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由四篇文章组成。
《黄帝四经》与《易经》《老子》《论语》《庄子》,是汉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道德根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黄帝四经》一书,分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 《汉书·艺文志》把《黄帝四经》《庄子》《道德经》都列入道家,这是因为他们都把“道”看作是其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和最高原则。
《汉书·艺文志》曰:“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着作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但能秉要执本,清净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保护自我,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谦让,《易》的含恨隐忍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修道,就想全部抛弃礼仪,并放弃仁义,说衹要清净虚无就可以太平。” 道家是战国诸子中重要一派,其学说本来就有“帝王治国”与“狂放无守”之分。《黄帝四经》与《道德经》立论的出发点是君主,所以应是治国之道、帝王学、统御天下之术,重法术;庄子之学,是“狂放无守的人”所为,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只用清净无为。
有学者把道家的流派分为四种,即有为派,无为而无不为派,无为派,无不为派。有为派包括黄帝、伊尹、太公、鬻熊、管子等人的著作;无为而无不为派为《老子》,无不为即有为,所以黄老之学近似;庄子任天,《战国策·燕策》所记陈仲子遁世,皆属无为派,无为派虽与《老子》同有“无为”,但《老子》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归结为有为,庄子则以“无为”为终极目的。“无不为派”是韩非子,已是法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