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源性头痛

 H珠Q 2018-08-31
  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习一下颈源性头痛。

那今天讲课的内容将按照颈源性头的定义、表现、病因、治疗和鉴别这几个部分来进行讲解。

颈源性头痛在以往被称为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或者是神经血管性头痛等等,是我们在临床诊疗中经常遇到的疾病。那国际头痛协会在2013年整理的最新的国际头痛分类中,将头痛呢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还有其他类头痛这么三部分。而我们的颈源性头痛就属于继发性头痛的范畴。

它主要是指颈椎或颈部的软组织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牵涉性的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临床表现

说完了定义,接下来再来看一下它的临床表现。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生在颈部,那随之呢疼痛可以扩散到病变部位的额部、颞部、还有眶部,疼痛常呈钝性,没有搏动感,以额颞部为主,可以间歇性发作,那每次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到数天不等,后期呢可以持续性地发作。颈部的活动或者是不良的颈部姿态,再或者是按压高位的颈神经,都可以诱发头痛的发作。颈部的僵硬,主动或被动的活动是受限的,有的时候可以同时伴有肩部或上肢部的疼痛,其他的相关症状像恶心、呕吐,畏光、视物模糊、流泪、畏声、眩晕等等,那这些症状呢有的时候是可以伴发的。

颈源性头痛如果按照疼痛区域来进行分类的话,那可以分为额头痛、头顶痛、头后痛,还有颞头痛这么四类。

那临床上有许多原因可以引起颈源性头痛,包括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创伤和各种形式的颈部退变等等。那最为常见的是颈枕部的神经病变和急慢性的肌筋膜痛所引起的颈源性头痛。那么今天以下的内容呢将从这两个部分来进行一个拓展。

容易引起颈源性头痛的神经呢,主要是枕下神经、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枕小神经,还有耳大神经。而容易引起颈源性头痛的肌肉呢主要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束、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枕下肌群、颞肌、还有枕额肌。
神经性头痛

那下面说一下神经,先说第一条,枕下神经。枕下神经是颈1脊神经后支,那它是在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内,在椎动脉沟的下方,穿行于相对较为致密的寰枕后膜,在椎动脉沟的外侧呈一个向后上方的弧形,那走行于枕下三角,分布于枕下肌群。

那在这里呢就要说一下枕下三角,枕下三角它是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所围成。那它的上方主要是头半棘肌,那它的下方呢主要是寰枕后膜,还有寰椎后弓,它中间的间隙呢大部分是由脂肪组织所填充。
枕下神经它所引起的疼痛呢,主要是以枕部还有枕下部为主,主要集中在枕外隆突,还有两侧的上项线附近。那疼痛呢有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在风池穴,部分患者呢会有枕下感觉的麻木感或者是过敏感。有的时候患者还会说自己有头昏、头脑不清楚的这么一种现象。我们在按压的时候,在风池穴的上缘会有明显的压痛,在枕外隆凸还有上项线的附近,也会有固定压痛。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枕下神经易卡的部位,因为它穿行于寰枕后膜,所以说当寰枕后膜出现紧张的时候,易卡压枕下神经。另外,它的上方是头半棘肌,下方呢是枕下肌群,当这几块肌肉出现紧张痉挛或者是水肿粘连的时候,那他们之间的间隙就变小,那这样也易卡压枕下神经。因此它们出现紧张的时候,枕下神经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说我们在治疗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要推拿治疗头半棘肌,还有枕下肌群,同时我们可以运用寰枕分离的手法对寰枕后膜进行一个牵拉,来达到松解寰枕后膜的目的。

第二条枕大神经,枕大神经是起源于颈2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先位于寰椎后弓还有枢椎椎扳之间,行走于头下斜肌的下缘,向内走行,穿过头半棘肌和最长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行于头半棘肌,再穿过斜方肌肌腱膜和颈部固有筋膜。枕大神经在斜方肌起点的上项线下方的浅出,分布于枕部、耳廓上部,还有近颞部这个区域,其中一个神经的分支末梢一直分布到颅顶,与眶神经末梢呢相交通。那枕大神经所引起的疼痛,多以胀痛还有跳痛为主,另外也有针刺样或者是刀割样、烧灼样的感觉,有的时候呢也会有紧箍感,它可以向同侧的枕顶部还有颞部放射,有的时候也可以放射到额部,还有同侧的眼眶部。我们在查体的时候呢可以在风池穴这个部位,也就是枕大神经穿过斜方肌腱膜处可以有明显的压痛点,或者是在双侧乳突的后下方的位置,也可以有压痛。

那提到枕大神经呢就要说一下枕后腱弓,它的位置呢是在枕后隆突下方约2cm,旁开3-4cm这个位置,它是由胸锁乳突肌、还有斜方肌腱膜增厚所形成。那它与深面的枕骨呢形成一个扁平状的骨纤维管,那位于上项线的中部1/3这个部位,那枕大神经、枕动脉,还有枕小神经的排列顺序,就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进行排列。有学者研究发现,每个人他在腱弓的内部都会有1-2个淋巴结。因此,当我们感冒的时候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炎症呢可以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淋巴结处,那导致淋巴结肿大,那淋巴结肿大呢就会占有腱弓内的空间,那这样呢就会挤压刺激到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而导致神经组织出现问题,因此引发头痛!

那导致枕大神经出现卡压有以下几个部位,第一个呢就是寰枢关节,枕神经绕行寰椎后弓还有枢椎椎板之间,所以说当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时候,容易造成枕大神经的卡压。另外,枕大神经穿经于头下斜肌、头半棘肌还有斜方肌,所以说这几个肌肉出现痉挛或者是黏连的情况下,也易导致枕大神经出现压迫。最后一个呢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枕后腱弓,那在感冒或者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炎症可以通过淋巴系统来侵袭淋巴结,导致其肿大,这样呢就会占有空间来刺激压迫我们的枕大神经,进而呢也会引发疼痛。那枕大神经的治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卡压部位,来运用针刺、针刀或者是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先看一下针刺,针刺我们选的穴位呢是天柱穴,它在的位置是后发际正中上0.5寸,旁开1.3寸,也就是斜方肌外缘凹陷的这个位置。那这个位置呢也就是我们刚才所分析到的枕大神经穿过斜方肌腱膜的部位。在这个位置我们可以直刺或者是斜刺0.5-0.8寸,那也可以达到松解斜方肌的目的。另外,我们可以运用针刀的治疗方法,对枕后腱弓进行一个松解减压。那在治疗的时候呢一定要避开枕动脉,防止出血,主要的目的呢就是以释放张力为主。运用推拿的方法呢主要是在枕骨的上项线,还有枕下肌群、斜方肌,还有枕后腱弓这几个部位进行推拿、按摩和放松。另外一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情况下会导致枕大神经的卡压,所以说如果有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要对寰枢关节进行一个复位,来避免其压迫的出现。
神经性头痛

下面是第三枕神经,它是在颈2-3椎间孔发出后向后绕颈2-3的关节突关节下方的骨纤维管,到达横突间肌的后内侧,然后向后下方走行至头半棘肌的深面,在枢椎棘突水平的位置呢旋转约80度左右,然后穿过头半棘肌或者是斜方肌,在头半棘肌或斜方肌的浅面呢继续向上走行,与枕大神经相交通最后呢,分布于枕骨粗隆下方的皮肤。那第三枕神经它所引起的疼痛呢主要是在枕部,有的时候也会向头顶部或者是前额部放射,不向对侧转移,病程时间较长,女性多见。

