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路过程

 天地虚怀xia 2018-08-18

心路过程


于心路过程,当知各有六支的六组:一、六依处;二、六门;三、六所缘;四、六识;五、六种心路过程;六、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所缘对离心路过程心的呈现方式有三种,即:业、业相与趣相。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

 

依门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一、与眼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二、与耳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三、与鼻门相关的心路过程;四、与舌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五、与身门相关的心路过程;六、与意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或者,依识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一、与眼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二、与耳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三、与鼻识相关的心路过程;四、与舌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五、与身识相关的心路过程;六、与意识相关的心路过程。依门的心路过程,应该与依识的相符心路过程配合。

 

 

六种心路过程:直译巴利文vthi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于根门或意门生起以识知目标时,它们不会杂乱无章或单独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识知过程阶段,依照有条有理的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这次序名为‘心之定法’。

 

心路过程必须具足所须的因缘条件才能发生。根据注疏,每一种心路过程所须的因缘条件如下:于眼门心路过程:眼净色、色所缘、光、作意。于耳门心路过程:耳净色、声所缘、空间、作意。

 

于鼻门心路过程:鼻净色、香所缘、风界、作意。于舌门心路过程:舌净色、味所缘、水界、作意。于身门心路过程:身净色、触所缘、地界、作意。于意门心路过程:心所依处、法所缘、有分、作意。

 

对于意门心路过程,只在有色法之地才需要心所依处。虽然意门心路过程也能缘取五根所缘为目标,但列出了法所缘,以示它是意门特有的所缘。

 

为了方便,六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一、五门心路过程,这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二、意门心路过程,这包括一切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

 

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因为它们涉及了意门与根门。

 

只在意门里发生的心路过程,则称纯意门心路过程,因为它们没有通过根门,而只通过有分生起。虽然首五种心路过程通过不同的根门发生,但它们都依照同一个次序。

 

第六种(即:意门)心路过程,则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过程,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依靠五根门生起。

 

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一、于五根门,它是极大、大、微细、极微细。二、于意门,它是清晰及不清晰。

 

所缘:巴利文visayappavatti  意为所缘(目标)在六门之一呈现于心识,或所缘呈现时的诸心活动。

 

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可分别为在五根门的四种,即极大、大、微细、极微细,以及在意门的清晰与不清晰。 在此所用的大及微细,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它给予心的撞击力。

 

即使巨大或粗显色所缘呈现于眼门,但若眼净色很弱,或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已过才撞击它,或光线很暗,该所缘即不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微细或极微细所缘。

 

反之,若细小的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撞击它、眼净色很强、光线又亮,如是该所缘即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大或极大所缘。

 

因此,大所缘和微细所缘等,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从所缘呈现于根门的那一刻起,直至停止呈现期间,有多少个心路过程心生起。对于呈现于意门心路过程的清晰及不清晰所缘的分别,亦依据相同的原则。

 

五门心路过程的极大所缘:一心识刹那有三个小刹那:生、住及灭。色法的寿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五所缘在一个或几个心识刹那过去之后,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

 

如是,若色所缘在经过一个心识刹那之后呈现于眼门,有分波动了两个心识刹那后即中断。随后,转向于取同一个所缘的五门转向心生起与坏灭。

 

紧接着依照次序生灭的,是看该色所缘的眼识、领受它的领受心、推度它的推度心、确定它的确定心。随后,任何一个具足因缘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会生起,一般上是七个心识刹那。

 

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则依照情况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里。至此,十七个心识过程已完毕,即:十四心路过程心、两个有分波动及一个已过去的有分心识刹那。过后该所缘即灭尽,这所缘即名为极大。

 

色法:在《阿毗达摩论》里,一个心的寿命名为一个心识刹那。这时间单位是非常短暂的;根据诸论师,在闪电间或眨眼间,即有数万亿个心识刹那过去了。虽然它极其短暂,但每个心识刹那还可以再分为三个小刹那,即:生时、住时、灭时。

 

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一个心生起,执行其刹那间的作用,随后即坏灭,而供给下一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是,依心识刹那次序,心流持续不断地发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

