大脑半球中部凸面。连结大脑中浅静脉与上矢状窦。 一侧粗大的Trolard静脉,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Labbe静脉是下吻合静脉,又名枕颞静脉。此静脉沿枕颞沟在颞叶上走,连结大脑中浅静脉与横窦。 在75%解剖标本中此静脉可见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 双侧Labbe静脉。 双侧Labbe静脉。 小结: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 塞 · 约翰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