那它易卡压的部位呢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颈2-3的关节突关节,另一个呢就是枢椎棘突的水平面。因为在颈2-3关节突关节这个部位,第三枕神经能发出一分支支配关节囊,所以说当关节囊有炎症的时候,它就会侵袭第三枕神经,造成第三枕神经的卡压。另外一方面,在枢椎棘突水平处,第三枕神经要旋转80度左右,同时呢还要穿过头半棘肌或者是斜方肌,因此在这个位置容易造成卡压。
所以说第三枕神经的治疗呢,主要是以推拿来松解斜方肌还有头半棘肌为主。另外我们可以运用针刺疗法来对夹脊穴进行针刺,以起到松解颈后部肌群的目的。我们也可以运用针刀的疗法,主要是针刺关节突关节,那这样呢可以松解减压,释放炎性物质,那减少对第三枕神经的一个刺激。

下一个是枕小神经,它是起自颈2-3的脊神经,那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浅出,绕过副神经的下面,沿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后上方走行,到达头部这个位置,穿过枕后腱弓,那越过胸锁乳突肌乳突止点的后部,分布于耳廓后面,支配呢是耳廓后上部,乳突部、还有枕外侧区域的皮肤,并且与枕大神经还有耳大神经相交通。它所引起的疼痛主要是以乳突后缘为主,也可以向耳周、头顶、颞部、前额、还有眼眶等部放射。一般感觉上是以针刺样或者是刀割样、烧灼样为主。头痛的时候,如果说颈部旋转或者是头部旋转的话,可以诱发或者是加剧头部疼痛的这么一个症状。

枕小神经,它易卡压的部位呢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枕后腱弓,那另一个呢就是乳突后下缘枕小神经穿出皮下的这么一个部位。所以说在治疗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针刺、推拿,还有针刀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主要是针刺翳明穴,那翳明穴它的位置是在耳垂的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翳风穴后1寸。在这个位置我们一般直刺0.5-1寸。推拿的话,我们以松解胸锁乳突肌为主。而针刀治疗的话主要以针刺枕后腱弓为主,达到一个松紧减压的目的。

下面再来说一下耳大神经,耳大神经所引起的头痛在临床中较为少见,那它是起自颈2-3脊神经的前支,那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后,横行越过胸锁乳突肌,在胸锁乳突肌表面向下颌角的方向走行,那分布于颞部、耳廓上部还有腮腺部的皮肤。它所引起的头痛呢主要是集中在乳突尖下缘或者是耳廓部这么一个区域。有的时候呢也会引起耳部的症状,像耳鸣、耳聋、双重听等这些症状的出现。

耳大神经它易引起卡压的部位呢,主要是集中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还有下颌角的后方,也就是耳大神经穿出皮肤的这个区域。治疗的话,我们可以运用针刺,还有推拿这两种方式。针刺以天窗穴还有天容穴为主。那天窗穴它是位于胸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相平,耳大神经在这个位置穿出,我们一般直刺0.3-0.5寸。那天容穴它是位于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耳大神经在这个位置浅出浅筋膜。所以说可以直刺0.3-0.5寸。推拿治疗呢以松解胸锁乳突肌还有筋膜为主,那这样呢可以达到一个治疗耳大神经卡压的目的。
肌筋膜性头痛
那刚才所讲的就是颈枕部的神经所引起头痛的一些相关内容。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临床上哪些常见的肌肉容易引起头痛。

先来说一下胸锁乳突肌,那它在临床中所引起的头痛呢最为常见。其中胸骨上端的激痛点呢可以引起枕骨嵴还有头顶部的一个疼痛,而中间的激痛点可以引起眶上嵴还有眼眶深处的疼痛,有时呢可伴迎风流泪或者是鼻塞等眼鼻的一些症状。

那锁骨部中间的激痛点呢可以向前额传导疼痛,而上部的激痛点可以向耳后部还有耳深处传导疼痛。有的时候呢也可以有姿势性的一个眩晕。

那胸锁乳突肌它所形成激痛点的原因,主要是我们长时间的办公,导致我们的头部过于前伸,这样的话造成一个我们胸锁乳突肌的紧张。

另外,下肢不等长或者是骨盆的倾斜,脊柱的侧弯,那这样呢都会导致我们下肢出现一个倾斜。人体为了维持一个身体的平衡,那他在上端的时候就会进行一个反倾斜来达到一个平衡的目的。所以说我们上方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就会进行一个代偿来维持人体的平衡,那这样他们就会出现紧张,进而出现激痛点。另外胸锁乳突肌也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呼吸肌,反常的呼吸模式,像我们平时的感冒,那这样呢都会导致胸锁乳突肌的紧张,最后呢就会造成激痛点的激活。所以说在治疗的时候,我们以松懈胸锁乳突肌为主,可以在胸锁乳突肌上寻找激痛点,可以运用针刺、点按或者是冷喷牵拉的技术来进行治疗。

下面是斜方肌,斜方肌它是产生颈源性头痛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原因。那位于斜方肌上束中部前缘这个激动点,它所引起的头痛呢主要是位于颞部,也可以出现在枕部,有的时候呢会向眶上部传导,因此疼痛呢主要集中在颞区、眶区、还有我们的枕后部这个区域。

那它所产生的激痛点的原因呢有这么几个,一个就是衣服的不合适,或者是背包特别沉,那这样我们的上斜方肌呢就需要对抗这些重力,而因此就会出现紧张,产生激痛点。

同时,我们打电话时间过长的话,我们的头颈部夹紧电话,那这样呢也会使斜方肌出现一个紧张,还有呢就是跟胸锁乳突肌产生激痛点的原因很像,骨盆的倾斜、下肢的不等常、脊柱侧弯,那这些呢会让胸锁乳突肌,会让斜方肌去维持身体的一个平衡,导致他们出现紧张,从而激活激痛点。

头半棘肌,头半棘肌在上1/3处的激痛点可以引起头痛,那这个头痛主要是是从枕部向颞区,最后向眶上方传导,而成一个带状样的传导路线。

头半棘肌激痛点活化的原因主要是我们不良的坐姿,那头部的前伸会使激痛点活化,所以说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一般是在颈后部寻找激动点,同时可以运用针灸来对颈夹脊穴进行一个针刺,达到一个治疗的目的。


“声东击西”的颈源性头痛,头痛为啥与颈部有关系?

高静  2019-07-02

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偏头痛患者”,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太祖苦头风”。头风是中医诊断,转换成西医诊断就是偏头痛。虽然说是“偏头痛”,实际上也有发作时两侧、全部头痛的情况。

曹操头痛发作时“心乱目眩”,并且一生被其所扰,华佗用针灸来缓解曹操的头痛症状,却不能彻底根除。曹操认为华佗“养病自重”,不肯为自己医除病根。

(华)佗死后,太祖(曹操)头风未除。太祖(曹操)曰:“(华)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其实,曹老板真是冤枉了华佗!

按照种种分析,曹操患的很有可能是“颈源性头痛”,这种病症状在头,病因却是颈部神经受刺激。

“颈源性头痛”狡猾地“声东击西”,在临床上有很大隐蔽性,很可能连华佗都骗过去了!说华佗“养病自重”实在是太冤枉啦!今天,咱们就来讲一讲这难倒华佗的“颈源性头痛”!

文章导读

01 颈源性头痛

02 颈源性头痛神经角度

03 颈源性头痛关节角度

04 颈源性头痛肌肉角度

05 颈源性头痛治疗思路

06 颈源性头痛预防措施

颈源性头痛——

头痛为什么与颈部有关?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颈源性头痛的概念由美国一位医生在1983年提出,经过近10年的争论和研究,最终在1990年得到国际头痛学会的认可。

头痛为什么与颈部有关?