 

色法也经过生、住、灭三时,但这三时所占的时间,是等于十七个心生灭的时间。名法与色法的生时和灭时的时间,长短都一样,但色法的住时,则等于名法的四十九个小刹那。

 

但有些色法是例外的,即:身表、语表与四相色。两种表色的寿命,只是一个心识刹那。于四相色当中,色集积与色相续等于生时;色无常性等于灭时;色老性则等于四十九个小刹那。

 

五所缘……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色所缘等五所缘都是色法,所以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刹那。由于它们在生起的小刹那还很弱,所以只有在住时,才能呈现于五根门。

 

如是,若色所缘:当没有活跃的心路过程发生时,属于同一种心的有分心流即会不断地发生,且只取同一个目标,也即是前一世最后一串速行(临死速行)的目标,此目标是业或业相或趣相。

 

在五所缘之一呈现于根门的当下,一个有分心已过去了,此心名为过去有分。随后,有两个由于该目标的撞击力而波动,第二个中断了有分流。

 

在疏钞里,这两个有分心被成为有分波动与有分断。之后,在五门转向心生起的那一刹那,心流即已从‘离路的阶段’出来,而进入心路过程。

 

二十九种欲界速行心:它们是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及唯作生笑心。在取极大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里,所缘的生起与过去有分的生起同时发生。由于五所缘与净色的寿命,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它们两者与第二个彼所缘同时灭尽。

 

如是,这种心路过程进行了整整十七个心识刹那,而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过程心。这种心路过程名为彼所缘时分,即结束于彼所缘的过程。

 

心路过程与‘六个六’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理解。当色所缘撞击眼净色时,在眼处的支助之下,眼识即生起,取该撞击眼净色的色所缘为目标。

 

对于眼识,眼净色是它的依处及门,色所缘是它的目标。在该心路过程里的其他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意识。

 

它们也取同一个色所缘为目标,以眼净色为门,但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对于该过程里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们的门,因为整个心路过程是从有分出起的。

 

五所缘必须同时撞击各自的根门与有分,如此才能令各自的心路过程生起。例如,色所缘必须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如此依靠心所依处的五门转向心、依靠眼净色的眼识、依靠心所依处的领受心等等才能生起。

 

如是,所有的五门心路过程皆有二门,即个别的根门和共用的意门或有分。由于它特别地在眼门生起,所以称它为眼门心路过程,而由于特别地拥有眼识,所以称它为眼识心路过程。

 

由于它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撞击根门之后只有一个有分心识刹那过去,所以称之为极大所缘的心路过程。对于其他的根门心路过程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识,换成各自的根识,如: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古代阿毗达摩论师以芒果的比喻,来形容心路过程。有个人,盖着头睡在一芒果树下。其时,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

 

被声音吵醒之后,他张开眼看看,伸手取该芒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他再倒回去睡觉。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就有如有分心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则有如所缘撞击根门,如:眼门。

 

被声音吵醒,即有如五门转向心转向所缘。张开眼看,即有如眼识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有如领受心领受所缘。

 

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缘。嗅一嗅它,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芒果,心即有如速行在体验所缘的滋味。

 

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缘取速行的所缘为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则有如再度沉入有分心。

 

应注意整个心路过程的发生,是毫无自我的,没有所谓在其背后的永恒体验者,或内在控制者,或在心路过程之外的‘识知者’。

 

刹那生灭的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识知应有的作用,而识知过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缘起的法则。

 

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生起。它依靠各种不同的缘生起,这包括前生心、所缘、门及依处色。某个心生起之后,它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后即灭尽,及成为下一心的缘。

 

大所缘:当所缘在两三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彼所缘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大。在这情形,速行结束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则没有生起。

 

对于这种心路过程,所缘生起直至它的撞击力令到有分心波动的期间,已有两三个过去有分过去了。

 

由于该所缘及根门只能维持十七个心识刹那,这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以令彼所缘生起;即使过去有分只是两个,彼所缘也不能生起,因为彼所缘必须连续生起两次,或完全没有生起。

