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一战打掉日本人的千年野心

 老黄说史 2018-09-26

俗话说,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一切,都是利益驱使。本来,朝韩半岛多数时间都是依附中原王朝的,但是,事也有例外,那就是中原内乱时期,半岛上的势力也会随之重新排列组合。比如隋末唐初,半岛分别为高句丽、百济及新罗三个割据武装所统治。

其中,军事实力最强是与中原王朝接壤的的高句丽,而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态度非常暧昧,时降时叛,时附时逆。为了征服这个摇摆不定的“邻居”,从隋炀帝时起,就对高句丽开始用兵。为了与中原王朝相抗衡,高句丽在周边积极寻求盟友,相继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倭国(日本)结成同盟。中原王朝也不想孤军作战,也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结成战略联盟。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3月,百济在高句丽的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只得向大唐求救。高宗李治接到求援信后,便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可以这样说,百济是被高句丽给坑了。

灭百济后,唐朝大军振旅而还,留下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 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唐朝又召河南人刘仁轨继任熊津都督。

刘仁轨,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人,唐朝宰相、名将,汉章帝刘炟之后。唐太宗时,累官至给事中。唐高宗即位后,历任青州刺史、带方州刺史、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文昌左相等职,封乐城郡公。镇守百济期间,他因救援新罗,并在白江口之战大败倭国、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

百济的灭亡,无疑是斩了高句丽的一只肩膀,相对老实了一小段时间。但是,百济却不甘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以僧人道琛为首的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他们派使者秘密出使日本,希望日本放还在日本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当时的日本也是野心勃勃,对朝韩半岛心有所想,想在半岛扶植亲日政权,于是趁机派出由170艘战船组成的宠大舰队护送扶余丰回百济。

扶余丰归国后,被百济旧臣拥立为王。在日本人的帮助下,百济将残兵败将重新组织起来,以对抗唐军。然而,这个东拼西凑起来的临时政权却没能坚持多久,就因为利益不均而发生内讧。应百济新王丰璋的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武力支持丰璋。

刘仁轨先出奇兵,首发制人,率军先端掉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百济内部发生火并。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扶余福信被杀。

唐朝皇帝李治非常不爽,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在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孙仁师、 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朝韩半岛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日本人一而再地武力干涉半岛事务,这让大唐的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白江口一战后,日本开始不断派使臣( 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师学艺,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韩半岛,近一千年间,日本未再对中国叫板。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