头部的神经大都来自颈部。神经从脊髓发出后向上行走到达头部,途中要经过很多骨头缝隙和肌肉。如果脖子的肌肉或骨头发生病变,如颈椎退变、脖子肌肉外伤等,路过此地的神经就会受到影响,发生异常变化,而这些异常变化就会导致头痛。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颈源性头痛的关系还不够明确,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但年幼者也不多件,我们遇到的年龄最小的患者仅6岁。本病以女性多见。

诊断标准

现如今,国际CEH研究组确定CEH的诊断标准为:

1. 单侧头痛;

2. 头颈部活动受限制;

3. 颈部非常规体位时疼痛加重;

4. 负重后疼痛加重;

5. 疼痛发生在同一侧肩臂部,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诊断性麻醉阻滞是CEH诊断标准之一。

颈源性疼痛从局部入手一般与神经、关节、肌肉这三个因素息息相关。人体感受到疼痛,最终是以神经为媒介,因此,这篇文章里会跟大家重点介绍下头痛相关的神经。

 颈源性头痛神经角度

根据神经的分布位置由内向外分别是第三枕神经、枕大神经、枕下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

第三枕神经

神经走行:起自C2、3后支,从C2、3椎间孔处发出,向后绕过C2、3关节下方的骨纤维管至横突间肌后内侧;然后向后上方走行至头半棘肌,在枢椎棘突水平面穿过头半棘肌或斜方肌,在其浅面竖直向上走行;

皮肤分布:项区上部的皮肤;

损伤症状:起自枕部并向头顶放散至前额的单侧头痛。

枕大神经

神经走行:C2神经后支为所有后支中最粗大者,内侧支称枕大神经,枕大神经走行穿过枕下三角,头半棘肌,上斜方肌;

皮肤分布:枕、项部皮肤,有时分布区可达冠状缝;

损伤症状:头痛、头皮紧箍感、感觉障碍,有时可达眼眶上缘。

枕下神经

神经走行:起自于第一颈神经的后支,C1的后支在枕骨和C1之间,枕下神经走行与椎动脉平行;

损伤症状枕下部疼痛、枕下部感觉过敏或麻木感、头晕与头脑不清。

枕小神经

神经走行:起自于C2、3,沿胸锁乳突肌后缘走向后上方,至胸锁突肌止点的后侧穿深筋膜达皮下,分布于耳廓上部和枕外侧皮肤;

损伤症状:枕后外侧痛。

耳大神经

神经走行起自于 C2、3,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垂直向上行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分布于耳廓下部前、后面、腮腺表面和下颌角部的皮肤;

损伤症状耳大神经损伤后,其分布区有感觉障碍,有时也可发生神经痛,偏头痛。

当上述五根神经被肌肉卡压时,会出现神经支配皮肤感觉区域出现疼痛。

颈源性头痛关节角度

这五根神经大多从C1-C4椎体间穿出,因此当C1-C4椎体出现关节错位时,会造成它们参与构成的神经出现问题,从而引起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域出现疼痛。

 颈源性头痛肌肉角度

肌肉损伤引起的疼痛主要分为肌腹痛,肌腱痛和牵涉痛,因此当附着在枕骨区域的肌肉出现损伤的时候也会引起头痛。

附着在枕骨上的肌肉一共有八块:

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头半棘肌。

颈源性头痛治疗思路

研究表明,保守治疗是颈源性头痛的首选治疗方式,物理治疗和手法治疗在临床上对颈源性头痛证实有效,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不同原因造成的颈源性头痛的不同治疗思路。

肌肉卡压神经

如果是由于肌肉卡压神经引起的头痛,我们应该找到神经卡压点,进行相应的松解。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颈源性头痛的相关神经,下面为大家介绍这些神经常见的卡压点。

1. 第三枕神经常见卡压点:

-C3椎间孔、枕下肌群、头半棘肌、上斜方肌

2. 枕大神经常见的卡压点

-C2椎间孔、枕下三角、头半棘肌、上斜方肌

3. 枕下神经常见的卡压点

-C1椎间孔(寰枕关节)、枕下三角

4. 枕小神经常见的卡压点

-胸锁乳突肌

5. 耳大神经常见的卡压点

-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

关节错位

如果是由于关节错位引起的头痛,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是哪一个神经节段的问题,进一步触诊判断是哪几个关节节段的问题。关节整复手法相对而言风险性较高,建议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在这里不详细介绍。

肌肉损伤

如果是由于肌肉损伤引起的头痛,应该根据头痛的位置初步判断具体是由于哪一块肌肉损伤引起的,松解相应的肌肉就可以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

 颈源性头痛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姿势

人每天有6~9个小时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选择合适睡眠姿势是十分重要的。合适的枕头,能够保证头颈部在睡眠中能够维持在适当的位置,对于预防颈椎和颈部肌肉劳损类的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工作中应该保证能够变换姿势,避免维持同一姿势持续过久,在工作间隙适当放松颈部。

自我保护预防头颈部外伤

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能够合理预防和规避头颈部的外伤。例如在乘车和飞机时,按照规定使用安全带,可以减少头颈部创伤的发生,降低损伤的程度。

及时治疗头颈部急性损伤

在头颈部的急损伤期,应该注意保持卧床休息,采用颈托等用具进行颈部制动保护,使受伤的颈椎和肌肉创伤反应减至最低程度。

避免过度脑力劳动和长期精神紧张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颈源性头痛有很大的帮助。过度的脑力劳动和长期的精神紧张是颈源性头痛的重要诱因,因此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其发生。

关于颈源性头痛的专家共识2019

 2019-07-04

颈源性头痛

2019

中国疼痛研究协会(CASP)

颈源性头痛是一种相对常见但独特的头痛形式,在中国以及其他几个国家,诊断和明确的循证治疗计划仍然存在争议。因此,中国疼痛研究协会组织了一次疼痛管理专家会议,就中国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达成了专家共识。本文就中国颈源性头痛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康复达成了共识。

该小组由神经科医生,骨科医生和头痛专家组成。还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头痛专家的建议。

定义

2013年,国际头痛学会提出了最新的CEH定义。 据此,CEH被定义为由颈椎或其组成部分(例如骨,椎间盘和/或软组织等)紊乱引起的任何头痛,但通常不总是伴有颈部疼痛。

诊断标准

CEH通常基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的综合评估来诊断。诊断性治疗(阻滞试验)后头痛消失支持颈部疼痛诊断。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第3版推荐的诊断标准 如下面所述:

(a) 任何头痛符合标准(c)

(b) 颈椎或颈部软组织内可引起头痛的病症或病变的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证据

(c) 至少有两个以下发现证明了因果关系的证据:

(1) 头痛与颈椎病的发作或病变的出现有时间关系

(2) 随着颈椎病或病变的改善或消退,头痛得到显着改善或解决

(3) 颈部活动范围减少,头痛因挑衅性动作而显著恶化

(4) 诊断性神经阻滞后头痛消失

(d) 另一种ICHD-3诊断并不能更好地解释

流行病学

根据所使用的诊断标准,CEH的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中有所不同。然而, 据估计, 1.0 % -4.1 % 的人口经历CEH。 数据显示,严重头痛患者甚至达到17.5%. 需要更好控制和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来阐明CEH的确切流行情况。

病因

5.1. 解剖学。最近的研究表明,CEH的头部和面部疼痛 起源于上颈神经紊乱(C1-C3). 实际上,寰枕关节, 寰枢关节,C2-C3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的病变都可引起 枕部疼痛 . 相比之下,没有证据表明该部位由下颈神经支配直接引起头痛。因此,来自C1-C3的脊神经和分支被认为是CEH的主要解剖学基础。

C1脊神经(枕下神经)支配寰枕关节。该关节的病理 改变或损伤可能导致枕骨区域的疼痛。C2脊神经支配寰枢 椎和C2-C3关节突关节,并且邻近C1-C2关节突关节(寰枢 关节)的关节囊的外侧部分。这些关节或周围组织的病理 变化或损伤可导致头部引起的疼痛。第三枕骨神经(C3内 侧分支)接近并支配C2-C3 关节突关节,从那里疼痛可以辐射到头部的枕骨,额叶,颞叶和眶周区域(第 三枕骨神经性头痛)。

尽管每种病理引起的疼痛在患者中并不总是一致的, 但疼痛的分布范围通常是相似的。起源于颅骨附近的颈 部疼痛可以向头部辐射,包括额眶和眶周区域。相反, 源自上三颈椎的尾部的颈部疼痛总是引起枕部疼痛。此 外,一项研究表明,C2-C3 关节突关节受损导致70%的患者出现CEH,   其中27%可被诊断为第三枕部神经性头痛。C3-C4 关节突关节,上颈椎间盘和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恶化是CEH不太常见的原因。