 

当过去有分有两个时,还有另外十五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两者,皆与速行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同时灭尽。

 

当过去有分有三个时,还有另外十四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两者,皆与最后一个速行心同时灭尽。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速行时分,即结束于速行的心路过程。

 

微细所缘:当所缘在四至九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速行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在这情形之下,即使速行心也都不能生起,但确定心发生两或三次,过后即沉入有分。

 

对于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四至九个过去有分先已过去,而没有速行能够生起。确定心将发生两次或三次,随后心路过程即沉入有分。

 

依据过去有分心的数目,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六种。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确定时分,即结束于确定的心路过程。

 

极微细所缘:当所缘在十至十五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由于它是在坏灭的边缘,所以不能支持到确定生起,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在这情形,只有有分波动,而心路过程则完全没有生起。

 

当所缘是极微细所缘时,没有心路过程心能够生起,而只有有分心波动。在该所缘的十七个心识刹那的寿命期里,有十至十五个心识刹那被过去有分所占,两个是有分波动,剩余的是波动过后的有分。这类过程有六种,名为无效时分,即无效的过程。

 

所缘的呈现方式:与眼门相同,于耳门等亦是如此。如是当知于一切五门皆有四种所缘呈现的方式;依次序,这四种方式名为:一、彼所缘时分;二、速行时分;三、确定时分;四、无效时分。

 

若把这四种过程再分类,则一共有十五种根门心路过程。由于每一种都可以发生于所有的五根门,因此一共有七十五种根门心路过程。

 

心路过程心一共有七种心及生起十四次,详说则于五门有五十四种心。这七种心路过程心,是五门转向心、根识(五识之一)、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缘。

 

生起十四次,则是计算速行七次及彼所缘两次,其他的心各生起一次。发生于五门心路过程的五十四心,是指所有的欲界心。于此,这是五门心路过程生起之法。

 

意门心路过程之有限速行心路过程:当清晰所缘呈现于意门,有分波动、意门转向、速行及在速行之后的彼所缘即会转起。随后,即再次沉入有分。对于不清晰所缘,在速行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没有生起。

 

意门心路过程:当心路过程发生于五门的任何一门时,事实上是涉及了两门,即根门与意门。称为意门心路过程的,是纯粹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完全没有涉及根门。为了使它更明确化,也称之为‘纯意门心路过程’。

 

意门心路过程包括了欲界或有限心路过程,以及广大与出世间心路过程。欲界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种: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的随起意门心路过程;二、独立的心路过程。

 

(一)鼓只受到棍敲击一次,即会传出一阵阵的回响。如是,当五根门只受到五所缘撞击一次,而在五门心路过程停止之后,过去所缘即会呈现于意门,引发了许多意门心路过程。

 

由于这些心路过程是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称为‘随起心路过程’。依据随五种根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可分为五种。

列迪长老解释:明确地识知所缘是发生于这些随起心路过程;在纯五门心路过程里,并没有如此明确地识知所缘。

 

例如,在眼门心路过程之后,首先生起的是‘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再次缘取根门心路过程刚刚识知的所缘。随后,依次生起的各个心路过程,则整体地识知该所缘、识知所缘的颜色、领会所缘的实体、识知所缘的实体、领会所缘的名称、以及识知所缘的名称。

 

‘整体地识知该所缘的心路过程’,是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它整体地识知,已重复地被前两个过程(即根门及彼随起心路过程)识知的所缘。这过程执行组合的作用,把对所缘片段的感觉组成一体,有如把旋转的火炬看成一圈火光。只有在这发生之后,才有可能识知颜色。

 

当识知颜色发生时,人们就会识知它为蓝色等等。当识知实体发生时,人们识知实体或形状。当识知名称发生时,人们识知所缘的名称。因此,列迪长老认为,只有在识知所缘的个别特征时,人们知道:‘我看到这或那特征。’

 

(二)当六所缘的任何一个直接呈现于意门,而不是在五门心路过程之后发生时,‘独立意门心路过程’即会生起。可能有人会质问,所缘如何能够不依靠五根,而直接呈现于意门。

 

