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苔的白、黄、黑、绛,指明了病位和治法——温病名家看诊,就是这么牛!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8-06-22

小编导读

舌象是中医诊断最为重要的观察对象之一,也是很难掌握的一门学问。在行家的眼里,小小舌头的方寸之间,那可是写明了病因病机和治疗策略啊!这不,清朝的浙江温病名医娄杰在所著的《温病指南》一书中,就舌象的白、黄、黑、绛背后反映的病机和治法都总结了出来,对我们临床的诊疗大有帮助。一起来看正文——

[原文]

白苔,凡白苔之润而薄者,为滑白,初病邪在气分也。润而厚者为腻白,湿痰重也;干燥而白者为干白,肺胃津伤,未及化黄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润之,待其转黄再议攻下,俟黄退见薄滑新苔,乃为病愈。若白如积粉,板贴不松者,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温病见此最重,先以银翘散透解,如不效,再用达原饮法。

[阐释]

辨苔是温病学的重要内容,此论阐述白苔主病及论治。从白苔判断病位:白而薄、滑润,为邪在气分;白而干燥,为肺胃津伤。从舌苔判断病邪性质:润而厚者为湿痰重,干燥而白为肺胃津伤,白如积粉、板贴不松为疫毒入踞募原。从苔色确定治法:白而滑、润,是痰是湿,是在肺胃,治在宣解;由白转黄,可用攻下;白如积粉,板贴不松,先以银翘散透解,再用达原饮(注)法。

【注】达原饮,载于《瘟疫论》。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


[原文]

黄苔,有地而厚者为厚黄,甚则老黄灰黄燥裂有纹,宜用增液承气下之。虽黄而润,或薄而滑者,热未伤津也,犹可清热透表;若薄而干者,宜甘寒养津,忌苦重之药;黄白相兼,乃气分之邪未全入里,宜用表里兼治法。

[阐释]

黄苔由白苔转化而来,病邪由表及里,苔色由白转黄;热邪日盛,白苔转黄;热盛伤津,苔由润转干,由黄润转老黄,甚至燥裂。表热治在清热透表;气分之邪未全入里,宜表里兼治;热入里,苔老黄,燥裂有纹,治在增液攻下,才是增液承气汤的指征。


[原文]

黑苔,苔黑而燥者,为燥黑,甚则生芒刺,乃胃大热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气等剂。如黑而润者为阴亏,不可攻下;滑黑无苔为胃燥,宜甘寒养胃。又有当下而下,病已减而舌仍黑者,乃苔皮焦枯未脱,不久自脱,勿再误下也。

[阐释]

本文细述黑苔的数种不同情形,强调采用不同的治疗对策。黑而燥,胃热津枯,清气热泻腑实;黑而润,阴亏,宜养阴;黑而无苔,胃阴不足,宜甘寒养胃。重点强调的是,凡舌生芒刺,不拘黄、白、黑色,皆为肺胃热至极;经下病势减而舌仍黑,不宜再用泻下。


[原文]

绛舌,无苔而深红色为绛舌,绎而兼黄白色者,气分之邪未全入里,宜两清营卫,绛色中有黄白碎点,或大红点者,热毒盛也,宜黄连、金汁等清之。纯绛鲜色者,邪已入营,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重则牛黄丸、至宝丹开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与邪相搏,当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参、琥珀、桃仁之类;虽绎而干枯不鲜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

[阐释]

本文细述绛舌的数种情形及不同的治疗方法。绛由红而来,已达深红,称为红绛舌。绛而兼黄白色者,是气营同病,宜两清营卫;绛色中有黄白碎点,或大红点者,是热毒内盛,宜清热毒;纯绛鲜色,是邪已入营,宜清营通络;绛而紫暗,是素有瘀血,加用散血;绛而干枯不鲜,是肾阴干涸,要在滋肾养阴。



好 · 书· 推 · 荐

《温病学说传承与创新》

在温病学说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浙江籍医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章楠、王士雄、雷丰更是其中佼佼者,尤其是王士雄,后世将其与温病学说代表人物叶桂、薛生白、吴瑭相提并论,誉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其他如吴坤安、娄杰、金有恒、陈士楷、何廉臣、胡安邦、曹炳章等,贡献亦很突出。本书收选浙江著名温病学家13位,将每位医家分为生平简介、学术观点与诊治经验、原文选释、方剂选录和医案选按等对浙江籍医家在温病学说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深入的整理探讨。既有理论阐发,也有临床经验介绍,颇为实用。

扫描二维码,好书带回家

END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