5.2. 病理生理学。CEH的病理生理学知之甚少,但它被认为是源于上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病理变化引起的疼痛。

来自三叉神经(包括眼神经)和上三颈神经的疼痛纤维的解剖学会聚形成了从上颈部区域到头部的疼痛的基础,包括对前额和眶周区域的辐射. 三叉神经 - 细胞核不仅接受C1-C3传入,而且还接受三叉神经感觉传入的第一分支,表明它接收来自三叉神经和上三颈神经的二阶神经传入神经元。因此,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病理变化可以在由三叉神经(例如,额叶和眶周区域)或上三个颈脊神经(例如,枕骨和耳区)支配的区域中产生疼痛。三叉神经感觉下行束与上颈神经根之间的收敛也可引起颈部,面部和头部的牵涉性疼痛。

临床表现

6 临床表现

6.1. 症状

(1) CEH是一种慢性单侧头痛;

(2) 在颈部或枕部区域辐射到同侧额颞和眶区域。

(3) CEH通常是一种深度,钝痛,膨胀和紧张的疼痛, 没有搏动。额颞区是最痛苦的,颈部运动,疲劳或不健康的颈部位置会加剧头痛,并通过休息缓解。

(4) 头痛可能会间歇性发作并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但随着疾病加重,它可能会导致持续性疼痛。

(5) 颈部可能出现活动范围受限、僵硬,并伴有同侧肩部或手臂疼痛。

(6) 大多数患者还伴有恶心,耳鸣,头晕,声音恐惧症,畏光,视力模糊或睡眠紊乱等症状。

6.2.体检。CEH患者更可能在第二颈椎的横突上有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扩散到头部肌群,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枕下肌. 在枕骨,椎旁肌,乳突,枕大骨神经的单侧或双侧出口以及第三颈椎的横突中观察到柔软性. 患者通常表现出颈椎活动范围有限。头部和脸部没有压痛。

6.3.调查。磁共振成像(MRI)可能显示颈椎间盘退变, 突出或膨出,主要发生在C2-C5的椎间盘中。X线片可能显 示寰枢椎,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的退行性 变化. 然而,放射线照相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CEH的诊断中通常具有有限的价值。

 鉴别诊断

7.1. 原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可通过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来 识别.

7.1.1 紧张型头痛具有以下特征:

(1)双侧;

(2)按 压或收紧(非脉动)疼痛;

(3)阵发性疼痛;

(4) 不会因日常体力活动而加重;

(6)无恶心或呕吐;

(7)可以通过压迫额叶,颞,咬肌,翼状胬肉, 胸锁乳突肌,腓骨肌和斜方肌来加重。

7.1.2 偏头痛具有以下特征:

(1)单侧,

(2)搏动性疼痛,

(3)头痛持续4-72小时,

(4)常规体力活动加重(例如,走路或爬楼梯),

(5)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声音恐惧症,(6)同侧先兆视觉症状(例如,闪烁,黑暗,线条等)

(7)麦角胺或曲坦类有效。

(8)怀孕缓解。

7.2. 继发性头痛

(1) 创伤后头痛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和MRI和CT表现来 诊断。

(2) 血管源性头痛,包括中风,血管瘤和高血压性头痛, 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和MRI(包括血管造影)和CT(包括CT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进行诊断。

(3) 由高或低颅内压引起的头痛。高颅内压通常由肿瘤或炎症引起,这可导致持续,非搏动性和严重的头痛,伴有视乳头水肿和呕吐。低颅内压通常由腰椎穿刺引起,腰椎穿刺可以在躺下后缓解,并通过直立姿势加重。

(4) 颅骨结构引起头痛,如眼睛,耳朵,鼻窦和牙齿(如青光眼,鼻窦炎和牙周炎)。专科检查有助于诊断,如眼压测定,鼻窦CT和牙科检查。

(5) 还应考虑躯体形式障碍。这些患者的身体和辅助 检查是正常的。呈现出反复和变化的身体症状, 并且疼痛区域不固定。患者也可能有焦虑和抑郁。

治疗

8.1. 药物治疗。尽管缺乏令人信服的CEH有效药物临床研究,药物治疗仍然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通常使用几种类型的药物:

(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能是有效的,包括非选择性COX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

(2) 具有中枢作用机制的肌肉松弛剂,特别是替扎尼定, 巴氯芬和盐酸乙哌立松也可以在急性期和预防中提 供镇痛作用。替扎尼定可与NSAIDs联合使用,因为它具有胃保护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

(3) 抗癫痫药和抗抑郁药可用于神经性疼痛患者。用于此目的的常用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8.2. 注射到寰枢椎、C2-C3关节突关节和神经阻滞。可根据疼痛的位置和特征选择个体化注射疗法。这些治疗与针头放置引起结构性损伤的风险相关,也可导致局部麻醉剂注入椎动脉,高水平硬膜外麻醉,全脊髓麻醉或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建议预先使用非颗粒状水溶性类固醇激素,避免类固醇激素颗粒的栓塞。 

8.2.1. 联合注射 

(1) 寰枢椎关节注射。这可以使患有颈椎旋转加重的枕下或 枕部疼痛的患者受益, 炎症刺激引起的疼痛. 关节内注射可采用侧入路或后路入路,应缓慢,体积不超过1 ml。一项研究表明,81.2%的患者注射寰枢关节有效。随访3个月后,20%的 患者疼痛缓解超过50%. 

(2) C2-C3关节突联合注射。对于颈上部疼痛扩散到枕骨区域的患者或颈部旋转或背部拉伸时疼痛增加的患者,可以考虑这种注射。在治疗过程中,头部可以旋转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同样,注射应该是缓慢的, 并且不应超过1ml的总体积。然而,C2-C3关节内注射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8.2.2. 神经阻滞

(1) 颈椎神经根。选择性神经根注射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尽管针的深度应该是

监测以防止并发症。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为70%,50%仍然在12个月后缓解. 

(2) 第三枕神经阻滞。该治疗可用于诊断CEH并预测射频治疗的功效。 

(3) 枕神经阻滞。该治疗可用于诊断和治疗枕部疼痛。临床上,枕神经注射可以反复和间歇地用于对症治疗。诊断注射剂量应限制在2毫升;然而,当它达到3-5毫升时,枕大、枕小神经被完全阻滞。 

8.3. 微创介入管理。射频治疗,包括射频热凝和脉冲射频,是微创介入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刺激频率和阻抗来区分神经特性。如果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可以考虑介入性射频治疗。

对于来自C2-C3 关节突关节的顽固性颈部头痛患者,建议采用射频干预,保守治疗失败,并从诊断性神经阻滞中获得完全缓解. 需要确认其他来源的CEH 疗效。脉冲射频是一种神经调节疗法,虽然在长期随访期间复发需要反复治疗,但已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短期疗效。 部分患者C2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C1和C3脊神经分支通过上颈椎神经丛引起的枕部疼痛。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是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或椎间盘退变 的患者的另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包括伴有颈部和肩部疼痛、伴有 神经根症状的患者。

最后,臭氧具有很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对使用糖皮质激素禁忌的患者使用臭氧是有益的。通过 与神经阻滞组合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功效。经皮射频消融联 合臭氧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 出症,提供更好的中期和远期疗效。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 术,臭氧疗法等技术已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 

8.4. 外科手术。CEH通常不推荐手术,除非CEH是难治性的并且对无创治疗无效并且

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CEH是由适合手术治疗的病理变化引起的。手术可能对CEH的三个特定原因有益,如下:

(1)通过血管/韧带结构压迫脊柱神经,(2)寰枢关节外侧骨关节炎,

(3)上颈椎间盘病变. 