列迪长老举出几个来源:从以前直接体验的,或从以前直接体验的再加以推测;从以前听来的,或从听来的再加以推测;由于相信、观念、推理或省思之后所接受的见解;通过业力、神通力、身体不调、天神的影响、观照、觉悟等等。

 

他解释:如果有人只是清晰地体验某种目标一次,即使是过了一百年之后,缘于该目标,在条件具足时,也有可能令到有分心波动。已受到过往体验滋养的心,是非常易于再受到它们的影响。

 

当它遇到五所缘的任何一个时,该所缘都可能触发一连串心流,而识知上千个过去所体验的目标。不断受到这些因缘刺激的心流,时时刻刻都在寻求机会自有分心中出起,以清楚地识知目标。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断地令到有分心波动,以及不断地把心,转向由于因缘已具足而呈现的目标。

 

列迪长老解释,即使有分心已有自己的目标,它还是倾向于缘取其他目标。由于有分心不断地蠢蠢欲动,当某个目标基于其他因缘而足够明显时,它即会把心流从有分心中拉出来,而呈现于意门心路过程。

 

独立的意门心路过程可分为六种: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再加以推测;根据听来的、根据听来的再加以推测、根据所识知的、根据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的心路过程。在此,所识知的包括了相信、观念、观照与觉悟;从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包括通过归纳或推理而得来的结论。

 

当清晰所缘呈现等等:在欲界里有两种意门心路过程,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目标的强度。对于取清晰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当所缘呈现于意门时,有分波动两次之后即停止。然后,意门转向心转向该所缘,继而有七个速行及两个彼所缘生起,而后心路过程再度沉入有分。

 

于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有情,即使是对特别清晰的所缘,彼所缘也不会生起。对于取不清晰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彼所缘都不会生起。列迪长老认为,对于取不清晰所缘的心路过程,于速行之后沉入有分应是最长的过程。

 

然而,他认为,当所缘是不清晰时,也有在意门转向心发生两三次之后即结束的过程;而且只有有分波动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因为对于纯意门心路过程,有无数次目标呈现于意门时只令到有分波动两三下,过后该波动即停止,而没有真正的心路过程心生起。

 

所以,根据列迪长老,对于意门,所缘的呈现方式亦有四种。结束于彼所缘的可称为极清晰的呈现方式;结束于速行的可称为清晰的呈现方式;结束于意门转向心的可称为不清晰的呈现方式;而只有有分波动的则可称为极不清晰的呈现方式。

 

呈现的清晰程度,是依据目标有多明显或心的力量几强。因为即使当心很弱时,很明显的目标也能够清晰地呈现;再者,即使目标很微细深奥,强劲的心还是能够清楚地识知它。于此,于该心路过程有三种心,心生起则十次。

 

该三种心路过程心是意门转向心、速行及彼所缘。心生起十次是意门转向一次、速行七次、彼所缘两次。在此的四十一心,包括除了双五识、五门转向心与两个领受心之外的一切欲界心。发生于此的,三种推度心的作用是彼所缘;确定的作用则是意门转向。


心路过程(续)

安止速行意门心路过程:于安止速行时分,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同样地,彼所缘也不会生起。于安止心路过程,八欲界智相应速行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更改)种姓。

 

一旦它们灭尽,依情况是第五或第四剎那,二十六种广大或出世间心的其中一个,会即刻如心所愿而进入安止心路过程。随后,在安止的末端即会再沉入有分。

 

安止:巴利文appanà,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禅那定。

 

于安止定并没有清晰或不清晰区分,因为只有在很清晰地觉知目标时,才有可能证得禅那(安止)。当禅修者即将证得禅那、道或果时,首先会生起意门转向心。

 

然后,在同一个安止心路过程里,于安止速行之前,会有一系列的欲界速行依次生起,把心从欲界导向安止。于凡夫或有学圣者,这些速行将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之一;于阿罗汉,则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之一。

 

