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里流淌的桑田之美

 nhql 2018-06-17


 

大学时修读《桑树栽培学》,开堂第一课,

个子矮小的主讲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

将仲子》:

 

 

他逐句解释:

        隔壁的小二哥啊,不要再爬我们家的墙,不要再踩坏我们家的桑,不是因为吝啬我们家的树,是因为害怕我的兄弟们。虽然我也喜欢你,但还是怕这众口之言。

 

多年以后,

关于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我已遗忘殆尽,

但对这首来自《诗经》的郑风却印象深刻。

 

农家茅屋,有庭有院,土垣墙外种桑,

春日迟迟,绿意苍苍。

文字穿越千年,

让我们可以在这个时代对着它想象古时那些桑田之美。

 

 

跟大学同学闲聊,她已转行,

大概与桑树再无交集。

但忆起这些往事,不胜唏嘘。

想起养蚕实习时,

我们住在教学基地,每天清晨,

露水过后,端着筐子满桑园跑。

春风拂面,

有鸟群划过长空。

此情此景与诗经《七月》颇为相似:

 


时光闪过三千年,

十亩之田,桑者闲闲,

主人公换成我们。

我们在田埂穿行,寻找最柔的湖桑。

湖桑又名鲁桑,叶片大而厚,

汁液饱满,适合小蚕饲养。

虽然这样的劳作依旧辛苦,

可是想到能与诗中女子一样生活,

心中却也柔情似水。

我想《诗经》的魅力正在于此,

来自民间,语言简练,浑然天成,

能使人感同身受。

 


 

中国诗歌源于《诗经》,

经楚辞、汉赋、乐府,

到唐代走到巅峰。

同时,

诗歌也慢慢演化成为文人们的文字游戏,

诗以言志,诗以言情,

文字越来越美,

用词越来越险,

却独独缺少了《诗经》中的那份普世情怀。

例如乐府诗歌中的名篇《陌上桑》:

 

 

读罢掩卷细思之,

只觉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一位去采桑的女子,

梳着坠落的发髻,穿着锦衣华服,

篮子用黑丝做络绳。

真正的劳作者听了这样的描写怕也会嗤之以鼻,

感动不到心里。

这是我最不喜的一个文学女子。

秦罗敷太知道自己的美丽,

大有作秀之嫌。

 

 

》被公认为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共有160篇,

其间提到的植物颇多,如:

艾蒿、飞蓬、旱柳、白杨

 

但没有一种植物像桑树一样被赋予这么多特殊的含义。

卫风》中的《》是描写弃妇的名篇。


诗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比喻年轻女子,风华正茂。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喻年华老去,被丈夫抛弃,孤苦飘零。

 

豳风·七月》的后半阙述说农夫的辛苦,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农人们伐桑养蚕,缫丝织锦,

一切劳作都是为公子们做衣裳。

生活之苦,身不由己,

诗经》中弥漫的终究是无奈。

 

鄘风·定之方中

描写的是卫国被狄灭后,

卫文公在齐国帮助下建都营丘。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卫文公走到田地看望农桑,

以示君主们关心农耕,爱民如子。

他测量高冈与丘陵,

求神占卜祈求上苍护佑。

古人认为贤主如此尽人事听天命,

结果必然安康。

 

 纵观《诗经》,

桑田里流淌的不仅是自然之美,

还承载了农人们的耕作之劳,

以及他们的希望、期冀、

无奈和世事变幻。

当我们再看到“桑田”一词时,

它已不单单是种有桑树的田地。

所谓沧海,所谓桑田,刘基云:


沧海桑田有时,

海若未枯,愁应无已

(《惜馀春慢·咏子规》)。

 

沧桑从诗经里走来,

已经深深刻进了中国人的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