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不要亲我的宝宝,当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板桥胡同37号 2018-07-22
检验医学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

投稿labweb@163.com

肖辉辉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检验科


最近笔者医院陆续发现了很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疑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那么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你们了解的足够全面了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EB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人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


在我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好发年龄为学龄前期,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大于10%或总数≥1.0x10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呈自限性,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导致心肌炎、肝炎、过敏性紫癜、肾小球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


 正常人体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EB病毒受体,EB病毒在B淋巴细胞中生长,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增殖,B淋巴细胞被EB病毒侵入后,可激活T淋巴细胞,转化为免疫效应细胞,这种T细胞就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征性变异淋巴细胞。


这种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在发病后的第3天出现。第1周逐渐增多,可达10%以上,第2~3周最高可达40%上,以后逐渐降低,持续5~7周。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症状变化多样,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应用的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又不能对异型淋巴细胞准确识别,所以,这就要求检验师能准确的掌握异型淋巴细胞的特点,对发热性疾病及血液病以及临床高度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人血液,进行手工推片观察细胞形态,充分结合体征,通过对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和比例分析来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那么什么样的细胞是异型淋巴细胞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正常的淋巴细胞:


正常的淋巴细胞核相对很大,细胞质极少,核内染色质多,染色较深,核圆形深染,核周围浅染,胞质蓝灰色。


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I类,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类,不规则或单核细胞样。



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胞核凹陷,不规则。染色质较粗,胞质较丰富。


III类,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



胞体较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三类细胞形态各异,镜下观察很容易与其他白细胞混淆,这就要求我们检验医师能很好掌握异淋细胞的形态特征为传单的确诊提供良好的基础。


除了镜下涂片观察细胞形态外,血液分析仪的散点图也能给我们一定的提示,如下:


正常散点图:



单核细胞型为主的异常淋巴细胞常见散点图



以单核细胞型为主的异型淋巴细胞,标本在单核细胞散点图的上方出现异常均匀分布的呈椭圆形或近似长方形的散点图,可能是由于病原体对淋巴细胞刺激下,核酸与染液结合加强,侧向荧光信号加强,而出现在散点图上方。


浆细胞型和幼稚细胞型混合的异性淋巴细胞常见的散点图:



以浆细胞型和幼稚型为主的混合型异型淋巴细胞,一部分情况是在DIFF通道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在区域融合成灰白色并且向上延升,另外一部分提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各自的分布区域出现,但其周围散点增多并相互间有交叉,分界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感染的疾病中也会出现,如在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汉坦病毒属、登革病毒等感染的患者血涂片中均发现了异型淋巴细胞。这更是加大了传单诊断的难度。


好了早确诊早治疗是一方面,那么更重要另一方面就是预防。传单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密切接触,如亲吻,共用餐具或咀嚼喂食婴儿,也可飞沫传播。



怎样预防传染性单核增多症呢?


1.家长自己不亲孩子,也不要让别人随便亲孩子。


成人口中也常驻有几百种细菌,可通过亲吻传染的超过270种,孩子抵抗力低、容易感染所以就要避免亲吻,特别是嘴对嘴的亲吻。


2. 高发期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EB病毒专门找免疫力低的宝宝下手,6个月以下宝宝仍未消耗完母体带来的抗体,很难感染EB病毒,但当宝宝进入容易生病的新生期、断奶期和入园期,以及病毒高发的春秋季节时,爸爸妈妈就要注意适当减少宝宝与外界的接触了。


3. 营养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对传单的防范还要从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做起。父母平时要多给宝宝喝些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做到营养全面;适量带宝宝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提高自身免疫力。


4. 注意卫生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对外界充满好奇,往往会接触许多不干净的东西,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衣服脏了及时更换,为宝宝准备独立的餐具,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



EB病毒早期症状和感冒十分相似,宝爸宝妈发现类似症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一旦孩子感染了传单也不要太过惊慌,只要及时送宝宝就医,对症治疗,一周左右症状就能缓解,并且治愈后几乎不会再感染了。


付莲莲主任点评:

临床实验室检查早已走入机械化时代,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的自动分类功能,容易漏检一些形态并不典型却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鉴别意义的细胞。如:当异淋大于10%以上对于诊断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提供重要依据,异淋比值越高诊断IM越有价值。因此在实验室检查中,对于血细胞分类计数,人工显微镜检查仍是实验室检查的“金标准”!


另外,实验室人员在加强形态学辨别基本功的同时也应学会识别和利用好自动化仪器给我们提供的异常信息,以便我们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判断,如: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而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俗称“返祖现象”)。这样的变化通常是仪器不会显示出来,但会报警提示WBC分类异常,更易计数到单核细胞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异淋增多时,白细胞Diff散点图是会呈现不同的散点变化,掌握这种变化规律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得出更精准的结果!


备注:部分图片选自:淋巴细胞家族图谱,中华检验医学网2015-8-5


参考文献:

【1】康旭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及意义,论著,2006.7:3-21.

【2】刘莹 曹军皓 容东宁 孙 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与EB病毒浓度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82-3583

【3】赵光宇,刘小红,EBV相关性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Chinese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2011.22(2):146-147

来源:静医检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