8.5. 物理疗法。物理治疗几乎普遍可用且无风险且具有巨 大的益处, 例如减少CEH的频率和长期改善头痛。鉴于物理治疗的非侵入性,建议将其作为CEH患者的首选。选项包括运动疗法(例如,拉伸,放松和脊椎按摩疗法),特定运动疗法(例如,静态和动态伸展和训练),以及专注于颈部和肩部关节或上肢的中等强度的低负荷耐力肌肉锻炼. 在初始阶段,轻轻地拉伸肌肉并进行人工颈部牵引以使患者更容易进行物理治疗。接下来,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逐步引入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不推荐高速操作,因为存在区域间动脉夹层和中风的风险。

共识专家(略)


干货 | 颈源性头晕
2019-02-23  H珠Q  来源
头晕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脑部功能障碍。头晕的原因,一般会首先考虑内科疾病,常见原因包括发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疾病、贫血、低血糖、中毒、耳部疾病等。其实颈源性头晕也很常见,却容易被忽视,导致误诊漏诊。











































颈源性眩晕发病机理的探讨
2019-03-06  H珠Q  来源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颈源性头痛

康康  2019-11-08
【概述】
颈源性头痛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头痛的持续时间长,治疗较为困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此种头痛在以往曾被称为“神经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枕大神经痛”,“耳神经痛”等。以往认为此种头痛是头部的神经和血管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在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学科专家的重视。在1990年国际头痛学会(l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IHS)颁布了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目前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上广泛被人们所接受。
近年来对颈神经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人机制的研究,以及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发非菌性神经根炎的机制取得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发生机制的认识,并指导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改进。1995年B0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是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

【临床表现】

(一)疼痛的性质

早期颈源性头痛患者多有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着病程的进展.疼痛的程度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一些颈源性头痛患者可以仔细地描述自己的头痛,临床医师要认真地加以引导和询问。

(二)疼痛的部位

颈源性头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其疼痛的部位常常模糊不清,分布弥散并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牵涉性疼痛.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表现。部分患者疼痛时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大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按压痛处,以求缓解。口服非甾类抗炎药可减轻头痛的程度。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三)颈部疼痛
患者常同时有颈部慢性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可诱发或加剧。第2~3颈椎或第5-6颈椎小关节受到创伤和劳损发生率高,相应发病率也高。不同节段的小关节病变可引起不同区域的疼痛,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
①第2-3颈椎小关节:疼痛位于上颈区,并可延伸至枕区。严重者范围可扩大至耳、头顶、前额或眼等。
②第3~4颈椎小关节:颈侧后方区域,同样可延伸至枕下,但不超过枕区,向下不超过肩胛带,其分布形状类似于肩胛提肌。
③第5~6颈椎小关节:可引起肩痛,易与肩周炎混淆。此外,尚可有胸痛及上肢疼痛的表现。
由于颈神经根在头、颈、胸、上肢等有广泛分布,因此除局部疼痛外,还常可引起牵涉痛表现。头痛主要由于第2~3颈椎小关节受累引起牵涉痛,常见且易被误诊。表现为慢性持续性钝痛,也可呈典型偏头痛,甚至前额痛等。
(四)局部体征
在有小关节创伤性退行性变性关节炎的患者,常有明显上部颈椎旁固定压痛,颈部活动后压痛加剧。检查可发现在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后下方有明显压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患者多有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颈部可因疼痛而使颈部活动减少·受限,甚至颈部可处于强迫体位。由于大多数患者在头痛的同时伴有颈部疼痛和颈部偶直,应当存诊断时充分注意询问和检查。
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部分患者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为阳性。对支配小关节的相应脊神经后内侧支进行局部阻滞可使疼痛缓解,可作为一种诊断性阻滞方法,用于诊断较为困难的患者。但有的颈源性头痛患者也无明显的临床体征。有的患侧白发明显多于对侧。

【诊断要点】

(一)头颈部外伤史

尤其是有车祸等外伤史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部分患者则无明确的外伤史。

(二)疼痛

疼痛的范围符合分布规律,有明显压痛者应进行神经阻滞试验,该方法具有诊断性治疗作用。由于小关节受脊神经后内侧支的支配,而该支在关节突腰部与骨面相贴,因此若疼痛由小关节引起,则阻滞有效。疼痛在注射局部麻醉药后大约10分钟缓解,药效持续2小时以上者判断为阳性反应。此试验阳性是早期诊断本病的特征表现之一。

(三)神经根刺激症状

早期为刺激症状,后期可因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直接压迫引起。以C3脊神经和C6脊神经受压最为多见,已成为高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四)影像学特点

依据X线平片、断层摄影、CT扫描图像所见,对诊断晚期患者并不困难,但早期患者常不易见到异常表现。虽然CT和小关节造影对本病早期诊断具有帮助,但不如神经阻滞试验灵敏和可靠。

【治疗方案及原则】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原则应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果临床医师发现患者的颈部有器质性病变,如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压痛和活动时疼痛,或活动时活动幅度变小或受限,影像学检查有关节突关节炎症,应该重点在上颈部的病变区进行局部治疗,尽力消除局部软组织的炎症病变。随着软组织的炎症的减轻和消失,颈源性头痛也随之减轻和缓解。
(一)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类抗炎药,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好转。但对按摩治疗要慎重,许多患者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
(二)健康教育
在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体位。
2.注意自我保护和预防头颈部外伤。
3.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

(三)注射疗法

由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病灶部位不同,注射治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经治的临床医师在进行注射疗法前,要仔细分析该患者的病情,尽可能确认每个患者的具体病灶部位,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注射治疗方案。

1.颈椎旁病灶注射在第2颈椎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大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C1、C2、C3脊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由于药液被直接注入病灶区域,所以治疗效果较好。由于第2颈椎横突的体表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也可在X线引导下进行穿刺注射治疗。

2.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

3 .寰枢椎间关节注射。

4.寰枕关节注射。

5.颈部硬膜外间隙注射。

(四)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治疗

经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多有椎管内骨性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应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危险性较大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可采用颈神经后内侧支破坏性阻滞,治疗应在X线透视引导下进行。还可采用射频热凝术毁损颈神经后内侧支治疗。


【康复干货】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

康复汇 2019-12-19

颈性眩晕作为神经内科、骨科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其特点是眩晕呈间断性、反复性,发作时与颈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其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有年轻化趋势。

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上颈椎区域功能紊乱引起的本体感受器异常神经传入至前庭核导致颈性眩晕,而国内对该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与国外并不同轨,国内学者更多的致力于对血流动力学和交感兴奋性的研究上。

颈部疼痛也与颈性眩晕有关。颈痛患者,特别是上颈椎疼痛患者常存在眩晕。颈性眩晕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发病机制是基于颈部压痛和活动受限所致的颈椎本体觉改变。颈部疼痛引起的颈本体感觉传入的改变 ( 无论对称或不对称) ,导致前庭和颈感觉传入的不匹配,进而引起眩晕、不稳或视觉障碍。

研究表明,颈部本体感觉紊乱可能是颈痛患者引起上述各种症状维持、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诊断标准

颈性眩晕至少应有以下特征:

  • 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 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

  • 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

  • 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椎体不稳、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 多有颈部外伤史;

  • 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等;

  • 排除其他原因,如眼源性、耳源性、心血管性、脑血管性及神经源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康复治疗

非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其主要作用是消除或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因病变刺激引起的神经血管水肿和充血反应,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症状。

常用的方法很多,如超声疗法、短波疗法、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薰蒸溻渍等均有较好的疗效15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牵引疗法


牵引重量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牵引时间、牵引方式等有关,牵引力为体质量的15%~20%左右为佳。10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手法治疗


中医推拿在缓解眩晕症状上有明显的疗效,以中医传统颈椎“凤凰点头”法,点按颈椎。“凤凰点头”方法:患者端坐,身心放松。术者立于患者身后。

先双手轻揉颈椎左右两侧筋腱,力量从表入里,在其筋腱松懈后,可沿颈及肩左右两侧,适当捏提双肩部肌肉。然后一手托患者下颌,一手扶后枕部,以向上向前提拉颈枕部,可达到舒畅气机,养心明目作用,对头晕目眩患者大多有立效之功。