于钝根者,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这些基础速行心生起四次,每次都执行不同的基础作用。第一个心识刹那,名为遍作或预作,因为它准备心流,证入安止定。下一个心识刹那,名为近行,因为它已接近安止。第三个心识刹那,名为随顺,因为它顺从在它之前的心,以及在它之后的安止。第四个心识刹那,名为(更改)种姓。

 

于禅那定,它因超越欲界,以登上广大心种姓而得其名;于初道定,它名为种姓,是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对于进入更高层次道果的转变点,则隐喻式地称它为(更改)种姓,但有时亦另称它为净化。

 

于根器利者,则少了遍作刹那,如是于安止之前,只有三个欲界速行生起。在种姓心之后,于利根者的第四速行,或钝根者的第五速行,即刻生起了第一个属于安止层次的速行心。

 

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无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如是一共有二十六种心。当知在安止心路过程里,是可以有不同的速行心,甚至属于不同界。在道果心路过程里,则更能缘取不同的目标。而所有在同一个欲界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都是同一种心。

 

如心所愿:这是指所生起的安止心,是受到禅修者的心愿所决定。

若他希望证获初禅,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禅那地修习止禅,对于更高层次的禅那亦是如此。若禅修者所愿的是达到道果,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道果地修习观禅。

 

在安止的末端:在安止结束之后,就会即刻沉入有分心,不会有彼所缘生起。其中,在悦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悦俱;在舍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舍俱。亦于其中,在善速行之后,以善速行或首三果心之一生起安止。在唯作速行之后,以唯作速行或阿罗汉果心生起安止。

 

在悦俱善心之后,三十二种安止速行能生起。在舍俱善心之后,十二种安止速行能生起。在悦俱唯作心之后,八种能生起。在舍俱唯作心之后,六种能生起。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善心之后。对于阿罗汉,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唯作心之后。于此,这是意门心路过程之法。

 

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在两种悦俱智相应欲界善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三十二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心(禅那速行)。即:首四禅乐俱广大善心、属于首四禅层次的四道与首三果心。(4+16+12=32)

 

在舍俱善心之后等等:亦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在两种舍俱智相应欲界善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十二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即:色界第五禅善心、四无色禅善心、属于第五禅的四道与首三果心。(1+4+4+3=12)

 

只于阿罗汉,在两种悦俱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八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即:首四禅广大唯作心与属于首四禅层次的阿罗汉果心。(4+4=8)

 

于阿罗汉,在两种舍俱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六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即:属于第五禅的五种广大唯作心及阿罗汉果心。(5+1=6)

 

对于凡夫及已证得首三道果的有学圣者,在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四十四种安止心(32+12=44)之一可以生起。

 

对于阿罗汉,在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十四种安止心(8+6=14)之一可以生起。

 

 

彼所缘之定法:于此,在一切情况之下,当所缘是不可喜时,所生起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皆是不善果报心。当所缘是可喜时,它们则是善果报心。若所缘是极可喜,推度与彼所缘则是悦俱。

 

另者,关于这点,在悦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悦俱。在舍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舍俱。当所缘是不可喜时等等:所缘可以分为三组:不可喜、中等可喜(可喜)与极可喜。可喜所缘有两种,然而不可喜所缘则只有一种。

 

根据《阿毗达摩论》,所缘本质的差异,是在于所缘本身的自性,不会由于体验者的性格或偏爱而变更。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提出,当人们把可喜所缘视为不可喜,或把不可喜所缘视为可喜时,那是因为他的‘颠倒想’才会如此。

 

无论如何,该所缘皆依本身自性而属于可喜或不可喜,完全与体验者的偏爱无关。《迷惑冰消》再指出,可以根据中等中等的人,如会计师、政府公务员、议员、地主及商人,对所缘感到可喜或不可喜来区别它。

 

人们会体验到不可喜、可喜或极可喜所缘,是由自己的过去业所决定。如是,所遇到的目标提供过去业成熟的因缘,而生起为果报心。该果报心自动地会与该所缘的自性相符,完全没有刻意造作,即有如镜中的脸影与真正的面容相符一致。

 

