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常见考点及应考策略,期末考加油!

 长沙7喜 2018-07-04


一、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任务要求


一是寻找信息。考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些信息往往处于图表中,或隐藏在某些数据里。


二是解释原因。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文本提供的不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出文本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有时,也要求进一步判断作者的意图,掌握事件发生原因等。


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考生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联系,并用已有知识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这要求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即能有效控制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反应。


二、与“综合实践活动题”设计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题”的立足点在“活动”,它以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的假设为命题凭依,是以考查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则不同,它的立足点在“阅读”,是以考查阅读能力为目的的。


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要善于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还有,要会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三、考点聚焦及答题策略


考点1   链接基础:字音与词语运用、句子衔接

试题一:

【解析】]本题将字音题和词语运用题糅合进来,以补充“基础·运用”这一部分的空白。首先来看字音,通过“阐(chǎn)述”和“濒(bīn)临”两个字音的选择即可做出正确答案。A项中,“濒”的读音错误,C、D项中,“阐”的读音错误,如果字音把握准,我们即可根据两个字的读音筛选出正确答案来。如果读音把握不准,我们就来看词语运用。词语运用部分考查了“收集”和“收敛”的区别、“蕴含”和“蕴藏”两个近义词的区别。“收集”和“收敛”、“蕴含”和“蕴藏”,这两组词语的适用对象分别不同,比较容易判断。解答本题,先比较辨析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收敛:减轻放纵的程度;会聚于一点;向某一值靠近;减弱或消失;使有机体组织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征收租税;聚拢;收集。“收敛”的含义更多,同时它的使用对象更多的时候用于人,结合语境,用“收集”语意更明确。蕴含:包含在内。蕴藏:积存。结合语境,用“蕴藏”更合适

考题分析:

本题考查形式为选择题,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目的。

应考策略:

1.字音: 注重积累。

“秀才念字念半边”,是常见的问题,建议多查字典。

注意:区分形近字,平舌音、翘舌音,标声调的要求等。

2.词语:

(1)平时注重积累词语本身的含义;

(2)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3)结合具体语境,比较近义词之间的差异。


2   给重要名词下定义

试题二相对于石油、煤炭这些常规能源而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被称为新能源。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解释什么是“新能源”。(4分)

【答案示例】

“新能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取之自然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可持续再生能源。

【解析】这道题考查给名词下定义。三则材料分别对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进行了介绍,多次强调这些能源“取之不竭”“永不停歇”和“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并且介绍了其他能源的劣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持续上升,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持续恶化”。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为“新能源”下定义。

考题分析:

本题考查形式为简答题,以考查学生检索有效信息,并能用规范的格式进行说明的能力。

应考策略:

1.明确概念:“下定义”是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作诠释”是对所介绍的对象解说时,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2.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地揭示对象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

3.提取信息:从材料中提取所有和被定义事物相关策略的有效信息,进行组合。

答题模式:a是……的A。其中,a指需要下定义的事物或现象;A指a的属性,也就是种类;省略号部分是所有和a有关的特征。

检验方法:a≒……A。即a必须具有后边所有特征,而具有所有这些特征的

A必然是a,且只有a。


考点3   比较不同材料    概括共同信息

试题三: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统计图,结合这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你对“新能源”的利用做出的判断是      (用一个四字词语表示)。(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取统计图和文字中的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本题中有一个折线统计图和一个柱状图,显示的是光伏发电和风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文字材料在介绍太阳能和风能的特点、应用领域和发展情况。其中“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太阳能。2016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 454万千瓦,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7 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和“迄今为止,我国已在河北张家口、新疆达坂城、广东南澳等地建成多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并且计划在江苏南通、盐城等地兴建10亿瓦特级风电场”等信息,表明我国对“新能源”的利用的趋势。

考题分析:

考查形式为简答题或填空题,以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从示意图和文字中提取对应信息为目的。

应考策略:

图表提取信息的方法:

1.读图表,提取表头或表头关键词;

2.提取横行记录的信息;

3.提取纵列记录的信息;

4.分析数字:

(1)不出现具体数字、分数、小数、百分数;

(2)数字只出现趋势(越来越……)、“最”值(最大策     或最小)、对比关系(AB……)

5.将表头、横行、纵列关键信息和数字信息组合答题。

文字提取信息的方法:分层,提取每层关键词句,组合答题。

图表、文字提取信息:找照应点,即答出图表和文字相关的信息。


考点4   图表阐述

试题四: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面设备处于虛拟现实技术发展哪个阶段,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示例】