艾灸治疗眩晕在我国传统治疗中有广泛的基础,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也有独到之处,它可解决中医推拿中部分不能端坐的患者,在大椎,百会,风池,天柱等穴施灸,在得气后患者可有头晕缓解而“快然”现象。

针剌治疗在目前针灸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主穴以风池,上星为主。相对各证型的辨证。肝肾阴虚加太冲,肾俞,三阴交。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膈俞。痰湿中阻加丰隆,中脘。气滞血瘀加血海。

封闭治疗 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在椎动脉周围,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产生痉挛,使椎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因此给受刺激部位的椎动脉进行利多卡因封闭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效果。如果不能确定椎动脉受压或刺激的部位,在星状神经节进行封闭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对引起症状的颈神经的出口神经根进行封闭,效果更好。

枕头:枕头过高或过低对颈椎都可产生不利影响。枕头的合适高度为患者拳头的1.5 倍高(约12cm)。患者需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当患者的颈性眩晕诊断明确,眩晕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证时就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要充分发挥各种手术的特点,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的手术方式。

康复训练(Mc Kenzie 疗法)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症状严重者可先卧位开始再过渡到站立位或坐位。

基本的动作为:

  • 颈回缩,头于中立位,双眼平视前方,使头部水平向后移,尽量达到活动范围的极限,停顿 1 s 后放松回到中立位;。

  • 颈回缩及后伸,在颈回缩到极限后继续作颈后伸动作,在颈后伸的极限停顿 1 s 后颈前屈回到后缩的位置,最后再放松回到中立位,如情况允许可在颈后伸到极限处作2 ~ 3 次颈的左右小幅度的晃动,然后再回到中立位;。

  • 颈回缩及侧屈( 旋转) ,在颈回缩到极限后作颈的侧屈( 旋转) 动作,也是在关节活动的末端停顿1 s后回到中立位。以上运动在疼痛缓解不明显时患者可自行用手在关节活动的末端缓慢施加压力,往往能缓解疼痛。每天除睡眠时间外,每个小时做1次,每次10 遍,症状缓解或治愈后仍坚持每2小时做1次。

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与病例分析

2020-03-24  H珠Q  来源  
 

颈性眩晕作为神经内科、骨科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其特点是眩晕呈间断性、反复性,发作时与颈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其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有年轻化趋势。

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上颈椎区域功能紊乱引起的本体感受器异常神经传入至前庭核导致颈性眩晕,而国内对该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与国外并不同轨,国内学者更多的致力于对血流动力学和交感兴奋性的研究上。

颈部疼痛也与颈性眩晕有关。颈痛患者,特别是上颈椎疼痛患者常存在眩晕。颈性眩晕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发病机制是基于颈部压痛和活动受限所致的颈椎本体觉改变。颈部疼痛引起的颈本体感觉传入的改变 ( 无论对称或不对称) ,导致前庭和颈感觉传入的不匹配,进而引起眩晕、不稳或视觉障碍。

研究表明,颈部本体感觉紊乱可能是颈痛患者引起上述各种症状维持、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诊断标准

颈性眩晕至少应有以下特征:

  • 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 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

  • 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

  • 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椎体不稳、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 多有颈部外伤史;

  • 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等;

  • 排除其他原因,如眼源性、耳源性、心血管性、脑血管性及神经源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基于颈椎的生理特点,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我们观察到颈性眩晕多在起床、翻身、低头、扬头等头颈部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且劳累后容易发作或加重,休息或经颈托外固定治疗可以减轻的特点,我们特创编2个简便易行的颈肌训练方法,颈肌训练宜每日早晚各进行一组,每组训练的次数不限,以患者稍觉颈部疲劳为度,具体方法如图所示。

图1:颈肌训练特定体位           

患者端坐位,颈部屈曲15度,下颌微收,头颈肩部自然放松。

图2:抗阻力等长颈屈肌训练      

辅助者用手掌根部抵住患者前额部,并施以适当阻力,患者渐次增加颈部屈曲力量至最大程度以对抗阻力,以保持“颈肌训练特定体位”不变动5秒为1次。间隔2秒进行下一次。

图3:抗阻力等长颈伸肌训练

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扣紧置于后枕部,并适当施以向前阻力,同时渐次增加颈部后伸力量至最大程度,以持续保持“颈肌训练特定体位”不变动5秒为1次。间隔2秒进行下一次。

图4:抗阻力等长颈伸肌训练时手掌、前臂的特定体位

颈肌训练时要求把双手掌固定在后枕部并保持双前臂平行。

康复治疗



非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其主要作用是消除或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因病变刺激引起的神经血管水肿和充血反应,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症状。

常用的方法很多,如超声疗法、短波疗法、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薰蒸溻渍等均有较好的疗效15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牵引疗法


牵引重量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牵引时间、牵引方式等有关,牵引力为体质量的15%~20%左右为佳。10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手法治疗


中医推拿在缓解眩晕症状上有明显的疗效,以中医传统颈椎“凤凰点头”法,点按颈椎。“凤凰点头”方法:患者端坐,身心放松。术者立于患者身后。

先双手轻揉颈椎左右两侧筋腱,力量从表入里,在其筋腱松懈后,可沿颈及肩左右两侧,适当捏提双肩部肌肉。然后一手托患者下颌,一手扶后枕部,以向上向前提拉颈枕部,可达到舒畅气机,养心明目作用,对头晕目眩患者大多有立效之功。

艾灸治疗

艾灸治疗眩晕在我国传统治疗中有广泛的基础,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也有独到之处,它可解决中医推拿中部分不能端坐的患者,在大椎,百会,风池,天柱等穴施灸,在得气后患者可有头晕缓解而“快然”现象。

针剌治疗

在目前针灸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主穴以风池,上星为主。相对各证型的辨证。肝肾阴虚加太冲,肾俞,三阴交。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膈俞。痰湿中阻加丰隆,中脘。气滞血瘀加血海。

封闭治疗

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在椎动脉周围,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产生痉挛,使椎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因此给受刺激部位的椎动脉进行利多卡因封闭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效果。如果不能确定椎动脉受压或刺激的部位,在星状神经节进行封闭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对引起症状的颈神经的出口神经根进行封闭,效果更好。

选择合适的枕头

枕头过高或过低对颈椎都可产生不利影响。枕头的合适高度为患者拳头的1.5 倍高(约12cm)。患者需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当患者的颈性眩晕诊断明确,眩晕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证时就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要充分发挥各种手术的特点,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的手术方式。


下面通过一些病例向大家展示这种疾病

Case 1


图A:显示C5-6水平左侧椎动脉狭窄;

图B:患者头部向左侧旋转45°后DSA显示左侧椎动脉近完全闭塞;

图C:患者头转向右侧,左侧椎动脉血流恢复。

下图,MRI显示左侧椎动脉受压(白色箭头):

Case 2


图A-1:为MRA显示双侧椎动脉畅通;

图A-2:显示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于C1-2水平受压闭塞;

图A-3:显示向右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于C6水平受压闭塞。

Case 3


图B-1和图B-2:提示双侧椎动脉通畅;

图B-3:为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受压;

图B-4:为向左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受压。

Case 4


图C-1:为MRA显示左侧优势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

图C-2:为向左侧转头时右侧椎动脉于C1-2水平受压;

图C-3:为向左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显影正常。

Case 5


图D-1:左侧椎动脉畅通;

图D-2: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

图D-3:向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于C4水平受压。

Case 6


1年来患者反复的晕厥发作,每次都是因为向左侧转头时发作,一旦向左转头持续几秒钟就会出现眩晕发作,向右侧转头不会发作,经过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头MRI及MRA没有发现异常。