由于不善业成熟,人们遇到不可喜所缘,以及生起识知该所缘的不善果报心。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肯定是不善果报心。除了苦俱身识之外,它们都是舍俱。反之,由于善业成熟,人们遇到中等可喜或极可喜所缘,以及识知该所缘的善果报心。

 

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四种果报心,肯定是善果报心。

除了乐俱身识、体验极可喜所缘的悦俱推度,与悦俱彼所缘之外,它们都是舍俱。当目标是不可喜所缘时,执行彼所缘作用的,肯定是不善果报推度心。

 

对于中等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舍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舍俱大果报心之一。对于极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悦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应注意果报心,是由所缘的自性决定,但速行心则不是如此,而能依照体验者的性格及内心倾向变易。

 

即使当目标是极可喜所缘,速行也可能是舍俱善心或舍俱不善心;例如:在见到佛陀时,多疑者心中,可能会生起疑相应不善心;而在见到美女时,禅修的比丘心中,可能会生起舍俱智相应善心。甚至可能对极可喜所缘,生起忧俱嗔恚相应心。

 

再者,对不可喜所缘,也有可能生起一般上,是遇到可喜所缘才生起的速行。所以,受虐待狂能够在遭受身体苦楚时,生起悦俱贪根心;而禅修的比丘,能以悦俱智相应善心,观想腐烂的死尸。阿罗汉的欲界唯作速行心也是如此。

 

当阿罗汉体验极可喜所缘时,其速行心是四种悦俱唯作心之一,而彼所缘则是五种悦俱果报心之一。该五心是四个悦俱大果报心,及一个悦俱推度心。当他体验不可喜或中等可喜所缘时,生起的速行是舍俱,而其彼所缘则是六种舍俱果报心之一。

 

列迪长老指出,上述对所缘和阿罗汉唯作速行之间关系的解释,只是针对速行是自然的情况之下生起时而言。在适当的作意之下,面对极可喜所缘时,阿罗汉也能够激起舍俱唯作心,以及面对不可喜所缘时,激起悦俱唯作心。

 

对于该见解,列迪长老引用以下《中部.根修习经》的经文,加以证明其正确性:“于此,阿难,当比丘以眼看颜色,其时生起了可喜的、生起了不可喜的、生起了可喜亦不可喜的。若他愿意,他能安住于体验可厌的为不可厌…若他愿意,他能远离可厌与不可厌两者,而安住于舍、念与明觉。”

 

额外有分:但在忧俱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或有分都是舍俱的。

所以,对于结生心是悦俱的人,若在忧俱速行之末没有彼所缘生起,那么,诸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舍俱推度心,而识知任何它所熟悉的小所缘。之后就即刻沉入有分。

 

由于悦受和忧受是两个极端,拥有这两种不同感受的两个心,是不能前后紧接着生起的。但拥有这两种感受之一的心,能在舍俱心前一刹那或后一刹那紧接着它而生起。

 

所以,当速行是忧俱嗔根心时,若随它之后有彼所缘生起,该彼所缘必定是舍俱。从这项声明看来,若对极可喜所缘生起嗔恚,随速行之后生起的彼所缘则不能是悦俱;反之,该彼所缘将是舍俱善果报心。

 

若没有彼所缘生起,只有在有分是舍俱时,它才能随着速行之后生起。对于有分是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的人,若没有彼所缘随着忧俱速行之后生起,在速行之末就不能即刻沉入有分,因为拥有两个极端的两个心是不能紧接着生起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代诸阿毗达摩论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一刹那的舍俱推度心,作为调和速行的忧受及有分的悦受。其时,该心并没有执行推度的作用。它缘取一个与该心路过程不同的目标,即任何它所熟悉的欲界所缘,而纯粹只是为回到正常的有分流铺路。这特别的心,名为额外有分。

 

彼所缘的法则:同样地,他们认为彼所缘只在欲界速行之末生起,亦只生起于欲界有情,且只有在欲界法成为所取的所缘的时候。他们说,必定是欲界速行、欲界有情、欲界所缘时,彼所缘才能缘取清晰或极大所缘为目标而生起。于此,这是彼所缘的法则。