判断:这个设备处于虚拟现实技术原型机阶段。

理由:这是一个头戴式的显示器,体积十分沉重,天花板上有专门设计的支撑杆,应用范围有限。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和文字中提取照应信息的能力,识图是其中重要的环节,需要确定画面的主体内容,也就是人物头上的仪器;还要关注其中的细节,比如仪器上的支撑杆。不放过每一个点,才能根据材料二的第二段找全信息。

考题分析:

考查形式为简答题,以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并且在文段中找到照应点为目的。

应考策略:

图片提取信息的方法:

1.观整体:观察图片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分主次:确定图片中各种要素的主要与次要地位。

3.抓细节:把握图片中对画面起作用的细节部分。

4.概括内容:图片中的a说明(体现了)……;b有……特点,说明(体现了)……


考点5   综合材料     筛选关键信息

试题五:综合上面三则材料,说说虚拟现实技术为什么具备美好的应用前景。(4分)

【答案示例】虚拟现实技术能用计算机创造现实世界环境,让人沉浸在环境中,增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材料中检索信息。需要从材料中找到虚拟现实技术具备美好应用前景的原因。题不难,但是容易出错。“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展现出美好的应用前景”,材料三的开头出现了题干的关键词,因此,容易把视线集中在这部分,忽略前面的材料。

考题分析:

考查形式为选择题或者简答题,以考查学生检索有效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应考策略:

1.在材料中找到题干指定关键词、句。

2.从各则材料中找到与题干关键词、句相关的语句。近义词、句/反义词、句/因果关系

3.筛选相关信息,整合答题。


考点6   发散思维     迁移运用

试题六:有朝一日,学校某学科课堂上果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学习,请你借助想象,描述一下学习的场景。(2分)

【答案示例】在学习化学时,我们戴上VR眼镜,只需摇摇头,晃动下身子,分子、原子就在眼前跃动,一些元素氧化的整个过程全部立体呈现在眼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的能力。需要落实题干中的“某学科”,想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学习的方法,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述学习场景。

考题分析:

考查形式为简答题,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应考策略:

1.研读题干,学会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识别题型。常见的关键词为:结合原文,结合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建议、看法考       等。

2.一一对应答题:

(1)结合原文——提取原文关键词、句;

(2)结合材料——提取材料关键词、句;

(3)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一种现象;

(4)谈谈你的建议、看法——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提建议,发表看法。


考点7   概括文章要点

试题七:读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宜居城市有哪些了解。(3分 )

【答案示例】宜居城市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宜居城市会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让生活更美好。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题目,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由于提问的角度比较新颖,可能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理解的偏颇。这道题需要答出“宜居城市”所有的特点,筛选出相关段落的中心句概括回答即可。

考题分析:

考查形式为简答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应考策略:

第一步:认真读题,明确题干要求。

第二步:寻找相关的概括区域或相关信息。

第三步:将筛选范围内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挖掘出隐含信息(本题只需找出相关段落中心句即可)。

第四步:对照题目要求,对筛选的信息进行辨别确认。


考点8   结合链接材料    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试题八: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对宜居城市的说明,谈谈你怎样看待汽车与宜居城市之间的关系。(6分)

材料一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街道的宽度适合马车与行人的出行,人们有步行的空间,人是城市的主人。汽车的出现,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又促进经济发展。于是,人们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还修建了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汽车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城市。

材料二英国伦敦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采取的措施有:开车进城要收费;动员社会知名人士徒步、骑车或乘坐公交车出行,因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大;动员中小学生劝说家长不要开车送自己上学,并展开评比。仅几年时间,伦敦的出行情况就有了明显改变,虽然汽车保有量在增长,但汽车的出行量却没有增长。

【答案示例】汽车出行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让人们出行方便快捷。但为了能高效地出行,需要修建不同级别的道路,使交通网覆盖面广,这就需要城市合理的规划。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以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综上,要对汽车出行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有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

【解析】]这是常见的材料链接题。考查学生借助文章相关内容谈看法的能力。这道题看似开放,实则受材料和文章的制约,考查材料与文章间的关系。所以,在答题时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必须以材料和文章内容为依据。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去文章中寻找相关内容,最后筛选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解答。

考题分析:

以结合“链接材料”的形式答题,考查了学生表达看法和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

应考策略:

第一步:认真读题,明确问题的针对性。

第二步:读懂链接材料。

第三步:到文章中寻找相关内容。

第四步:筛选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解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