下图显示右侧横突孔(C5水平)狭窄,结合解剖图可以认为右侧椎动脉受压:


手术前动态右侧椎动脉DSA:

A:头正中位,血流正常(牙齿伪影),

B:头向左侧转动,C6水平右侧VA完全闭塞。

手术前动态左侧椎动脉DSA:

A:头正中位,血流正常,

B:头向左侧转动,左侧VA严重狭窄。

手术后动态DSA:

A:左侧VA,

B:右侧VA,提示尚残留部分狭窄。

Case 7


58岁男性,发作性向右侧转头时眩晕1年。

图1:头正中位,正位MRA,右侧VA闭塞或者发育不良,左侧VA显示良好

图2:侧位MRA,左侧VA显示良好

图3:头正中位DSA,正位DSA左侧VA正常

图4:左侧VA侧位象

图5:头转向右侧时,左侧VA管径显示轻度的不规则

图6:头继续向右侧旋转,患者出现眩晕的症状,左侧VA不规则+狭窄(C1-C2水平)

图7:侧位,左侧VA不规则+狭窄(C1-C2水平)

Case 8


45岁男性,5年来当向左侧转头超过80度就会出现眩晕,当头转向正中位时眩晕缓解。向右侧转头时没有发生过类似症状。

MRA显示如下图,双侧后交通动脉没有开放(图1A)。

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闭塞(图1B),

DSA显示左侧VA闭塞(图1C),

仰卧位头正中位时右侧VA没有发现狭窄(图1D)。

当头转向左侧时,患者出现眩晕和视物模糊,此时DSA显示C2-3水平右侧VA受压变窄(图E和F)。


Case 9


正中位DSA显示右侧椎动脉在C5/6水平轻度受压(图a);

头向右侧旋转90°,右侧椎动脉于C5/6水平闭塞(图b),

左侧椎动脉于C1/2水平闭塞(图c)。

头向左侧旋转75°时:

DSA没有发现右侧椎动脉狭窄(d),

发现左侧椎动脉轻度狭窄(e)。

从以上报道的情况来看,不是这种疾病罕见,而是我们没有太多手段去确诊,或者忽略了相关检查手法(比如造影时转颈)。


颈性眩晕综合征从解剖到治疗,一网打尽

2020-01-02  H珠Q  来源  


颈性眩晕是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本病与椎动脉本身的因素有关,并与相邻组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主要研究表明,由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失稳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压或使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受到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这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产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

目前,眩晕的临床症状十分多见,颈源性眩晕在诊断与治疗时易与美尼尔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混淆,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深化对本病的病因认识,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自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分为4段:第一段为近段或称椎前段,为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的部分,第7颈椎横突,第7、8颈椎脊神经的前支,颈下交感神经干和交感神经节在其后方;第二段为横突段,为第6颈椎横突孔上升至第2颈椎横突孔的部分,钩椎关节紧邻该段动脉内侧,关节突关节在其后外侧,椎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三段为寰椎部分的椎动脉,于第2颈椎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处,该段动脉走行较为迂曲,动脉壁上分布的 pach 小体可以通过感应椎动脉血压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管内的血流量;第四段即颅内段,从硬脑膜孔穿出至基底动脉起始端,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然后上升并经除第七颈椎外的横突孔,自寰椎横突孔穿出,绕经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转向上方穿寰枕后膜和硬脑膜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其分支供应脊髓上段,入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根据椎动脉循经部位和行程,通常可将其分为四段。


第一段(颈段)

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在肺尖前,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向后向上,至进入C6颈椎横突孔之前的部分。其前方有椎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左侧前方还有胸导管;后方为C7横突、C7和C8脊神经的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


第二段(椎骨段)

为穿经颈椎(C6-C1)横突孔的部分,走行于上6个颈椎横突孔中,该段椎动脉发出前根动脉和后根动脉,穿行颈椎横突孔内侧至钩椎关节。

第三段(枕段)

自寰椎横突孔穿出部至进入颅内的部分(枕下三角部分)。当该段血管绕经寰椎侧块至椎动脉沟即向前,于寰枕后膜外缘进入椎管,上升经枕大孔入颅。



第四段(颅段)

是椎动脉进入颅腔的部分,穿过蛛网膜,在脑桥下缘左右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形成动脉环,供应脑后部及脊髓血运。椎动脉为左右两支,左侧常比右侧稍粗。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

(1)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椎动脉的CTA



02

发病机制


椎-基底动脉缺血是颈性眩晕的常见病因,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与椎动脉痉挛有关,而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是主要因素。椎神经与椎动脉相伴穿行于横突孔内,并不断发出各级分支分布至椎动脉外周形成网状神经纤维,其在第3颈椎-第5颈椎分布最为密集。同时来自颈中交感神经干的神经纤维也支配该段椎动脉,因此可以得出椎动脉接受椎神经与交感神经双源支配的结论。


由于此段椎动脉有致密的交感神经分布于表面,当压迫、炎症等刺激出现时,交感神经便极为敏感,极易使附着于椎动脉表面的神经进一步受到刺激,促使椎动脉痉挛的发生。当某一节段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失稳、颈椎管狭窄等)时,其相邻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即会受到压迫、刺激,引发颈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造成椎动脉及颈部动脉系统血管的痉挛,引起该段动脉供血不足。故颈源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动脉受压及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密切相关。

03

检查、诊断

症状

①眩晕:为最突出的症状,可为旋转感、摇摆感、不稳感、浮动感、失定位感、昏沉感等,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颈部等头颈体位改变时发生,有瞬现瞬逝、持续数秒,也有长达整天甚至数天,但多数持续时间较短,发作频率可1天数次至1年数次不等,轻重程度悬殊。

②头颈部症状:头痛、颈痛,以偏头痛、后头痛或项枕部痛、颈后痛为主,头面颈部感觉异常、颈硬感。

③交感神经亢进症状: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汗异常、失眠、多梦等。

④五官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痛、咽喉异物感、声音改变、视物模糊。

⑤脑缺血症状:记忆减退、共济失调、晕厥、猝倒。

体征

颈活动受限、颈肌紧张;压痛,多在棘突或风池穴附近;棘突偏歪征;旋(颈试验阳性、Romberg氏征阳性。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①X线正侧位、张口位及动力位摄片:常可发现颈部的阳性影像征象,如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生理弯曲度改变、椎体不稳、寰枢关节结构紊乱等。

②CT、MRI及MRA:可显示颈椎管断面大小、形态及横突孔有无异常,MRI可观察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病变,MRA可显示椎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弯曲、扭转、狭窄、畸形等。

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判断椎动脉供血情况。④颈部B超:可显示双侧椎动脉情况。

⑤前庭功能检查及听力检查。

⑥平衡功能检查。

04

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是颈源性眩晕的基本疗法,主要是通过降低颈部肌肉组织紧张度、解除局部炎症水肿等方法减低神经的兴奋度,减少外界对颈椎的刺激因素,以起到缓解眩晕症状的目的,治疗上常用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神经营养药物等。

刘颖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治疗组应用丹参的同时,加用奥扎格雷钠与丁咯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王萍选择发病在48 h以内的椎动脉型颈椎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给予纳洛酮静脉滴注,对照组46例用654-2(山茛菪碱)10mg/d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甄建壮将对照组使用倍他西汀(西其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100 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结果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加快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7.5%(P<0.05);因此加用纤溶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动脉供血,提高疗效。

应用手术疗法可以降低、解除椎动脉受压,减少周围神经的刺激,保持颈椎稳定,这是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的主要方法。陈阳将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66例患者均行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证实颈椎退行性变及椎动脉形态异常,根据术前颈椎MRI选取突出较重的1~2个间盘行颈椎间盘PLDD术(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术后总体优良率达到87.88%,术后6月总体优良率为86.36%;同时患者行PLDD术后数分钟,眩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胸口憋闷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

王麓山对1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行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术,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根据Nagashima疗效评定,优7例,良5,差1例,得出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对交感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运动治疗