 

速行的法则:在欲界有限速行心路过程里,欲界速行只生起七或六次。但在软弱的心路过程里,例如死亡的那一刻等,它们只生起五次。他们说,当世尊显现双神变等时,由于其转起极轻快,所以省察心只生起四或五次。

 

这是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一般上速行生起七次,但当所缘非常微弱时,它们则只生起六次。在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速行只生起五次,因为心所依处软弱之故。佛陀在其一生之中,有好几次显现双神变,以激起他人对其证悟的信心。

 

《小部.无碍解道》里记载,通过此双神变,佛陀的身体,能够同时发射出火与水。其时,他极其迅速与交替地,进入火遍与水遍的第五禅定,然后决意让火与水,自其身发射而出。在从每一个禅定出来之后,佛陀极其迅速地省察它的禅支,而速行心只生起四次或五次,这是欲界最快的速度。虽然双神变是由第五禅的神通心所执行,但省察诸禅支的,则是由欲界心路过程执行。

 

安止定里的速行:初学者所证得的第一次安止,以及每一次的神通速行心,都只生起一次而已。过后,即沉入有分心。四种道智心的生起,也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根据情况,随后有两个或三个圣果心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心。

 

三果阿那含圣者、四果阿罗汉圣者,他们在证入灭尽定时,第四无界色禅定的速行心,只生起两次,之后即证得灭尽定。在从灭尽定出来时,根据情况是阿那含或阿罗汉果心,生起一次。当它灭时,即会沉入有分心。对于安止定心路过程,即有如有分心流一般,是没有固定的过程规则。

 

我们应当知道,广大与出世间速行心,甚至能够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对于每一种禅定的第一个安止心路过程,广大速行心只生起一次,因为缺少重复而弱的原故。执行神通的第五禅定神通心,每次也都只生起一次,即使在已熟练于神通者亦不例外。因为,只是一刹那的神通心,已足以完成其任务。

 

每一种道智心,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而且都只出现一次。在那一刹那间,它已执行了断除或减弱烦恼的作用。于钝根者,道心路过程的基础部份,包括了遍作刹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只生起了两次。于利根者,则没有遍作刹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可以生起三次。

 

已证得四色界禅及四无色界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都能够证入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精神)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

 

若要证入灭尽定,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出定之后,观照它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在达到无所有处禅定,以及从其中出来之后,禅修者实行某些准备工作,然后决意证入灭尽定。其时,有两个第四无色界禅心生灭。之后,心流(精神现象)即被切断。

 

入定的时间长短,是由禅修者先前早已决定,而通过修习,它能够延长至七天之久。在出灭尽定之后,会有一刹那的果心生起,于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于阿罗汉则是阿罗汉果心。过后,心即沉入有分。

 

禅修者通过不断的修习,即能够延长禅定与果定的时间。第一次证得的初禅安止定,只有一个速行心刹那。但通过修习,即能把它延长至二、三、四速行心刹等。对于已掌握禅那五自在的禅修者,安止定能够持续不断一段长久的时间,甚至是好几天。

 

总结:当知有限速行生起七次,道与神通一次,其余的广大与出世间心许多次。于此,这是速行的法则。

 

依人分析:对于结生心是二因和无因的人,唯作速行与安止速行不会生起。同样地,在善趣里,智相应果报心不会生起。但在恶趣里,智不相应的大果报心也不会生起。

 

若有情的结生、有分与死亡作用,是由两种舍俱推度心之一执行,该有情的结生心即是无因。若有情的结生、有分与死亡作用,是由四种智不相应大果报心之一执行,其结生心即是二因,即少了无痴因或慧根。对于这类有情,专只属于阿罗汉所有的唯作速行,是不可能生起于他们心中,而且也不可能证得禅那安止或道安止。

 

以智不相应的结生心,投生到人间或欲界天善趣者,在其心中不会生起三因大果报心,因为他们的结生心低劣之故;对于这些有情,其彼所缘,只能是无因或二因果报心。在恶趣里,结生心肯定是无因的;在其地连大果报心也不会生起为彼所缘,而只有无因心能生起为彼所缘。

