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说《老子》14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大道相通。不论学问还是道德,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很无知,无数自以为是的“发明”,最后发现只是“发现”。苏格拉底说:“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然而,少有人能真正达到“我知我无知”的境界。相反,人们更热衷于不厌其烦地证明自己比别人知道得更多。
      真正有德性的人,也总是认为自己的德性不足,甚至对德性完全无感,在他们看来,人有德性,就好像饿了应该吃饭一样天经地义,并不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可惜,世人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沾沾自喜,更喜欢为了道德而道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进一步引申,“失道而后德”,比如,本来该谦虚就谦虚、不该谦虚就不谦虚,这个“该”就是道;但是,当不能把握该不该时,只好一直谦虚,就不合道的本旨,落入下乘了。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老子看来,“道”的境界最高,“德”的境界次之。再往下还有更次的“仁、义、礼”,所谓“仁”就是有意做好事,不过能克服道德优越感;所谓“义”就是有意做好事,道德表演欲强烈,《水浒传》里的宋江之所以让人感觉有点假惺惺,就在于此。所谓“礼”,其实就是道德绑架,违背人性,像封建礼教那样吃人不吐骨头,是老子最厌恶的,被视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