①颈椎活动度练习:端坐位。头颈做前屈、后仰、左右旋转、左右侧倾运动。要求动作平稳缓慢,充分用力,幅度尽量达到极限,运动到极限时保持2~3秒再做下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重复8~10次。

②颈肩肌强化练习a.端坐位,双手用掌面分别置枕后、额前,分别抵抗颈后伸、前屈,持续对抗4~5秒,重复8~10次。b.端坐位,双手掌合置于头两侧颞部,抵抗颈两侧旋转、倾斜,持续对抗4~5秒,重复8~10次。c.端坐位,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做耸肩动作,先左肩,再右肩,再两肩同时做,然后两肩同时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再做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

物理因子治疗

①直流电离子导入:用直流感应电疗机,配20%钩藤离子导入液。辅助极(负极)放置枕部,钩藤眼垫2个放置眼部(正极),电流量:2~3mA,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1次/日,2周为1疗程。
②超声波疗法:采用超声波在颈背移动法治疗,常用强度为0.8~1.2W/cm2,时间8~10分钟,1次/日,2周为1疗程。
③超短波疗法:使用大功率超短波,两块电极于颈部前后对置,急性期常用无热量或微热量,时间10~12分钟,1次/日,慢性期可改为温热量,时间15分钟,1次/日,2周为1疗程。

牵引治疗适用于有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多采用坐式,也可用卧式。如主要作用于下颈段,牵引角度可前倾15°~30°,如主要作用于上颈段,则前倾角度应更小或垂直牵引。间歇牵引的重量可用其自身体重的10%~20%。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牵引时间:连续牵引20分钟,间歇牵引则20~30分钟为宜,1次/日,2周为1疗程。
心理行为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24小时后应尽量起床活动。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正确姿势或不良习惯,如长时间低头伏案,读书、写字姿势不端正,枕头高度及放置位置不合适,大幅度甩头。避免外伤,防止跌倒,尤其头颈部挥鞭样损伤。

由于颈性眩晕的患者平衡功能和姿势调适往往有缺陷,在暗处或凹凸不平,有障碍物的地方行走容易跌倒,应注意避免(详细可参考2009年第19期“老年人摔倒的康复指导”一文)。坚持颈椎体操的锻炼,锻炼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要征求医师或治疗师意见。控制会影响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基础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

心理疏导据统计,在所有眩晕患者中,约40%有心理障碍,尤其焦虑心态,或有恐惧和惊慌,应向患者解释眩晕的原因,并提示经过适当治疗,症状可以减轻,同时教会日常避免或减轻眩晕发作的方法。
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或症状较严重者,可选用前庭抑制剂、镇静剂及改善脑供血、调节脑细胞代谢、抗凝、降血黏度、调节自主神经等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常选用。

抗眩晕:①西比灵5~10mg,1次/日。②敏使朗6mg,3次/日,或12mg,2次/日。③眩晕停25~50mg,3次/日。④安定(10mg)或非那根(25~50mg)。

止呕吐:①吗丁啉10mg,3次/日。②胃复安10mg,2~3次/日。

扩张血管及改善供血:①地巴唑10mg,3次/日。②复方血栓通胶囊2片,3次/日。③都可喜1片,2次/日。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弥可保、泛敏补、神经妥乐平、恩再适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颈部疼痛时用:①芬必得0.3g,2次/日。②扶他林25mg,3次/日,或缓释片75mg,1次/日。③莫比可7.5mg,1次/日。④非甾体类抗炎外用剂型的应用,如扶他林乳胶、法斯通凝胶等。


伏案工作者的常见病症:颈源性头痛       来源 

颈源性头痛,顾名思义就是病因在颈椎,疼痛在头部。

颈源性头痛(CEH)是指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所导致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一种继发性头痛。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终身患病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产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一、机制

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认为:C1- C3神经根和/或其支配的组织结构是诱发颈源性疼痛的解剖基础。

图片

致颈源性头痛的因素

1.椎管内的炎性刺激和/或椎间盘机械性压迫C1- C3神经根;

2.椎管外的颈椎小关节紊乱、肌肉痉挛和/或韧带筋膜的炎性刺激或机械性卡压C1-C3神经根分支,主要包括:

  • 枕下神经,源自C1神经根后支

  • 枕大神经,源自C2、C3神经根后支

  • 第3 枕神经,源自C3神经根后支

  • 枕小、耳大神经,源自C2、C3神经根前支

图片

潜在诱因

1.有数据显示,70% 的预源性头痛源自C2-3小关节病变。因此,椎管内、外的病理改变均可成为颈源性头痛的潜在诱因。

2.C6和C7神经根阻滞注射治疗后,41%的患者主诉头痛完全缓解,而20%的患者主诉疼痛患者>50%,可能与颈神经根阻滞后降低了高位颈椎肌肉,提示低位颈神经根可能是其潜在诱因。

3.颈椎高位和/或低位椎间盘也是颈源性头痛的潜在诱因。

4.颈源性头痛伴有额部、眶周、面部疼痛或眼胀、耳鸣、嗅觉及味觉改变,发病机制可能与 C1-C3神经与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在高位脊髓汇聚有关。

图片

日常生活中常见诱因

1.坐姿不当

长期使用电脑、长期低头,使颈椎固定于一个位置,引起颈部肌肉慢性劳损,导致颈椎过快退化引发颈源性头痛。

2.睡姿不当

比如枕头的高低和不良睡姿。

3.受凉

颈部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敏感,受到刺激后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痉挛、缺血、无菌炎症,刺激颈椎神经引起头痛。

4.情绪

比如过度的脑力劳动和长期精神紧张。

二、症状特点

  • 颈源性头痛(CEH)是一种慢性单侧头痛。

  • 疼痛首先出现在颈部或枕部,然后辐射到同侧额颞区和眶区,颞区是最常见的受影响区域。

  • CEH通常是一种深、钝、胀、紧、无搏动的疼痛。

    额颞区通常疼痛最为严重,颈部运动、疲劳或不健康的颈部姿势会加重头痛,休息后可缓解。

  • 头痛可能呈间歇性,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但在后期,可能会呈持续性疼痛。

  • 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并伴有同侧肩部或上肢疼痛。

  • 大多数患者还伴有恶心、耳鸣、头晕、畏音、畏光、视力模糊或睡眠障碍等症状。

三、诊断标准

①Sjaastad's 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图片

②国际头痛协会(HIS)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图片

③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CHISG)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图片

综合上述3种诊断标准发现,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具有 5 个共性:

  1. 颈部活动可诱发头痛;

  2. 压迫患侧枕区或高位颈椎区域可诱发头痛;

  3. 颈部活动受限;

  4. 多伴有患侧颈、肩或臂部等非根性疼痛症状; 

  5. 神经阻滞注射治疗( + : 疼痛可缓解) 。

此外,颈源性头痛的还有以下特征: 

  • 多数在枕后起病; 

  • 在胸锁乳突肌上部存在压痛敏感区域(枕小神经在胸锁乳突肌上部和头夹肌间走行) ;

  • 发作的平均年龄仅 33 岁,不符合退行性疾病的特征; 

  • 对麦角胺和曲坦类药物无效; 

  • 对脊髓电刺激有效,吗啡效果欠佳,符合神经性疼痛特点,而非伤害性疼痛特点。

四、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案,遵循阶梯、渐进式的治疗原则如下图。

图片

五、预防与缓解

1.加强颈部锻炼,提高颈部力量,使其抗疲劳能力提升,既能预防,又能缓解颈源性头痛。

图片

2.选择合适的工作姿势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避免同一姿势维持较久,建议一定时间后起身活动。

3.选择合适的枕头和适当的睡眠体位



颈性眩晕综合征从解剖到治疗,一篇搞定! 骨医578  骨今中外  2020-05-28
https://mp.weixin.qq.com/s/-BjNsLnoorDPEYcZAmDiw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