 

在结生心是三因者当中,善与不善速行不会生起于阿罗汉。同样地,唯作速行不会生起于有学圣者及凡夫。邪见相应及疑相应速行不会生起于有学圣者。嗔恚相应速行不会生起于阿那含。唯有圣者,才能依各自的能力去体验出世间速行。

 

以智相应的结生心投生者,是结生三因者。这些有情可以是凡夫、有学圣者或阿罗汉。当然,是在投生过后,才修成阿罗汉,不是依结生心之力,而成为阿罗汉。在须陀洹道(入流道)时,邪见及疑烦恼已被断除,因此邪见相应及疑相应速行不会生起于有学圣者。阿那含(不还者)已断除了嗔烦恼,因此不会再体验到嗔根心。

 

如是说,根据情况,无学者体验四十四种心,有学圣者五十六,其余则五十四。于此,这是人之分析。结生心三因的凡夫,最多能够体验五十四种心,即:十二不善心、十七善心、廿三欲界果报心及两个转向心。

 

然而,对于投生到恶趣的有情,其结生心是无因的,而只能体验三十七种心,即: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十五无因果报心及两个转向心。对于以无因或二因结生心投生到善趣者,他们也能够体验到,四种智不相应大果报心,所以一共能体验到四十一种心。

 

结生心三因者,所能体验的五十四种心,则再包括了九种禅那善心;当然对于还未证得某禅那者,则应减去该禅那心。在须陀洹道时,邪见及疑烦恼已被断除,因此四种邪见相应心及一种疑相应心,已被消除。

 

若包括禅那心,须陀洹与斯陀含能够体验以下五十种心:七不善心、十七善心、廿三欲界果报心、两个转向心及一个果心;后者于须陀洹是须陀洹果心,于斯陀含则是斯陀含果心。阿那含又已断除了嗔恚,所以不会再体验到两种嗔根心,而其所体验的果心是阿那含果心;最多能够体验四十八种心。

 

 

在此称为无学者的阿罗汉,已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因此不会再体验任何不善心。他们所能体验的四十四种心是:十八无因心、八大果报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唯作心、四无色界唯作心及一个阿罗汉果心。这些数目是对于欲界有情而言。如下节指出,对于色界与无色界有情,该些数目则必须减去不能生起于该界之心。

 

依地分析:于欲界地,上述的一切心路过程根据情况而发生。于色界地,一切都能发生,除了嗔恚相应速行和彼所缘。于无色界地,则再除去第一道、色界心、生笑心及较下层的无色界心。

 

此文所提的‘地’是指生存地,而不是指心之地或心之界。嗔恚相应心不会生起于色地,因为在修习以证入禅那时,已镇伏了嗔恚。

嗔恚与彼所缘也不会出现于无色地。没有色身则不能笑。投生至无色界天者,不能证得色界禅或较下层的无色禅。

 

特别情况:于一切地,对于缺少某根者,与该根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不能生起。于无想有情则完全没有心路过程生起。缺少某根者,是指在欲界里瞎眼、耳聋等的有情,以及没有鼻、舌与身根的色界有情。无想有情是完全没有心的,所以不会有心路过程。

 

根据情况,于欲界地有八十种心路过程心;色界地有六十四种;无色界地有四十二种。于此,这是依地分析。能在欲界地生起的八十种心路过程心,包括一切心,除了绝不会发生在心路过程里的九广大果报心。

 

能在色界地生起的六十四种心路过程心是:十不善心(除去两个嗔根心)、九无因果报心(除去三对鼻识、舌识与身识)、三无因唯作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善心、五色界唯作心、四无色界善心、四无色界唯作心及八出世间心。

 

能在无色界地生起的四十二心路过程心是:十不善心、一个意门转向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无色界善心、四无色界唯作心及七出世间心(除去须陀洹道心)。根据情况,只要寿命未尽,六门心路过程即会继续生起,它们之间,则间隔着有分心。

摘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