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上德与下德?

 超越自我极限7h 2018-08-11

老子《德道经》的开篇就洋溢着辩证法和大智慧。老子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出两个著名的论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什么是上德?什么是下德?


上: “上”用的是上字的引申义,是质量、等级、地位比较高的意思,如上等、上乘、上品等等。


上德:即最上乘的德,最淳厚、最纯正的德,最接近于道性的德。下德:品级较低,不够纯正、不够淳厚的德。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为什么不德?不德为什么又有德?如果是刚刚接触《德道经》,对这句话很可能会感到费解。


所谓“不德”,是不拘泥于世间的道德规范。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德”早已被人们用后天意识赋予了一定的含义,给予了一定的解释。被人为地赋予含义之后,就不再是大道的自然流露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德的认识不一样,解释不一样,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不一样。被人们用后天意识所理解、所解释的德,已经与上德相去甚远。

 


上德是符合自然大道的淳德,不受后天显态的阴五行的制约。上德之人的德能是周全完整的阳五行能量态,是甲木、丙火、戊土、庚金、壬水周全完整的德能状态。


上德之人,是用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心身,不拘泥于人类社会经过人工雕琢的道德,而具备自然淳厚的德性,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与大道相融合。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基本含义。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虽然具备一定德性,但德性并不完善,有欠缺的状态。下德还处于阴五行的制约之中,受乙木、辛金、丁火、癸水、已土阴浊能量的制约,还没有摆脱后天意识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就必须时时注意不要丧失德性成分,需要人为地去保持和维护德性,努力不让德性损失;同时注重修养,培补缺失的德性成分,以利于转化体内的五德阴阳属性,提升德能。没有全部进入上德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属于无德。不是说一点德性都没有,而是五德不周全,还没有摆脱后天的制约,还没有进人先天无为的状态。在老子看来,这样的状态,本质上还属于无德状态。同一个人,用下德的标准衡量是“有德”,用上德的标准衡量则可能是“无德”。


下德之人,所作所为比较教条,刻板地遵循人为形成的某种道德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偏离了道德。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


一位老和尚带着一位小和尚一同赶路。路上遇到一条河,水流比较急。老和尚看见一位年轻女子过河有困难,就主动上前把她背过去了,过河之后放下女子,师徒二人继续赶路。小和尚对老和尚的这一举动大感不解,心里说师父平时老是告诫我们要戒行精严,为什么今天他自己带头犯戒呢?走了好远之后,小和尚还在百思不解,实在忍不住了,就把心中的疑问向老和尚提出来了。老和尚听了就反问一句:“我把她背过河以后,立刻就放下来了;现在已经走了这么远,你怎么还放不下呢?”


老和尚背女子过河,就有“上德不德”的意味。出家人背民女,在下德之人看来,肯定属于“不德”。而上德之人在特定情况下,不受世俗之见和清规戒律约束,自然而然地为众生解除困难。看似不德,其实有德。老和尚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境界,而小和尚则属于“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好心帮了倒忙的经历。这种情况都与“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沾边。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千万不能以“上德不德”为借口,做损德败道或者姑息迁就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自欺欺人。




本文选自2013《德道行天下》 中央编译出版社 熊春锦著 ISBN:978-7-5117-1954-6

图片来源:图片选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